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F80s & ADOX SCALA50
本帖最后由 李一族 于 2021-10-21 17:55 编辑前言:我是真的为了玩一款胶卷而买了一个相机,也是我至今第一台135相机,就记录一下吧~
NIKON F80s 算是踏上了胶卷复兴的浪潮,在二十年代又开始重新购买胶片,我也算是一份子! 这次主要是种草了ADOX SCALA50 这个卷,一个黑白的反转片,感光度低、片基通透、宽容度也尚可,心里就很是痒痒。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底片120和45的版本基本买不到,官网说有但我所知的是ADOX这个厂的120机器坏了好久,已经很久没有新鲜的120胶卷;45就可能只是需求太少罢,总之都不好买。所以就需要买一台135机器,真的是为了玩这个卷儿被迫需求一台135机器。
说一说选择的思路:“我永远喜欢尼康 林哈夫”之前是尼康党,遗留下来两只af的F口镜头,而且还有一只有VR,就限定了只能买近代的尼康机身。F5 F6 F100 贵的离谱,况且机身又不影响成像,不值得那份钱还一个比一个沉……我的目光就慢慢地飘到F80上。F80有3个版本F80、F80D(日期后背)、F80s(曝光信息打印),这F80s打印信息的功能就变成了决定点,像现在数码相机还可以查看Exif,胶片要回忆当初的曝光参数可太困难了,大画幅还可以靠小本子手记,一卷儿36张都要靠手记可太痛苦了,这个功能真的是太优异了!(打印底片数据的功能到了胶片时代的后期也没有多少机器能做到,中画幅有玛宾得645N,再有相似功能的F6可以机身记忆曝光数据,但要通过数据线来导出。)
并不是很丰富的选择:
首先说一说优点:1:裸机重量很轻,一机一卷儿576g,比F5至少轻一斤!2:1/4000的快门速度,极轻的反光板震动。1/4000达到极限也是优点,极轻的反光板震动确实不符合对快门的审美,但对成像就很有帮助!3:有闪光灯……对可能是因为当初对机器的定位吧……与老大哥们相比有这么一个还算实用的闪光灯4:底片信息打印5:full auto自动上片、过片、回卷,切到A档或P档之后按快门就是了。6:日期后背支持到2049年,我是绝对不会傻乎乎的在画面上打印日期的!7:可以使用机械快门线(个人喜好)。令人安心的机械结构,快门钮好用就不用担心无法触发,配合B门可以曝到电池没电。8:对新老镜头的支持。应该是只不支持电磁光圈的镜头,纯粹是得益于尼康在极其晚期才开始用电磁光圈。9:支持最低iso 6的感光度选择 支持1/3档位的调节
再列一列缺点:1:机身缺陷,取景器极易发霉,后背卡扣断裂,我这个机器全占了~~后背卡扣也是修复之后的状态了。2:MF镜头没有A档,和现代的数码不一样,哪怕接上一个手动镜头机身也无法测光,就变成了一个纯手动的机器,要单独测光。3:电池好贵…… CR123A x24:曝光档位只有1/2 档,因为要拍黑白反转片,真的希望能再准确一点!5:连拍2.5fps,并不影响的缺点。就算到8fps也不会这么按快门。6:5点对焦,其实不少但又有点少。确实是挑剔了,和熟悉的满屏对焦点来比是有些不够用。大概就是这样,这么多优缺点而真正影响摄影的就那么两个,而且也是轻微影响。
机身showoff
还没有升级到“小三角”
标志性的机身数据打印
对,就是这根儿线!上图F80s,下图D90。可以看到布局功能基本一致,还是那个操作习惯。和拍摄有关的调整都只集中在肩部,和数码有关的集中在背部。
细节部分:数据后背,日期、曝光信息、对焦点模式
对焦点选择钮,上下左右选择,旋转可以锁定。现在就是“L”锁定。
屈光度调节,测光模式调节,测光对焦锁定
对我来说并不熟悉的部分:拍摄模式,我知道高端机型还延续了这个配置 D850之类的曝光模式选择,手动指定iso 和个人设定,比如是否显示网格框线已经回卷速度之类的~绿点曝光包围和旁边的闪光设置与回卷二合一按钮。
右侧我最喜欢的可以插机械快门线的快门按钮,曝光补偿、闪光补偿。另外我觉得尼康的开机速度绝对是一流的!
