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00:50

历史垃圾堆拾遗-Cooke Ivotal Anastigmat 16mm电影镜头

本帖最后由 东莞 于 2022-4-13 14:06 编辑

前言
因为疫情,困在家中,闲来无事,翻出了一枚若干年前把玩过的老镜头的片子。
因为这个镜头或者说这类16mm镜头实在比较冷门(呃,说得难听点是已经进历史垃圾堆了),而且现在已经不在手里了,所以觉得可以和坛友分享一下,也算是一个留念吧。
想要分享的镜头全名是:Taylor & Hobson Cooke Ivotal Anastigmat 1 inch f1.4
对,这就是来自大名鼎鼎的电影镜头厂Cooke的超级古早C-mount 16mm标准电影镜头~

关于Cooke
不了解Cooke和16mm电影格式的朋友,我先来个简单科普吧,这方面的大神可以略过。如有错误,敬请纠正。

Cooke位于英国Leicester,成立于1886年。这家公司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Cooke,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里,我直接引用Wiki的介绍:
Administratively speaking, Cooke Optics is a spin-off of the company Taylor-Hobson. However, Taylor-Hobson used to be a lens manufacturer and Cooke lenses used to be its sole activity before Taylor-Hobson moved to the market of metrology instruments. Hence the foundation of Cooke Optic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Taylor, Taylor and Hobson (TTH) in 1886, and Cooke Optic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uccessor of the original Taylor, Taylor and Hobson business.
我反正是给绕晕了,总之这个复杂历史过程的结果就是,你在市场上会看到Cooke,Taylor Hobson Cooke,Taylor, Taylor & Hobson (TTH)等等多个版本的镜头铭牌。
Cooke在历史上曾经制造过诸多非常优秀的摄影和电影镜头,包括设计了Cooke Triplet经典三片式结构,Speed Panchro电影镜头系列,Cooke Portrait Soft Focus大画幅摄影镜头系列等等。如今,Cooke仍然是全球顶级的电影镜头制造商,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电影都是使用Cooke系列镜头拍摄的。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民用光学/镜头领域中,Cooke都占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关于16mm电影格式以及C-Mount镜头

16mm画幅是早年电影领域常用的画幅格式。在1923年,Eastman Kodak公司推出了16mm胶片,作为自己35mm胶片的廉价替代。16mm的对焦线长度为12.7毫米(作为对比,众所周知的小底M43格式的对角线有21.6毫米),看上面的图感受一下他和主流35mm画幅的差异吧。在那个年代的电影“老法师”看来,16mm妥妥的就是一种Sub-standard,毕竟“底大一级压死人”嘛,这种小底简直就是非常不入流的玩意儿。但反过来讲,这也解释了这个画幅受到市场欢迎的原因--还特喵不是因为35mm画幅太贵了,器材也比较巨大,满足不了人们对拍摄(小)电影日益增长的需求啊。所以人民的需求是无法阻挡的。。。
同一时期,有一家叫Bell & Howell的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Filmo的电影机产品,使用16mm胶片,其镜头卡口为C-Mount。由于这一电影机受到市场的欢迎,很快C-Mount也成为了16mm电影机最常用的卡口,甚至是“标准”卡口。又由于某些镜头工艺与市场认知的原因,当时的C-Mount是以25mm(1 inch)镜头为“标准镜头”,但其视角大约相当于全画幅的100mm了。如果大家去看很多老电影,就会发现他们很少用广角,更多是四平八稳的长焦。而我们今天介绍的镜头,正是这样一枚C-Mount的标准镜头。

