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山西 一眼千年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6 13:46 编辑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这里是中原农耕的核心
这里有三皇五帝的传说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都城陶寺
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南禅寺
这里有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应县木塔
这里有遗存数量最多的中国古代壁画彩塑
这里表里山河
这里物华天宝
这里是被低估的宝藏地
这里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2017.10 摄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2023.5 摄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
大都会里《药师经变》惊鸿一瞥
广胜寺前只剩百年沧桑万般无奈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展厅入口处,立着一幅巨大的元代彩墨佛教壁画《药师经变》,原本是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东壁壁画,后被切割贩卖,几经周折后落户大都会。
动机:山西之行,从动机到落地,用了6年。
行程:从大同到运城,8天,1500公里。
器材:A7M4大部分照片都是sigma85 1.4,广角是35GM,为了飞虹塔专门收了个适马100-400。
文保的介绍信息都转自山西省文物局
这张是我的行程计划图,根据我想去的国保规划路线,每天需要自驾公里数,然后确定晚上住宿点位。
与文物对视的瞬间,却像跨越千年。
对山西古建筑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古建筑地图》。
山西和陕西同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一直都有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的说法。陕西拥有让全世界都望尘莫及的帝王陵墓群,同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山西,则保留了最多的古建筑。如果非要比哪个省份历史最悠久,史学界有一个说法: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在战火风飞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多次带队前往山西考察古建筑,倾其一生保护和记录国之瑰宝。根据莫高窟五代时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线索,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击破了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妄言,并找到了和壁画中一模一样的佛光寺祖师塔。
在20世纪初,伊东忠太的日本建筑史学家撰写了一本《中国建筑史》,并在书中说:“在中国境内,唐代木建筑已经没有了,想领略古朴雄浑的唐代木建筑风格,只能到日本京都和奈良!”
莫高窟五代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它是莫高窟壁画中现存的一幅最大的壁画,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形象地图。在五台山图绘成1000年之后,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根据伯希和编印的几大本《敦煌石窟图录》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在五台山图中看到大佛光寺等寺院和一座以前未曾见过的亭阁式宝塔。
山西作为华北重镇,民族融合佛教兴盛,多个政权在这里建都大兴土木。在晋商繁荣的时代,雄厚的经济实力让山西的古建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山西的险要地形和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的缓慢,藏于深山的古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免遭战火损毁。地理上的劣势对文明的保存却成了最大的优势。其次山西独特的气候特征,常年干燥少雨,出现白蚁的危害非常少,让山西有很多古老的木建筑得以保存。千百年来,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信仰,贯穿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保护。
根据信息,绘制山西古建筑地域分布图,分为晋北,晋中,晋南三部分。
据统计,山西现有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580座的85%。其中唐代全国仅存4座,全部在山西;五代全国5座,山西4座,占80%;宋辽金时期全国183座,山西150座,约占82%;元代全国389座,山西338座,约占87%。
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古建筑标本体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很高的文化欣赏价值,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5:18 编辑
大同博物馆
预约:大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山西│大同市│平城区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大同曾为“三代京华”(北魏古都、辽金陪都)“两朝重镇”(明清重镇)。大同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司马金龙漆画屏风,魏晋时期漆器珍品,也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分藏于山西博物院和大同市博物馆。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魏都平城(今大同)发掘了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墓葬发现时早已被盗扰动,漆画被零散地抛于墓的后室甬道及后室南部。考古专家共清理出较为完整的漆画5块,每块长约0.8米,宽约0.2米,厚约0.25厘米。上下有榫,长2.5厘米,两侧每边上下两个榫铆,榫口长3.7厘米、宽0.6厘米。屏风板面遍涂红漆(近朱红色),题记及榜题处再涂黄色,上面墨书黑字。
金大定21年墓 高僧坐像
阎德源骨印章五枚
《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里提到“牛角印章五方”,篆刻“德源”印一方,篆刻“龙山道人”印一方,篆刻“玉虚丈室老师”印一方,篆刻“天长方丈老人”印一方,篆刻“青霞子记”印一方。
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
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座边长32厘米,通高16.5厘米。此物上圆下方覆盆式,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刻双层莲花纹,雕刻四条首尾相逐的巨龙。方形底座四面浅浮雕环状缠枝忍冬纹,内雕伎乐童子。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圆雕一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舞蹈之姿,堪称为一件颇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珍品。
