50mm霸主,反遠望潮流中的一股清流—Sony FE 50mm F1.4 ZA
本帖最后由 kid1002 于 2017-4-10 09:35 编辑無需多說了。家裡迎來了我等了好2年的一顆鏡頭。從當年α7横空出世之時,我就一直在期待一顆高素質的50mm鏡頭。後來Sigma 50mm F1.4 DG HSM Art的出現也讓我更期待Sony開發能夠與其分庭抗禮的E卡口原生高速50mm鏡頭。
而這顆FE 50mm F1.4 ZA,看起來正是Sony在新時代變態素質50mm鏡頭的戰爭中所交出的答卷。Sony的開發團隊居然不隨波逐流跟上Otus與Art系列都採用的Distagon結構,而是採用上古時代一脈相傳的Planar結構并加以改良。發佈之時我也不禁擔心:這畫質能看嗎?
打開盒子發現,與我之前的FE 35mm F1.4 ZA與FE 55mm F1.8 ZA一樣,Sony和Carl Zeiss合作的鏡頭都會有工程師簽名的檢查卡來確認質量沒有問題。就算不是正統的德國血統,但是"索蔡"該在書面上做的文章還是不會放過的。
買來之後我也特地到Sony HK去再次檢查過它的狀態。這顆50mm并沒有偏光軸的情況出現、也沒有組裝不良導致入灰入塵之類的症狀。
因為這些在我以前的35mm曾經出現過,讓我不免擔心。看來這顆就沒有這個問題。
毫無意外,在α7S上,這顆鏡頭裝上去之後會顯得非常不平衡,但是機身裝上皮套之後手感會稍微比較能夠接受。在α7R Mark II上也是,不裝上皮套的話小拇指懸空加上鏡頭重量前傾會造成手感極差。不過一代機身的主要問題應該在於快門的位置,不是這顆鏡頭的錯。我對Sony這堆機器手感方面的抱怨在這裡就不多聊了。
對焦速度
我對FE50mm F1.4 ZA的第一印象是... 對焦速度還是偏慢。不管是相比FE 55mm F1.8 ZA還是其他鏡頭,新生Planar的AF并不是很盡理想。當然,速度偏慢這個問題裡面自然也有α7S本身的過。α7R Mark II上我無法保證好多少%,只能說會好一點點。至少它不會像Sigma一樣跑焦,讓我比較欣慰。
因為我不拍高速動態物體,追蹤對焦上沒辦法和大家分享太多。不過,我對Sony α7系列的追蹤對焦怨言一直不少。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相機的對焦系統是利用數字算法擅自識別被攝體大小之後,用許多對焦點來形成對焦"格"進行鎖定追焦(就算使用最小的彈性對焦點還是一樣),而不是像Nikon一樣可以讓人控制只用一顆點來進行精確的3D追焦。不只是原生鏡頭,相信用過Metabones等AF轉接環的各位一定能理解我說的意思。
這點自然有利有弊,α7R Mark II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還算能夠準確分析被攝體的大小,但是我還是希望Sony能夠提供一個更為精確、讓我自行決定對焦點的追焦方案。
言歸正傳,用料感人的這顆FE 50mm F1.4 ZA用的馬達雖然只是SSM(而不是DDSSM、更不是線性馬達),單單追蹤一張臉或者一個跑動的人的話我使用下來也算靠譜,和其他定焦鏡頭大同小異。
如果使用手動對焦,雖然是fly-by-wire的設計,但是它有繼承到FE 85mm F1.4 GM那種優化過的算法,可以讓手動對焦不會那麽辛苦。
近乎無可挑剔的光學表現
我想先從色散等問題這部份開始先稱讚FE 50mm F1.4 ZA的光學素質,因為Sony對於這些煩人的小毛病修正的實在是太棒了。
它讓我能夠很放心的對著逆光拍攝。我對同系列的35mm不夠喜歡有一部份就是因為逆光的畫質。除了色散,35mm還有比較嚴重的眩光、鬼影等缺陷,我可以坦言這些在50mm上幾乎都不是問題了。和我使用Sigma的時候一樣,我不需要擔心FE 50mm F1.4 ZA對著大光比拍攝的時候會對畫質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鏡頭在反差方面也是有著優異的表現,大光圈逆光的時候不容易出現"一片白"的情況。我覺得這對於Sony的大光圈FE鏡頭來說算好是的一步。除了G Master系列的85mm之外,終於有靠譜的大光圈鏡頭可以用了。明明一樣使用了T*鍍膜,我也不太清楚為什麼50mm的表現會比35mm來得成熟、靠譜。
雖然這顆鏡頭不是典型的Planar結構,但它還是不負Zeiss經典的結構名稱,像場十分平坦。它幾乎沒有球面像差、也沒有什麼畸變。硬是要挑剔的話,在高反差的環境下用大光圈拍攝中遠/無限遠距離的物體或許會出現些許的像差,但收個光圈到F2左右基本上就沒了。
(橫評豎直,幾乎沒有變形)
大問題也不是沒有,暗角蠻重的。但是大家買Sony可以說就是為了那個傳感器, 靠著強大的動態範圍和高感光能力,後期依賴數碼修正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還有一個算是戳到了我的痛楚,那就是它的最近對焦距離距離只有0.45m。開發團隊曾表示如果要更近的話不得不加大鏡頭體積,0.45對於50mm鏡頭來説也是正常規格了,但是我還是真的很懷念Sigma的0.4m... 要知道FE 55mm F1.8 ZA的一大硬傷正是最近對焦距離,而50mm也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還是留下了點遺憾。
(FE 35mm F1.4 ZA 面對逆光略微苦手)
(當年的 FE 35mm F1.4 ZA 光圈全開銳度有點...)