关于镜头本体
定妆照,Taylor & Hobson Cooke Ivotal Anastigmat 1 inch f1.4在我的LUMIX GF9上~

*请原谅我对镜头本体并没有太多照片可展示的,镜头已经不在手里了!
正如上一段所说,我们今天介绍的镜头恰好是C-Mount中的标准镜头,其焦距为25mm,最大光圈为1.4,在当时也属于比较大的光圈了。不过,隔壁法国的镜头厂Pierre Angénieux(这是一家和Cooke齐名的顶级电影镜头厂)在同样的16mm画幅推出了一枚25mm f/0.95镜头,可以说是更加丧心病狂了。
Ivotal是镜头系列的名称,这个不详述了。
至于名字中的Anastigmat,这个我想特意介绍一下,因为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常见的概念。它的中文翻译为“去像散透镜”。具体而言,是指纠正了Spherical Aberration(球面像差)、Coma(彗差)和Astigmatism(像散或散光)三种像差的特质。因此,那个时代很多镜头会在名字中标明Anastigmat字样,以表达自己具有优良的光学素质。这大概跟今天很多镜头标APO是差不多的意思。
不过在实际设计上,这枚镜头倒没有惊喜,就是使用了非常常见的6片对称双高斯结构,成像上,具有边缘清晰的光斑弥撒圆,以及相当讨喜的整体渲染。Anastigmat倒是一点也不Anastigmat。。此外,我觉得浓郁通透的颜色是它的一大亮点(可能是因为完全没有镀膜所致)。
在建造上,镜头相当小巧,镜片深深隐藏在镜筒之中,这样多出来的镜筒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遮光罩”的作用,以挽救因缺少镀膜而带来的灾难性逆光表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枚镜头是为16mm格式所设计,当转接到M43机身时,会有相当明显的暗角。在稍作裁切后,暗角会变得不明显。我当时就把这枚镜头放在GF9上挂机挂了好久。

样片时间
1.对镜自拍一张先,其实可以看出镜片真的得很小巧,前组就那么一点大


2.这种镜头拍拍花草是免不了的,看看效果:




我觉得味道还是极其浓郁的,尤其是Bokeh颇有莫奈的感觉!当然,我知道这个焦外风格绝对会是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的那种。

3.拍拍菜地(上海特供版本~)


对绿色的表现真的迷人~

4.再来一些近距离的小东西:



MFD可以到1英寸左右,所以可以拍点近处的小物件
这种老镜头拍食物真的特别有感觉,能把食物拍得更好吃的魔力?

5.动物也少不了:



6.户外&旅行中的一些随意拍摄:






坦白说,我更喜欢收小光圈,拍拍中远距离的东西,景深没有那么浅,焦外风格不会太惹眼,充分发挥它独特的色彩风格~

以上,都是当时随意拍摄的,画质糟糕,又是手动对焦(而且体验稀烂),希望大家不要太挑剔!

写在最后
其实吧,当时玩这种古老的镜头,真的只是图一乐,没有理性的成分;M43的机器也早就不玩了。要说风格,味道,确实是有的,而且这个东西后期并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颜色也是一绝,原因无他,就是玻璃少,结构简单,无镀膜,玻璃用料不错。多说一句,颜色这种东西,丢失了就是很难找回来的,现在某些跑分头,锐度超级高,但是还是差点感觉,也是这个原因。
然而,这些优点也很难掩盖此类镜头的弊端,比如:
·C-Mount/16mm镜头的像场太小了,M43都很难覆盖的,在无反全幅化的趋势下,可预见的未来会愈发失去价值。
·镜头的设计和制造都过于古老,机械结构设计、光学素质在当时来看是不错的,但放在现在的标准下只能说是玩票性质。

是的,我知道,这是一枚从使用价值来看已经进入历史垃圾堆的镜头,甚至他们本身的物理存在也濒临消亡。
但在我回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只是感慨,这样简单拙劣的小玩具,居然可以给当时的我带来那么多快乐!
那么,这枚镜头在100年前,曾经被谁拥有,拍摄了什么样的画面,又带给了它的主人怎样的乐趣和意义呢?





SUNZKpope 发表于 2022-4-12 08:23

镜头是真小巧
“翻出了一枚若干年前把玩过的老镜头的片子”这句话不对头,片子和一枚不对仗[恶魔]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09:07

SUNZKpope 发表于 2022-4-12 08:23
镜头是真小巧
“翻出了一枚若干年前把玩过的老镜头的片子”这句话不对头,片子和一枚不对仗 ...

哈哈,找bug能手[偷笑]
其实是,翻出了 一枚若干年前把玩过的老镜头 的片子

shrek 发表于 2022-4-12 09:08

蛮有意思的,一般人还欣赏不来这焦外~···
曾经用过福伦达,类似感觉!····

wildbear 发表于 2022-4-12 09:16

几张小景非常有特色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09:16

shrek 发表于 2022-4-12 09:08
蛮有意思的,一般人还欣赏不来这焦外~···
曾经用过福伦达,类似感觉!···· ...