北魏陶俑阵
1965 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发现了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数量之庞大,在同时期的墓葬中极为罕见,总数超过360件,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据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相关发掘报告,司马金龙墓因早期被盗,殉葬器物位置移动,且多数被破坏,有些已不能复原。其中,武士佣、骑马武士俑等最多,集中在墓葬的前室。
石雕佛坐像 华严寺海会殿遗存
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坐北朝南,位于薄伽教藏殿左侧。原殿内18尊石质造像现藏大同市博物馆。造像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均结跏趺坐,面相庄严,手印各异,气度雍容,浑然天成,具有鲜明的辽金时代特征。
北魏蓝玻璃瓶
石雕镇墓武士像
2014年大同云波里华宇工地出土。
北魏镇墓兽俑
镇墓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颇具神秘色彩的随葬品。作为明器,它们一般置于墓室入口两侧,为墓主人把守墓室、威吓入侵者。考古学上通常将镇墓俑分为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两种类型,有时也合称为镇墓兽俑、镇墓组合、镇墓类俑或镇墓神物。
明代真武大帝铜坐像
铜制真武大帝像,通高59厘米、座长25.5厘米、最宽26厘米。此尊容貌壮伟,额宽颐丰,双目低垂,神态宁静。披发跣足,颌下留有长髯,垂脚正襟危坐,出土时未发现相匹配的台座。
辽铜鎏金菩萨坐像
铜镜
元代金饰
彩绘陶彩绘陶镇墓武士俑(北魏)
2014年大同云波里华宇工地出土
琉璃螭吻(辽,华严寺薄迦教藏殿正脊)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顶部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就有了雏形,唐代时鸱尾的形象慢慢向鸱吻转变。
坐等LZ完工! 山西古道观的雕像很厉害,可惜保护和宣传都不行, 特别是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泥塑和十二辰彩塑,很想拥有一套二十八星宿手办,可惜很难啊。 xpfmo 发表于 2023-5-24 14:51
山西古道观的雕像很厉害,可惜保护和宣传都不行,
真的美到哭泣,等到看,我拍了很多,悬塑造像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5:33 编辑
华严寺
第一批国保 (佛寺)
时代:辽、金、清
山西│大同市│平城区
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
据《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兵火波及,寺院局部建筑被毁, 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定为别都,该寺受皇室重视,数百年间为云中巨刹。明初寺被没为官产,明宣德、景泰年间重修,成化、万历年间(1465-1613年)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代几经修缮,始成今日之规模。
寺内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面积1.67万平方米。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除两座主殿为辽金建筑外,余皆清代重建。
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平面,两侧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面积1443.5平方米,为迄今国内辽金佛寺中的最大殿堂。殿前檐当心间与稍间装板门,外施门牙子,形制古朴别致。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
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历时八百余年,光泽依旧。南吻系清代补制,亦是我国古建筑最大的琉璃吻兽。斗硕大,形制古朴,外檐斗五铺作,双抄重计心造。补间分施45度、60度斜。梁架原为彻上露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1426―1454年)增补平,清代施以彩画。
殿内采用减柱法,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两侧塑二十诸天,均系明代佳作。殿内四周满绘壁画,为清代作品。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殿内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楼制作的木构模型,高2.5米,是研究大同城明代古楼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藏经殿,据梁上题记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犹存唐代遗风。
殿内环饶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38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18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钩栏、栏板均剔透雕刻,花纹图案精巧之至。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两侧壁藏浑然一体,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31尊,为我国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为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善化寺
第一批国保(佛寺)
时代:辽、金
山西│大同市│平城区
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善化寺俗称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 已毁),西为普贤阁。院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
天王殿,现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
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法。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
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在高3米有余的台基之上,前有宽及五间的大月台,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台前左右为明万历时增建的钟、鼓二楼。大殿明间与左右稍间设门,四壁无窗。檐下斗五铺作出双抄。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正中有平藻井两间,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属典型辽代形制。内供佛像,共33尊,皆金代遗物。殿内四周绘有壁画,为清代所绘。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
云冈石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
时代:北魏
山西│大同市│云冈区
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大同武州川北岸东西连续约1公里的崖面上,绝大部分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年代最久远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位列中国“四大石窟”。
