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寒假行摄总结
本帖最后由 Zeroom 于 2022-2-16 13:14 编辑#引言
摄影一直是心底里的热爱,在流动的时间里定格刹那的光影就像是魔法一般,让记忆浮现。2018年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拿着它去了很多地方,随性地记录了很多生活。一直到现在,器材也没怎么变化,还是那台已经发布了将近10年的Sony a6000。看着现在市面上论坛上清一色的全画幅机皇,内心不止一次地躁动,想把这个小家伙趁着海鲜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卖出去换一个全画幅。但又瞧见现在相机市场实在溢价太多,实在囊中羞涩,也被迫想明白了个道理:按多点快门比什么都实在。
寒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在家里呆的时间比以往都多。呆久了,也就想出去逛逛,每天的日常就是早上睡到十点十一点,工作一小会,吃个午饭,下午再听听网课,临近日落的时候就去压马路,或者运动。于是也扫了很多次老北京的大小胡同,过年的时候也和爸妈去了好多次故宫,天坛这些帝都的建筑圣地,按了不少快门。于是在假期的末段,想写一篇小文章,来总结一下寒假的行摄。
[*]相机:Sony A6000
[*]镜头:Sigma 30mm 1.4 & Sigma 18-50mm 2.8
[*]后期:Pixelmator
拍照一般都开着光圈自动,但白天这块索尼的屏幕着实是很难有不错的体验了,但对焦整体还是很满意的,只是希望能有触摸对焦,对我这个小白会方便些。后期直接用的Mac里体验不错的Pixelmator,没有Lightroom是因为一直安装不成功,后来想着反正照片量也不大,就换了一个原生适配不错的软件了。不太懂后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调整(白平衡、曝光等),结合一下软件里的自动调整(Pixelmator里叫ML),最后按照照片风格找个Lut套一下简单调色,就好了。不是很讲究,请摄影后期大佬轻喷。
#0113
一放假就回了老家,陪了很久老人家,只在一个晚上拿着相机凌晨两点和发小骑了个电驴出去拍照,设置错了参数,废了很多片,最终筛选出两张能看的。
居民楼里的冷光和人影
售货店前发小的剪影
#0121
回到北京后调整了几天,纠结着去做一个决定。不出十天,心中尘埃落定,屁股也就耐不住了,正好北京开始下雪,外面鸽哨笙笙,在深圳呆了一个学期,短袖都没脱过,这不一下兴致就来了,马上提着相机就往外跑。
屋瓦杂草和鸽哨
茛苕纹前的青桔
雪地上的哈啰
在擦自行车座位的大爷,还和他聊了好一会
胡同里的小店和过路打伞的行人
北京坊前的情侣背影
雪中“黑衣人”
大哥在雪中吞云吐雾,帅的一批
#0129
又是一个扫街日。当天天气很好,从家出发沿着胡同一路拍照,拍到了大栅(shi)栏(la)。沿途光影错落,落日趁着下班的人群,有很多可以创作的元素。
前景大叔,中景马路,后景板楼
鲁迅中学前的光影
胡同小卖部买烟的小哥
蛮热情和我打招呼的居委会大妈们
一个独特的大楼,独特的视角
想尝试拍出一个倒影明显的效果,但是没成功,倒也还算是有点氛围感
大叔在天桥上站了很久,估计在看景,而我在拍他
一个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教堂,雪中尤其唯美,不止一次拍过
在胡同和当代建筑中,有一棵极其有张力的树
杂草和屋瓦,百拍不腻
地铁闸口的反光,光秃秃的树干脉络清晰,显得真的很有层次感
屋瓦和秃树,三角在照片中永远显得这么平衡
#0201
大年初一,和父母一起去了天坛。遥想上一次去还是上一次,不由得心生感慨。每一次去天坛都会被祈年殿折服,恰到好处的比例和流畅的线条,无以言赞。
人头攒动,隐约瞧见的祈年殿
最经典的中置构图,就是人有点多