是的,焦外放在现代来看,口味太重了~~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于抢眼了
福伦达的话,也要很老的镜头才有这种感觉,老至尊什么的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09:27

wildbear 发表于 2022-4-12 09:16
几张小景非常有特色

哈哈,多谢,只能说这个头风格有点“太重”了,拍出来的片子渲染过强

Wolverine 发表于 2022-4-12 10:03

哈哈好好玩的感觉!

Eugene2 发表于 2022-4-12 10:19

好玩儿!有情!有乐!有分享!

magicsongs 发表于 2022-4-12 10:21

GM5? 真可耐~[傻笑]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0:29

magicsongs 发表于 2022-4-12 10:21
GM5? 真可耐~

不不,GF9,还没有用过GM系列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0:30

Wolverine 发表于 2022-4-12 10:03
哈哈好好玩的感觉!

谢谢大佬夸奖~~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0:31

Eugene2 发表于 2022-4-12 10:19
好玩儿!有情!有乐!有分享!

[偷笑]哈哈,分享是开心事儿

liujun427 发表于 2022-4-12 10:50

这焦外的眩晕真美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0:56

liujun427 发表于 2022-4-12 10:50
这焦外的眩晕真美

可惜现代镜头已经没有这种焦外风格了

fishu 发表于 2022-4-12 11:38

色彩是真够味~
玩器材得乐趣,牛

sunrisen 发表于 2022-4-12 11:41

廉颇老矣,但是快乐过

八喜 发表于 2022-4-12 13:20

现在新出的镜头几乎都是着重考虑视频部分的功能,准确还原成为了首要任务。这种风格化强烈的镜头,已经过去了。但是,确实独特。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3:45

sunrisen 发表于 2022-4-12 11:41
廉颇老矣,但是快乐过

说得好!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3:47

八喜 发表于 2022-4-12 13:20
现在新出的镜头几乎都是着重考虑视频部分的功能,准确还原成为了首要任务。这种风格化强烈的镜头,已经过去 ...

现在第一是考虑视频性能,第二是考虑对焦性能(比如尽量减少对焦组的重量),第三是依赖机内矫正。以前胶片镜头的那种设计取向是再也回不来了

chaojitydou 发表于 2022-4-12 13:52

焦外有点晕眩,外观还可以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4:03

chaojitydou 发表于 2022-4-12 13:52
焦外有点晕眩,外观还可以

是,焦外风格有点过于强烈了,不过那个年代的基本都是这样。。

八喜 发表于 2022-4-12 14:41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3:47
现在第一是考虑视频性能,第二是考虑对焦性能(比如尽量减少对焦组的重量),第三是依赖机内矫正。以前胶 ...

还有电动内变焦的趋势,1635g应该是一个开始。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5:39

八喜 发表于 2022-4-12 14:41
还有电动内变焦的趋势,1635g应该是一个开始。

哎,是的,从工具的角度,这么优化没错。但是我觉得不好玩。所以我还是挺喜欢徕卡那种手动头,数码胶片通吃的,不依赖机内矫正,转接到哪台无反都可以用, 从工程的角度讲这种简单的东西还是有他的意义的。

大兔兔 发表于 2022-4-12 16:13

头几张看得头晕,但是滴水散开水波纹那张又极其舒服。焦外好奇怪。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6:18

大兔兔 发表于 2022-4-12 16:13
头几张看得头晕,但是滴水散开水波纹那张又极其舒服。焦外好奇怪。

是的,这种焦外,比较distracting,风格过于强烈。。
所以我有时候用这种镜头,甚至会避开能形成明显焦外光斑的情况,发挥独特的色彩风格也是足够了

大师兄的香蕉 发表于 2022-4-12 17:09

焦外看着好难受,色彩倒是不错,光圈缩小点拍可能会好点

东莞 发表于 2022-4-12 17:17

大师兄的香蕉 发表于 2022-4-12 17:09
焦外看着好难受,色彩倒是不错,光圈缩小点拍可能会好点

赞同,我也喜欢小光圈拍远景的片子,那个色彩独一无二

kogen 发表于 2022-4-12 19:43

老镜头的漩状焦外+二线性,风格比较独特

宁静致远mi 发表于 2022-4-12 19:48

求推荐可以在4433上完美匹配的老镜头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垃圾堆拾遗-Cooke Ivotal Anastigmat 16mm电影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