提及佛教对中国美术及雕塑的影响,必须提到北魏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王朝。北魏佛教雕塑造像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典范。北魏早期造像可以看出有印度和西域的遗风,后期汉化成为主流。北魏佛像的一个特征就是微笑,给人一种深邃感。云冈石窟由北魏开国帝王拓跋珪在398年定都平城后开始修建的,其造像粗犷、威严、雄壮。同为“四大石窟”的洛阳龙门石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的,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这时期的佛雕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造像趋向温和。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万余尊。规模宏大,雕饰奇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五周川水又东南流,其水又东转,经灵岩南,凿山开石,因岩结构,真容巨大,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早期代表为“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开凿时间在和平初年至和平六年(460―465年)。早期石窟的特征为椭圆形的大像窟,草庐式窟顶。窟形和造像继承了印度、中亚的雕造特征和鲜卑拓跋草原牧场上穹窿顶的毡包形式,造像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塑刻五尊大佛,巧妙地将北魏佛教中“拜天子即礼”的实用宗教与石窟雕刻结合于一体。
中期开凿时间为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年),即1窟、2窟、5至13窟及未完的第3窟。此时为冯太后和孝文帝于平城执政期间,云冈石窟的雕造进入鼎盛阶段。此期在武周山斩出高达30米、长近600米的摩崖巨壁,连续开凿了12个大型石窟。
吸收了龟兹(新疆库车一带)、凉州(甘肃敦煌)石窟的艺术精华,结合中原地区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新的融合创造,窟形上出现了佛殿窟和塔庙窟,造像内容丰富多彩,汉化色彩渐趋浓厚。佛、菩萨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恬静,褒衣博带式佛装亦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以后的造像中出现,从而开启了云冈乃至北方石窟造像中国化的帷幕。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成就,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同九龙壁
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山西│大同市│平城区
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大同九龙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合称“明清三大九龙壁”。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 ,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神兽: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稳重雄健。整个壁身下部兰绿色海水汹涌波涛、上部以兰、黄两色的流云为衬底,九条巨龙之间采用云雾、浪花、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九条龙均为高浮雕制作,蜿蜒曲折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文案、排版、图片,相得益彰。真好啊!有点向往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7:09 编辑
悬空寺
第二批国保(佛寺)
时代:明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
早上离开大同时还是艳阳高照,悬空寺下乌云罩顶。下寺时竟然下雪了,当天大同市飘雪还上了热搜。
悬空寺登临需要单独购票,登临费100元/人。
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
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
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内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
悬空寺的建筑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壮观。建筑悬梁下面以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层以壁间中插木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楼阁间设有栈道相连。综观悬空寺内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得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各殿阁间均有楼梯或栈道相联,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虚实相交。游人至此,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峡遥望,如壁间雏风欲飞。
悬空寺内,还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大小儒、道、佛像78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
浑源永安寺
第5批国保(佛寺)
时代:元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
俗称“大寺”。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 “永安寺”。元延二年(1315年)高定之孙高璞捐款在寺内建造了“传法正宗殿”,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寺院坐北朝南,原有规模甚大,现存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两侧为东西垛殿、东西配殿。
传法正宗殿为寺内主殿,位居寺院中部,殿下台基凸起,殿前设月台。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上全部黄绿兰琉璃瓦覆盖。大殿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计心造。殿内柱网布局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殿顶中央置藻井,四周为天宫楼阁。大殿内四壁满绘重彩工笔水陆画一堂,共170平方米。画面色泽绚丽,共绘各种人像882个,儒、释、道汇合一壁,集我国宗教各派中神祗之大成。堪称我国明代绘画中的佳作。
传法正宗殿四壁满布明代壁画,壁画分为135组895尊人物,面积为186.912平方米。后壁绘十大明王三教仙佛鬼神,体量高大(平均高3.245米),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皈依佛门,愿发悲悯超度亡魂,故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永安寺”。
佛宫寺释迦塔
第一批国保(古塔)
时代:辽