十分銳利,但是還可以更好
會讓我用這個標題,其實是為了致敬Sony FE 50mm F1.4 ZA榮獲了DxOMark數據庫中45mm~58mm這個焦段自動對焦鏡頭中Sharpness的最高分而取的。實拍了這段時間,我不否認這是一顆銳利、各種光學收差上問題不多的一顆鏡頭,不過要稱作為真正的王者,在我心中它還是得踏實地打垮我心愛的Sigma 50mm F1.4 DG HSM Art才能篡位! 因為說真的,光就銳度的話,在我的感覺里Sony好像沒有超過Sigma。當然最開始我也十分懷疑自己、不甘心,畢竟我花了不少錢買了個新的鏡頭,怎麼可以不同場比較、光憑印象流就覺得Sony打不贏Sigma呢!?但是我在DxOMark仔細看了他們的數據之後,其實也印證了我自己的印象。
如果各位到DxOMark裡,Measurements中的Sharpness,再進入Field map部份仔細查看Sony銳度的分佈圖的話,比較下Sigma(不管是插在像素比α7R Mark II更高的5DS R還是更低的5D Mark IV)就會發現Sony不管是在光圈1.4/1.8/2都不會比Sigma來的銳利,這也和我這段時間使用下來的印象是差不多的。
索尼/蔡司玄學
Zeiss的Planar 50mm從過去就有著"標準的帝王"的美譽(Contax)。而就算習慣後期,我還是想要談談這顆鏡頭的發色。我一直以來用的Sigma色調偏冷偏素偏硬調,不過我調的很習慣了,也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目前我對Sony的感覺是它比較中性,階調也是偏硬調。深邃的顔色毫不輕浮,很容易拍出各種東西的質感。這和我另外的一顆FE 85mm F1.4 GM是兩種不一樣的感覺。混合都是蔡司的FE 55mm F1.8 ZA的照片與這顆鏡頭讓大家一起看看。雖然後期過了應該都沒差了,但是看個樣子也能給予需要的人一點參考。
G Master我以後會分享一點心得,不過Sony已經很明確指出Zeiss和GM系列的開發理念有所不同,這個就算只是行銷策略,我們作為外行的也只能認了。心理作用也好,不是也好,我看不出來有什麼所謂的"Zeiss 3D-Pop",不過掛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廠牌做保證總不會降低格調吧。在使用FE 50mm F1.4 ZA的這段時間,其實除了畫質,我也不得不稱讚α7R Mark II的防抖能力,這讓我能在低於1/60的快門速度還能手持如此重大的鏡頭拍照,實為難得。
(往年的Carl Zeiss,名字一樣,其中的含義卻大有不同)
雖然不是爲了極致虛化而設計的G Master系列產品,Sony還是很奢侈地給FE 50mm F1.4 ZA配備了11枚光圈葉片來保證光斑在縮小了光圈後依舊保持圓形。要知道,連35mm那顆可都“只有”9枚,可見Sony這次在50mm下的功夫並非一般。除了這顆以外,目前Sony的定焦鏡頭中,11枚葉片的配置也是只有G Master才有的待遇。
(採用Sonnar結構的FE 55mm F1.8 ZA有著現代鏡頭少見獨特的虛化風格)
(Planar就相對地平實)
比較可惜的是,50mm這顆在冗餘光圈的設計下,焦外的彌散圓還是存在點菱形狀。但除此之外它沒有明顯的口徑蝕,與被許多人詬病的FE 55mm F1.8 ZA的虛化方式有著明顯的風格區別(雖然我很喜歡55mm帶有點小漩焦的個性)。50mm的光斑就算是在邊邊角角的位置還是能保持比較圓的形狀,這應該可以滿足各大愛好者。
綜合美麗虛化,高銳度,與高反差,這才是最強的現代Planar
A卡口上有著噩夢般紫邊表現的那顆50mm F1.4已一去不復返。全新設計的FE 50mm F1.4 ZA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能與現代Distagon結構鏡頭平起平坐的殿堂級 標準鏡。如此高價格的高速Planar,大概也是繼Contax單反用的55mm F1.2以來的高標,而綜合性能也可說不負成為傳說級的鏡頭的後繼者。
(與用Sigma時一樣,有的時候因為鏡頭太重,更寧願拿起GR隨拍...)