祈年殿前祈福的夫妻
祈年殿一角
祈年殿圆顶
公园里杂乱生长的秃树,线条感层次感拉满
#0202
回北京后第一次去故宫,大年初二,和父母一同去的。当天本来想去看何以中国的展,但太久没去了已经忘记了流程,只买了门票没预约展,导致只能在故宫里溜达,看建筑,看人流。不过这遗憾让我深深记住了,也为我之后去的几次埋下了伏笔。
一进门太和门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故宫放眼望去,能看见人最多的地方
进去之后的保和殿,皇帝更衣的地方
恰好拍到了一位在拍大片的朋友
红墙配路牌,饶有趣味
红墙下的斑驳树影,以及一个打电话的人
经典的建筑斜切光影,层次感鲜明
一棵松树,一堵红墙,一面光影,两个拍照的人
秃树红墙琉璃瓦下的斜切光影
临走前城楼上成片的乌鸦
#0208
没记错的话,这是新镜头到的第一天,俗话说试镜。这一天我把用了两年多的30mm 1.4挂到了海鲜市场上,入手了一个号称是“索尼APSC必备挂机头”的 Sigma 18-50mm 2.8。保留节目,去的景山,每年假期回来都会去不止一次。作为北京二环以里风景最棒的至高点,是个欣赏日落日出的最好去处,俯瞰京城。
景山内的歇脚的小亭子,其实这里的视角也很不错,拍夜景视角不错
日照“裤衩”
大叔镜头里的城市天际线
遥望鸟巢和冰立方,可惜没带脚架只能手持,却又没有铁手
#0210
第二次去故宫。这次专门和老爸去看的何以中国——故宫的开年大展。天气更好,比第一次天澄澈了不少,能见度更高,光影更柔和自然,出了不少片子。
午门手持正面拍,难得拍的这么正,天气这么好,还有一群飞过的鸽子
左半边,用50焦段拍一下细节
右边,略微仰视倾斜的构图,层次感更强
鸽子和午门牌匾
穿过午门,深邃
站在城墙上俯拍了一张
先去看了韩美林的“天书”,不明觉厉
午门上的全景,正对面就是天安门,用了黑白,颇有北平的感觉
角楼和远处隐隐约约的中国尊
俯瞰太和门,今天的人还不算多
经典的机位,蜿蜒的冰河衬上午门城楼
爱上了这种建筑上的局部光影,画面很干净
所谓勾心斗角
御花园里的赏心亭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藻井,很多纪录片都有它的身影
尝试拍下一轮残月和屋瓦
文华殿里的猫猫
只能说斜切光影配上琉璃瓦的古朴,实在是绝佳搭配
心心念念的何以中国大展
长信宫灯真品,不过好像之前它去别的博物馆巡回展出的时候也瞧见过
精致的金瓯永固杯
4:00后故宫就开始赶人,但这时候往东华门走就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人的,落日映衬下的故宫
太和殿,逆光也清晰
透出一点点琉璃瓦,像是天空之门一般
别人合影我拍照,门口留念
还有一张仰视图,好不容易手持拍的这么正
天气好到角楼打了张卡,虽然景很美,但实在没什么创作灵感了
#0213
第三次去故宫。早早老妈就说要去故宫看雪,于是提前一周看好了天气预报,赌了一把,定好了票,圆一圆故宫的雪景梦。正巧,早上起来,是个周日,漫天飞雪,匆匆吃个早饭,净值就奔宫里去了。回头看看运气是真的好,前一天没下雪,后一天是个大晴天,只有这一天,寒假的最后一天,雪中的故宫被我赶上了。
中山公园的长椅,不知道是否曾经见证过一段姻缘
仍是中山公园,一座石头的小亭子,见识浅薄没太多了解,不知道背后渊源
雪中的午门,一瞬间觉得受冻走这么久,全都值回来了
依旧是牌匾特写,不过这次没有鸽子,只剩下一片片雪花
依旧是午门城墙上的俯拍,可以看见太和门前有多少人
没有被污染的雪道,尽头是角楼
换一个更加“纯净”的构图方式
依旧是午门俯拍全景,因为下雪故宫可谓爆满
很喜欢这种屋顶被遮蔽了一片,雪白中漏出一点金黄的韵味
另一个角度的太和门广场,人比上次多了很多,都是来看雪的
风雪风雪,吹得午门城墙上挂了点残雪
与天空连成一片的屋檐
二次打卡景点机位,雪后颜色更加单纯
有很多专门穿着盛装来拍照的人们,还有背着大包小包的摄影师们
第一次瞧见在城墙上还能用雪来写字,却格外有意境,冬奥加油!