山西│朔州市│应县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昌明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塔的位置在寺内中轴线前隅,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平面布局是南北朝时期佛寺建制的延续。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通高67.31米。底层重檐,四周环廊。二层以上皆设平座围栏,挑檐层层举折平缓,每层檐下各种形制不同的斗如云朵簇拥,塔上瓦顶八角攒尖式,与高达10米且制作精细的塔刹组合在一起,挺拔秀丽,雄伟壮观。
木塔建在4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上下两层分别为八角形和方形,转角处安角石并凸雕辽代石狮。平面柱网布列依宋《营造法式》副阶周匝之制,除底层增设廊柱一周外,各层及平座皆设檐柱和内柱两周。柱之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作卷杀。塔身立柱为辽金时期盛行的叉柱造手法,逐层檐柱向内收半柱径,形成塔体收分的优美轮廓。梁枋层层叠架构成庞大的筒形框架,利于空间布置与构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了塔身的强度。围廊柱头斗上用乳加缴背,设蜀柱、叉手、承椽枋。一至四层外槽用乳和草乳贯固内外,内槽用两道六椽,纵横联以枋材。平座外槽设承重枋,当心立柱,两向设斜撑,各间梁与内槽柱间均施立柱与内柱与斜撑。外槽和塔顶梁架使用明草两种做法,明层梁枋规整,暗层多使用斜撑稳固塔身加强承载能力。
斗是塔体结构的重要部分,分布于各层柱头、补间和转角处,依位置、作用不同而造型、结构各异。现存形式达54种之多,集中国古建筑斗之大成,在大型建筑实物中尚属仅见。塔顶八角攒尖式,筒板布瓦覆盖。砖砌仰莲刹座高2.17米,其上铁质刹身高9.95米,由覆钵、相轮、仰月和宝珠组成,总高11.67米。
各层塔身每边面宽三间,当心辟门。底层南北两面装板门,余以厚墙封砌。塔内明层均有塑像,一层塑释迦佛高11米,庄严肃穆,壁面绘有6尊如来画像,12尊飞天,为壁画中佳作。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九百多年间木塔经受了强烈地震和战火袭击,虽至今巍然屹立,但残损状况已日趋严重。塔内曾发现辽代佛经、画卷“神农采药图”等珍贵文物,为研究辽代佛教活动和我国雕刻印刷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净土寺
第六批国保(佛寺)
时代:金
山西│朔州市│应县
净土寺金天会二年(1124年)奉敕创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全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现仅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金代原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用筒、板瓦覆盖,檐头镶以绿色琉璃。檐下斗拱四铺作,出琴面昂。角柱有显著的侧脚升起。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多次修葺,尚存原貌。扇面墙绘有明、清时期彩画。大殿天花、藻井及天宫楼阁的混金作法,是金代少见的珍品。 整个天花藻井的构图繁复,反映了金代室内装饰绚丽多彩的时代特点。天宫楼阁,既是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其仿木构建筑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对研究金代建筑具有参考价值。
代县文庙
第六批国保(神祠)
时代:明至清
山西│忻州市│代县
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总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万仞坊与棂星门两翼均设八字墙,戟门前左右分列名宦、乡贤、节孝三祠。大成殿两侧各为十五间廊庑,戟门两山面设回廊环绕,围成宽阔庭院。东西回廊均设掖门便于左右通行。祟圣祠设于庙之东北隅,祠之左右分列先贤、先儒祠,庙之四周均以围墙护围。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21 编辑
佛光寺
第一批国保(佛寺)
时代:唐至清
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佛光新村
佛光寺大殿,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正是它,打破了外国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建。寺坐东朝西,依山而造,高低层叠,气势雄伟。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寺内殿、堂、楼、阁120余间,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巍峨壮观。现存建筑有北魏遗物祖师塔,依山而建的唐代建筑东大殿,前院的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建筑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皆为明清所建。
寺内主体建筑东大殿,座落于佛光山腰,位于高13米的台基上,其上又筑0.95米高的基座。殿身坐东朝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殿顶仰覆板瓦覆盖,正脊两端矗立两只仿唐式雄健硕大的鸱吻,为元代遗物。檐下内外柱头和补间处,均设置体积硕大、形制古朴的斗。外檐柱头斗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补间斗五铺作,双抄无昂。内槽柱头斗七铺作,偷心造;内槽补间斗,下无栌斗,从第三层柱头枋上出华三重,偷心造。
殿身四周檐柱,侧角生起明显,柱头卷刹和缓,柱础石形状内柱素平无饰,檐柱石雕有宝装莲瓣。柱间用阑额相互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无普拍枋。前檐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砌坎墙设直棂窗,两山及背面筑以厚壁,抱框及板门背面保存有唐咸通七年、咸通八年、乾符五年、天十八年、同光三年等游人墨书题记。
殿内梁架结构分为“明”、“草”,明即平以下构件,砍削规整。平以上为草,制作粗糙。平梁上不用驼峰与侏儒柱,仅用两支大叉手斜向支撑,以承平上荷载。四椽下留有唐人墨书题记“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石幢相互验证,是该殿建年的重要史证。大殿檐头不加飞椽,无飞檐翘起之感,平直古朴,殿顶举折较平缓。
金代建筑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山门内前庭院北侧。殿宇坐北朝南,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重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式屋顶。殿顶仰覆板瓦铺盖。正脊翘起显著,鸱吻卷尾剑把式,脊刹为黄绿釉琉璃制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
殿身前后檐柱上设置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造。前檐各间补间斗,在华两侧出45度斜,是辽金建筑独特的构造形制。檐柱直径较大,柱头卷刹和缓,侧角生起显著。殿身前檐明间和两次间设板门三道,两稍间安直棂窗,后檐当心间设板门一道,前后可以通行。殿内使用减柱造,梁架全部彻上露明造,前后槽均用长跨三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建于北魏。塔平面呈六角形,青砖砌筑,高8米。为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寺内还保存唐代墓塔4座、经幢2座及唐、金彩塑等珍贵文物。
南禅寺
第一批国保(佛寺)
时代:唐
山西│忻州市│五台县李家庄