已经不再传承的卡口&触点,
已经不再传承的“螺丝刀”,
讲道理,这线条真的很好看!对当时来说也是很有设计感了~
背窗~各式各样的胶卷。
整个活儿~机身总的来说就还是那个味道,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熟悉确是一个胶片机。
我的镜头部分: 现在会用到的三个镜头是 17-55 f2.8 dx镜头、 70-200 f2.8 Ⅱvr镜头、刚买的福伦达35mm f3.4 dkl转f口。这三个镜头可以说都是能顶得住数码级别的画质的,在胶片上98%的情况是没有抱怨的。2%是ADOX CMSⅡ ,一个可以达到1000线对的胶卷。
关于17-55 f2.8 这个dx镜头,只能说尼康过于良心,在24-55覆盖135并且无暗角,21mm左右是黑角。一个恒定光圈的广变,是我日常挂机的选择。
关于70-200 f2.8 ⅡVR 也是遗留下来的镜头,一个可以用在4433上的长焦,下放到135系统偶尔需要长焦的时候拎出来也是相当够用,这个镜头也是我未来拍摄ADOX CMSⅡ的主力镜头,作为我的画质担当,现在画质顶尖的f口镜头仍然不便宜,我也不想为了这一个卷在f口上投资更多。
福伦达 珠戒刚到手,为了出门轻便直接超焦距用。也是一个相场怪物,虽然边缘崩的很厉害,在4433上也是一个边角有颜色的镜头。配上F80s 只有800g,顶部也有浮动的景深标尺,太适合了~
机身并不影响成像的样片~黑白是SCALA 50 彩色是gold 200和Proimage混的,(星轨曝了半个多小时,云的那张已经过的不像样硬拉回来了)
新老尼康,完成交接。
本帖最后由 李一族 于 2021-10-13 07:23 编辑
ADOX SCALA50HR-50
(会不会对焦啊喂!)
这一楼主要是写关SCALA 50的~主要分享我对这个卷的经验,如果后期有更正、补充,会有所标注。
首先HR50=Scala50=Retro80s=Agfa飞机卷,Retro80s 和Agfa Avi Pan 80 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是标称iso 80的卷,实际大家都会按照iso 50来测光,而在冲洗为反转片的时候又会为了提升观感而再进一步提高半档或者一档曝光,就和ADOX的标注更接近了。HR50也有两个标注,IR-HR50和HR50,只要镜头加上红色滤镜后可以有红外拍摄效果,也是Infrared Radiation的缩写。总的来说,这些特性大家都一样,科技以换皮为本!
接下来是片基,作为反转片,片基就要尽可能的透明,SCALA 50 洗完之后仍然保留了一层淡淡的灰色(已经属于非常透明的级别了),在观片灯上观看就无法察觉,如果投影的话应该能有所察觉。片基也相对很薄,接近120 rdpⅢ的厚度,对135来说就是一个相当薄的底片了,和CMS 20 Ⅱ相似的是:也非常可能会通过片基漏光进暗盒,这些胶卷都会特别强调避光装卷,而且包装用的胶卷盒也都是全黑不透明的。如果是非自动机,想通过一些手段拍到38张,我会建议暗袋装卷,暗袋取卷以避免影响画面。
画质=iso50, 以上。
冲洗,分为送冲和自冲。
如果是送冲,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店都能冲洗黑白反转片,也不是所有的店都能冲洗SCALA 50这个卷,ADOX特别贴心的告诉你要用自家的反转冲洗药水以达到最佳效果(400+RMB 8卷),如果不用ADOX的药水,就要看店家会不会用别的药水来冲这个胶卷,甚至是你指定的药水来冲洗。而且尽可能的要在拍摄之前询问店里推荐的感光度,有可能是50,有可能是25,也有可能是50加半档。这一点非常类似于彩色反转片,一档的曝光差距对观感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是自冲,那么我认定你已经能独立完成黑白反转片的冲洗。我就先分享一下我的雷电露配方:测光iso 50 首显1:10024min 20度 二显1:50,可以按照观感加半档或者2/3档测光。思路是把原来的高反差,通过稀释加冲到7档,在底片上呈现3区到10区的曝光,我自己做的21阶曝光试条,在观片灯下是能分辨到17阶对应3区。我是一直觉得如果做底片密度测试的话,1区和2区是会有密度差的,只不过肉眼无法分辨,反转之后也只会是一片黑,没有办法通过肉眼分辨那些细节,而反转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曝光和冲洗来提升观感。
(标准冲洗的试条)
下图右边是iso251:50 首显9min 二显 1:50 冲洗出来的,右一试条是上一张图的试条,标准冲洗。
下图左边是iso501:100 首显24min二显 1:100 冲洗出来的,最大密度不够,原因是二显的药水浓度太低,左一试条已经能冲洗出7档曝光。
底片细节,我按照我24寸显示器的观感来说,放大到1620从绰绰有余,放大到810可以拿放大镜看。
简易翻拍
扫描:
最大密度不够的那一卷重新矫正了黑场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胶片永远就是胶片啊
哪怕是现在的日子,现在的器皿,现在的车水马龙和白鸽子扑腾着的姑娘
胶片拍出来那就是时光的味道啊 同有17-55 f2.8 dx镜头,好久没用了一直在防潮箱里但是最近拿出来用时发现光圈收放回位变慢了,以致小光圈曝光不准确。 照出来很棒啊! 什么都玩的大咖[音乐] 爷青回…… 现在的胶卷不是买的问题,是冲的问题,特别是反转片,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靠谱的E-6冲洗点了…… 手持F100,支持支持[傻笑] SUNZKpope 发表于 2021-10-13 08:31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胶片永远就是胶片啊
哪怕是现在的日子,现在的器皿,现在的车水马龙和白鸽子扑腾着的姑 ...