雪松红墙和琉璃瓦
这会本身没咋下雪,这些雪花都是摄影师们轮流“踢树”抖搂下来的
虚焦了,对到了雪花上,但意外地发现格外有意境
层层叠叠的白雪红墙琉璃瓦
雪中乾清宫,据说里边有28张床
雪中坤宁后宫
一棵坚挺在大学中的树,低饱和度的红配绿有一种陈旧的高级感
瑞兽们的“勾心斗角”
从来没进过珍宝馆,这次约了就进去瞧瞧
原来九龙壁藏在里面,这么一大块镜子摆在宫里
红墙雪松,可惜没拍出氛围感
皇极殿,颐养天年的地方
金色狮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景
远眺慈禧看戏的戏楼
雪落日晷,只剩下装饰作用了
两棵毫不违和的信号树
这个角度看角楼有种说不出的精致和威严感
御花园里的假山石,就是这照片里“图层”太多了
雪中天一门
猜猜大家在拍啥
没想到吧这么多人
原来是在拍这棵树
最后一景,远眺景山
#尾声
这篇回顾写了很长,写了很久,照片很多,但写起来很顺。写到最后,记录本身的意义突然就浮现了。每一张照片下我都写了一小段话,算是重新回顾一下这趟旅程。看到这些照片的一瞬间,脑袋里就不自觉地回想定格这一刻的前后几景,然后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写下了当时的见闻和心情。当然还会想起很多遗憾,但照片是一张张堆砌的,记忆也是不断更迭的,不舍只能通过对未来的期待所表达。
最后想以一句不知在哪看到的话结束这个边走边看边想边拍的假期:“记录是迷茫最后的抵抗。”期待下一段旅程。
感谢分享!不错! 记录是迷茫最后的抵抗 也被迫想明白了个道理:按多点快门比什么都实在。
---------
点个赞,市面上有太多太多的相机,快门数为几百,甚至几十了。。 多拍才是硬道理 mcrayyu 发表于 2022-2-16 19:28
多拍才是硬道理
是啊是啊 Wolverine 发表于 2022-2-16 14:34
感谢分享!不错!
谢谢! inman2008 发表于 2022-2-16 16:10
也被迫想明白了个道理:按多点快门比什么都实在。
---------
也许对我这种把摄影当爱好而不是职业的学生来说,想追求质变只能先量变hhh happybigfox 发表于 2022-2-16 14:35
记录是迷茫最后的抵抗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句子,感觉一下子就被击中了。可是很多时候最后的防线都会溃破。 楼主拍得真好 我用半幅的时候还啥也不会呢 拍得真好。同款机器和镜头帮顶,平常基本拍娃,故宫的景真不错 地处南方很少看到雪,作者的照片让我过了一把雪瘾,真好。
谢谢! “记录是迷茫最后的抵抗。”
很棒!
看完了,前半段的胡同拍的没什么感觉。说随手拍吧,感受不到随性;说是作品吧,看不到故事。
后半段宫殿,未免太制式化了?到角楼时候,楼主说没什么创作灵感了。隐约能感觉到楼主当时的状态,没感觉,又不得不来一张形式一下。不好。
是否还得继续练?量变到质变这个不评判,天赋可能更重要。仅个人观点,说得过了,见谅。 感觉色调有些过于萧索啊~ 楼主很有观察力 sinliu 发表于 2022-2-17 10:40
看完了,前半段的胡同拍的没什么感觉。说随手拍吧,感受不到随性;说是作品吧,看不到故事。
后半段宫殿, ...
谢谢中肯的建议!我这肯定还不是作品哈哈哈,只希望多拍多看能找到自己的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还需多练习。 通篇看完感觉这个光影感觉怪怪的,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对雪景的拍摄,我是没看出雪景的那种感觉。。。 详实的纪录,谢谢分享。 sinliu 发表于 2022-2-17 10:40
看完了,前半段的胡同拍的没什么感觉。说随手拍吧,感受不到随性;说是作品吧,看不到故事。
后半段宫殿, ...
赞同你的观点。被首页的 题图吸引进来的,但整篇看下来,在故宫里的照片可以称作摄影作品,其他的更像是随手拍。侧面也反映出,拍摄本身比较有特点的风景、建筑或者本身比较漂亮的模特,摄影爱好者可以做到80分或者90分,但是在拍摄平常事物时,如何让一副冰冷的照片更具故事性,这可能才是摄影大师的功力。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努力在天赋面前,真是不值一提。 细腻的视角,赞! 感觉楼主的调色很有港风的感觉,像胶片机 前面胡同的照片调色太冷清了,有点过,也看不懂想表达什么,后面故宫的好很多,感觉都不像一个人拍的 雪景真美! 故宫系列拍得很好,比我强太多了 想问那棵树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一大群人都在拍? 第一次去天坛是09年深冬的早晨,在园内远远看到祈年殿,内心极其震撼,真是完美的建筑美学 后期软件倒是没怎么听过 Shinn. 发表于 2022-2-19 20:30
后期软件倒是没怎么听过
哈哈哈是Mac上的一个图像编辑软件,目前感觉还蛮不错的,但是应对批量图像处理还是有点捉急。 构图色调都很棒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