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该寺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中建中三年(782年), 据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时重修法显等谨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证。 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唐代原构,余皆后人所建。
寺坐北朝南,总面积307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月台,前檐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屋顶举折平缓,柱之侧角生起显著。柱间用阑额相互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无普拍枋。殿内无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通达前后檐外。上设缴背承重,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承平梁与平,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用大叉手承负脊。檐柱之上用斗承托屋檐,无补间铺作。柱头斗五铺作,双抄单偷心造。前后檐二跳华乃四椽伸出檐外制成,梁架与斗构成一体,合理而坚固。柱头枋上置驼峰、皿板、小斗承压槽枋。各卷刹五瓣,每瓣微向内幽。
!!!棒!持续关注。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28 编辑
晋祠圣母殿
第一批国保(神祠)
时代:宋
山西│太原市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
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宇,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园林建筑。始建年代甚早,相传为纪念周武王胞弟叔虞而建,因其封地晋国,故名晋祠。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魏书地形志》也有记载,可见创建时限尚古。
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水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姜邑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姜邑为“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於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祠址坐西朝东,沿中轴线有山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献殿两侧为钟鼓楼。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祠内的周柏、隋槐、唐槐与难老泉和宋塑侍女被誉为“晋祠三绝”。
圣母殿是晋祠主体建筑,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创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崇宁元年(1023年)重建。
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殿内宽五间。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是全国建筑实物中木雕盘龙柱子最早的实例。
下檐斗五铺作,单抄出两跳,柱头出双下昂,补间为单抄单下昂;上檐斗六铺作,单抄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双下昂,并施异形。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殿内采用减柱法,共减去12根内柱,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的屋架,扩大了室内空间。
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圣母殿建筑构造与式样上继隋唐,下启元明,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实例。
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
太符观
第五批国保(道观)
时代:金至清
山西│汾阳市│杏花村镇上庙村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区东北13公里上庙村,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200),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躯体高大,形象逼真,从其塑造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区东北15公里上庙村。为金(1115年-1234年)至清代(1644年-1911年)建筑。为道教庙宇,规模宏敞,布局疏朗,场面开阔。山门3间,有如精巧的牌坊。三彩琉璃团龙,镶贴在门外两壁,盘曲臃肿,劲健有力。
观内东西配殿各5间,悬山式屋顶,前檐特廊,东奉后土圣母,西奉五岳大帝,塑像壁画基本完备,虽经几次重装,不失原作风格。
这三座殿宇大量的壁画、泥塑、悬塑,包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美术作品。太符观作为道教做法祀神的场所,虽经沧桑,仍保存这么多的文物,实为珍贵。是山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众多的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建筑结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起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巫术观念,含有较多巫术行为和浓厚的多神崇拜色彩,神祇系统庞大而复杂。坐落于山西汾阳市城区东北17公里处的杏花镇上庙村北的道教道场太符观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庞杂的系统。“太符”之名不见他处,道教文献中也无此提法,揣之约为宋徽宗为玉皇大帝上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中“太上开天执符“的简称。
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公元1 2 00 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时期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
太符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75平方米。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戏台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殿;戏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侧各设有窑洞十孔,窑顶分别建有钟、鼓楼。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于观内最北端,俗称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月台,明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柱头斗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殿内神台上设竹木神龛,龛内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左右侍女、天官等像共7尊,为明代塑造。殿内山墙及后壁清代绘道教壁画共93平方米,每组画旁列有榜题。