F1.4的時候就算不是第一也是數一數二的銳利程度、還有能靠著Sony傳感器的高度後期修正能力扶持的 實拍表現,這樣的鏡頭已重新詮釋了Gauss進入Planar(Double Gauss)時代之後的最新進化,有著滿滿的誠意與現代感。還有50mm對我來說是個可進、可退的好夥伴。靠近了一點嫌狹窄、後退了又覺得稍微廣了,這樣的視角說不定也能成為大家的瑞士軍刀。
不過,到最後,綜合考慮體積、畫質、與價格,我其實還是更推薦大家買FE 55mm F1.8 ZA多過於這顆鏡頭。(話外音:那你前面全白說了?)
是的,除非和我一樣對高速50mm這個規格病態般地執著,我絞盡腦汁了還是想不到什麼太大的理由一定要把大家推上FE 50mm F1.4 ZA。反倒是FE 85mm F1.4 GM方面我會建議咬咬牙直沖G Master,而不是選擇便宜三分之二的廉價FE 85mm F1.8,具體理由以後也希望和大家分享。
More images to come...
交流 → http://insignia.lofter.com微博 → Chiaki_千秋Blog → http://insigniachiaki.blogspot.jp/
—————————————————————————— 前排,样片和妹子都毒的不要不要的,枫叶那张焦内焦外表现都很舒服 楼主第一张妹子推自行车的那张前些日子在LOFTER上看到了就很喜欢~ 妹子好评呀! 不知道为啥,见过的用这个头拍的妹子都特别好看啊 楼主的片子拍的真好啊,两颗头的比较也很到位 除了富士,楼主用大法也用的不错呀, 这头就是体积大了点,55 1.8体积优势明显,但是焦外太丑,真是纠结。。 上古神兵搭载了双A,实拍效果很赞的标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重量还有和机身组合起来后可以把人丑哭。[狂笑] 本帖最后由 大龄少年红豆卡 于 2017-4-10 12:21 编辑
握手~我也较喜欢FE 55/1.8 ZA~
我手上这只FE50/1.4 ZA,锐度似乎没有问题,恐怕楼主正是遭遇了品控问题。但综合各项表现来看,客观素质绝对不弱,除去楼主提到的Art外,相比各家竞品优势不小,只是略输Otus;不过尽管焦外散景在下也是更偏爱Otus的表现,对焦则难免见仁见智了。我这种手动党一直在期待E口能有规格素质都堪比Otus的手动头,奈何大众潮流另有看法。
A7Rii上FE自动头在AF-S和AF-C模式下表现悬殊,不知道楼主是否对比过?开启AF-C后正常光线下此头对焦性能算是可以接受!此头的对焦性能在FE中属于中流,好于35/1.4 ZA、85GM,弱于FE55、Batis18/25、720GM、90G,希望将来A9是否能予以改善
镜头买不起,看着帖子是想看下楼主如何使用50这个焦段,谢谢楼主 楼主的观点很到位啊
S50A的确锐不可当
不过50ZA综合来看更自然
样张赞 样张绝对,给我再好的镜头也拍不出。 LZ天天拍妹虐狗!可我还是进来看了(滑稽) 千秋少爷成天晒妹[偷笑] 哈哈哈哈,妹纸才是霸主啊。 Christmas-K 发表于 2017-4-10 09:57
妹子好评呀!
没道理,听说日本最好的妹子已经在各位的硬盘里了!!
没可能还有这样的好妹子~[恶魔] 据说,大师都是用50的镜头。 这个头多用用之后会非常喜欢,而且对标头产生一定的倚赖心里,纵然有时候身边带着35可就是不想换,不想换 看到妹子像佐佐木希,,,又想到今天佐佐木希结婚的新闻,哎,
时间飞快。。。。。 妹子眼神很迷离,赞 片不错,
繁体字看的好难受。。。 枫叶那张看着好舒服!妹子很水嫩,但感觉有点怪怪的。。。。。。 实在赞的虚化效果,照片也很锐很赞 有这么好的妹子,用什么拍只是其次啦 hidex1107 发表于 2017-4-10 15:26
没道理,听说日本最好的妹子已经在各位的硬盘里了!!
没可能还有这样的好妹子~ ...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反正硬盘里的妹子不对我胃口[怪脸] 草,又中毒了,钱包坟头草都五米高了 我只是好奇,妹子哪里找的?
感觉妹子比镜头戏多好多。 新手,用着55,一直不知道大家说的55旋焦是什么意思 模特好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