味儿还是内味儿~ wwr325 发表于 2021-10-13 09:08
同有17-55 f2.8 dx镜头,好久没用了一直在防潮箱里但是最近拿出来用时发现光圈收放回位变慢了,以致小光圈 ...
这可….我的镜头小变大慢,大变小快。 Wolverine 发表于 2021-10-13 09:31
照出来很棒啊!
多谢 icefish7 发表于 2021-10-13 09:55
什么都玩的大咖
居然被记住了(≧▽≦) gerryho 发表于 2021-10-13 10:24
爷青回…… 现在的胶卷不是买的问题,是冲的问题,特别是反转片,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靠谱的E-6冲洗点了 ...
这就不对了……e6吊挂的都不少,次抛的太太乐就更多了!
黑白冲洗才是重灾区,毕竟冲洗数据弹性太高了。 在用F80D,也是后背断了,自己动手修了一下。
还有个FE和FM[偷笑] 尼康报到,最早也是收了台伊拉克橙色的F3入坑的胶片,虽然现在已步入Z系列数码。但胶片的美是数码带不来的 爷青回,当年玩过 本帖最后由 ilas 于 2021-10-15 06:50 编辑
胶片好有味,之前一直追求德味,其实自己一直热爱的就是胶片,但却从来没有勇敢的去尝试
直到上个月出去玩买了几个易拍玩的都很带劲,希望胶片别再涨价了
楼主是自己冲洗吗?好有味 Derek.S_大D 发表于 2021-10-13 12:21
在用F80D,也是后背断了,自己动手修了一下。
还有个FE和FM
收藏起来了~~[偷笑] treeson 发表于 2021-10-13 13:25
尼康报到,最早也是收了台伊拉克橙色的F3入坑的胶片,虽然现在已步入Z系列数码。但胶片的美是数码带不来的 ...
有朝一日z口有胶片,不枉尼康粉~ sunrisen 发表于 2021-10-13 16:47
爷青回,当年玩过
握手~
ヽ(*^ー^)人(^ー^*)ノ 李一族 发表于 2021-10-13 20:00
收藏起来了~~
FE测光坏了,FM还在继续用
没啥好头,AI35/2.8、AI50/2
现在在捡漏F口,D810还在服役,回头收个Z6,不是专业的,玩玩够了[偷笑] 同款!
可能还有一个潜在缺点是蒙皮可能会发黏,我拿酒精擦了很久哈哈哈哈 本帖最后由 刀心之水 于 2021-10-14 00:33 编辑
有曝光参数打印功能太优秀了[喜欢]
既然dkl转接环也有了,不考虑再入枚哈苏80 2.8同款设计的原福septon么[偷笑]
Nikon FE2 + septon + Proimage Derek.S_大D 发表于 2021-10-13 22:16
FE测光坏了,FM还在继续用
没啥好头,AI35/2.8、AI50/2
现在在捡漏F口,D810还在服役,回头收个Z6,不是 ...
这已经很够玩的了~~ 想要这个 发表于 2021-10-13 22:35
同款!
握手~
ヽ(*^ー^)人(^ー^*)ノ 本帖最后由 李一族 于 2021-10-14 05:08 编辑
刀心之水 发表于 2021-10-14 00:29
有曝光参数打印功能太优秀了
既然dkl转接环也有了,不考虑再入枚哈苏80 2.8同款设计的原福septon么[ ...
可是这个结构也不是一个有什么特色的镜头啊……大就完事儿了~
我会倾向那种特别有风格的镜头,也可以说是在某个特点上与众不同。
比如说我最近感兴趣的一直刀梅 210 2.9的镜头 李一族 发表于 2021-10-14 05:03
可是这个结构也不是一个有什么特色的镜头啊……大就完事儿了~
我会倾向那种特别有风格的镜头,也可以说是 ...
这种七片设计的改良型双高斯结构据我所知好像就septon和80 2.8有用,比普通双高斯多加的那片镜片主要用于改善边缘画质,镜头整体素质挺不错。我对比过经典6片4组设计的徕卡R50 f2,感觉septon出片还是有点小特色,但成像风格谈不上与众不同,毕竟结构基础摆在那里。
不过我最近越来越发现用成像“完美”的一众APO、ASPH镜头拍多了会有点“无聊”,太clinical会少很多期待/惊喜感,确实是有风格有特点的头更迷人 玩胶片的大佬,膜拜一下,胶佬好[可爱][狂笑] 李一族 发表于 2021-10-14 04:56
这已经很够玩的了~~
是的呀 刀心之水 发表于 2021-10-14 06:31
这种七片设计的改良型双高斯结构据我所知好像就septon和80 2.8有用,比普通双高斯多加的那片镜片主要用于 ...
这也算是玩儿老头儿的乐趣了,有了数码之后画质反而成了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回去玩一玩单一结构的镜头,体验一下光学缺陷~
这只镜头崩坏画面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