五岳殿为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神坛之上塑五岳四渎神像,两侧山墙上方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悬塑。
后土圣母殿为东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柱前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殿内神坛及两山墙下供奉彩塑35尊。后壁及两山面墙上绘有“燕乐图”壁画,描绘圣母宫中生活场面。两山墙壁满布悬塑,为圣母“出行”与“回宫”场景。五岳殿与后土圣母殿内壁画、彩塑均为明清两代作品。
观内还保存有金碑1通、明碑5通、清代及民国碑3通。
在B站上看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有一个山西古建筑的 专题片 一直想去,你拍的真好,排版也很好,前阵子去了洛阳,再去山西是不是重复了啊? 哇塞,感谢分享!有心了! 实在是震撼 山西原来也是宝藏之地啊 只去过平遥古镇 真心想再去看看这些国宝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34 编辑
双林寺
第三批国保(彩塑)
时代:明
山西│晋中市│平遥县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县古时曾为“中都”城而得名。
寺创建年代待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以后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及万历年间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统年间曾进行过多次葺补。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造,塑像亦多为明代作品。
寺院坐北朝南,建在3米多高的土台基上,四周围以夯土高墙,形成寺堡,建筑面积3711平方米。寺内布局完整,有两条轴线,经堂、禅院在东,寺宇殿堂居西,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堡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前院两侧为罗汉殿、地藏殿、武圣殿、土地殿,释迦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中院宽阔,千佛殿和菩萨殿左右对称。
寺内大小10座殿宇内,满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完好者1500余尊。明代所塑之像居多,少数为清代重。双林寺的彩塑大都属明代作品,现存完好者1500余尊。为我国彩塑的精华,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原名中都司,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双林寺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眼神里的语言,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理解。”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
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作品。
祆神楼
第四批国保(楼阁)
时代:清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
祆教,诞生在古老的波斯,它的创立者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主神为阿胡拉马兹达。祆教对圣火有着很高的崇敬,所以也称为“拜火教”。祆神楼,据考证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所建造。
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祆神楼位居庙前,既是山门,又是点缀街心的过街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为过街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东、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楼较宽的部分下层为山门,上层为乐楼。下层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围廊,空间敞朗,山门腰间平座与过街楼平座衔接,上铺楼板,形成向庙内献神演戏的乐楼。乐楼居于山门门庭上部,楼身两侧设八字影壁,楼上部重檐,加上腰间平座勾栏实为四层。楼内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楼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全部以琉璃脊饰瓦件覆盖。
哆啦ABC梦 发表于 2023-5-24 15:43
一直想去,你拍的真好,排版也很好,前阵子去了洛阳,再去山西是不是重复了啊? ...
不会啊。你可以把大同看成洛阳的前传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43 编辑
小西天
第四批国保(彩塑)
时代:明
山西│临汾市│隰县
隰县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隰县小西天全寺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许多殿舍,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趣。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景象。
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经三百余年纤尘不染。大雄宝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明清建筑彩画中的较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
千佛庵坐西朝东,有山门二重,布局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左右为文殊、普贤二配殿,两侧有北极殿、马王祠;下院主要建筑有无量殿、韦陀殿、摩云阁、八卦亭及韦陀殿之上的钟、鼓二楼。
无量殿为下院主殿,面宽五间,前檐插廊,殿内供无量寿佛。大雄宝殿是庵内的精华所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檐插廊,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琉璃剪边,中设琉璃方心。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椽七檩前后单步梁用四柱,彩画沥粉贴金,近似龙凤和玺画法。这是山西明清建筑彩画中高等级装饰,在民间建筑的实物中并不多见,弥足珍贵。殿内悬塑满堂, 共有大小泥塑千余尊,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所塑。
飞虹塔
第一批国保(古塔)
时代:元、明
山西│临汾市│洪洞县
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景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唐大历四年(769年)扩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 ,明天启二年(1622年 )塔身加装琉璃。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 。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
飞虹塔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在建筑和艺术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飞虹塔底部周长136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各层皆有琉璃出檐,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琉璃藻井。
飞虹塔塔刹为宝瓶式铜铸,项轮为铁铸,流苏为绿色琉璃。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雨后彩虹,从而也印证了塔名“飞虹”。飞虹塔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
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做精巧,色彩绚丽。
广胜寺
第一批国保(佛寺)
时代:元、明
山西│临汾市│洪洞县
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内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均为元代建筑。广胜寺的建筑在建筑科学和结构力学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寺内保存的元明时代壁画、木雕、泥塑及琉璃作品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金代皇统版的《赵城藏》数千卷,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宗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展区”前,有一间独立的大展厅。在佛教艺术展厅,有一幅长约15米的大型佛教壁画,名为《药师经变》,分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幅巨型的元代佛教壁画,原本是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东壁壁画,后被切割贩卖,几经周折后落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幅高达7.5米,长达15米的古老壁画,自1965年展馆落成以来,已在此静静伫立了超过半个世纪。
位于美国中部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也有一幅同样大小的巨幅佛像壁画。这幅壁画约于1932年被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修复后展出即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位置,成为其知名的“中国庙宇展厅”浑厚背景。
目前的下寺还包括与其毗邻的水神庙。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上寺以雕塑见长,下寺则以华丽的壁画而闻名。后大殿(大雄宝殿,图3)为下寺主体建筑,原来后大殿(大雄宝殿)四周壁画相互呼应,场面宏大,总面积达196平方米。可现如今,后大殿(大雄宝殿)已是四壁空空,惨不忍睹,仅余残存于山墙上部的16平方米画面。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51 编辑
青龙寺
第五批国保(佛寺)
时代:元
山西│运城市│稷山县
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 (626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建腰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大雄宝殿,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腰殿、大雄宝殿及垛殿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寺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790平方米,呈二进院落。前院有山门、十王殿、腰殿,腰殿两侧有祖师殿和无名殿;后院有大雄宝殿,两侧为伽蓝殿、护法殿及东西厢房。
青龙寺内尤为重要的是大雄宝殿和腰殿内保存有精美的壁画 185.13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内东西两壁有元末和明代补绘的壁画65平方米,据题记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和十八年(1385年)。其中西壁南北两隅,部分地保存着元代原作。
腰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除北壁一部分为明代绘制外,余皆元代所作。共有124.89平方米,内容为儒、释、道三界仙佛鬼神水陆画场。
腰殿的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部分。它是佛、道、儒三教组成的水陆道场画的精华部分,其主旨是宣扬六道貌岸然轮回。因果报就,超度亡魂,祈求冥神速等。在西壁上部画有竖三世佛,在三世佛的下部,画有礼佛图。在礼佛图中,刻画出了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和侍从像以及皇后、女官、侍女、命妇等像。在礼佛图的下部,画有左右护法善神众、鬼子母众、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
青龙寺磊雄宝殿的壁画,主要画于东壁和西壁之上。东壁是《佛说法图》,在东山墙上,释迦牟尼慈祥端庄,稳坐中央,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坐左右,前站阿难,迦叶二弟子,左右排列古大护法金刚,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后有听法的天帝及飞天凌空,琼楼玉阁,气势宏伟,甚为壮观。
西壁是《弥勒变》,在西壁上,正中为弥勒佛,左右为观音和地藏菩萨,南侧画有剃度图。正弥勒佛的下部,画有善财和龙女,上部画有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侍,手捧果盘,乘瑞云飞翔。
飞云楼
第三批国保(楼阁)
时代:元至清
山西│运城市│万荣县
亦称岱岳庙、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置汾阴郡时即有此庙,元至元廿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景泰、天顺、万历年间和清代屡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飞云楼为明建清修,其余多为元建明修。
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阎王殿等。
飞云楼高23.19米。平面呈方形,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飞云楼构架奇巧,在内槽四角立四根通天金柱,从底层直达顶层。四柱间分层设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层枋材相联贯,形成庞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作为整个楼阁的骨干。檐下斗栱密致,近三百攒之多,依不同位置结构造型各异,有五踩、六踩、七踩,耍头有蚂蚱头、麻叶形单幅云、龙头式等,昂有象鼻昂、琴面昂等。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堪称我国明清木构楼阁建筑精品。
午门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朴,檐下斗栱五铺作,元代遗构。献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硬山式屋顶,斗栱四铺作,前后檐及中柱上皆用大额枋,元代特色显著。享亭平面方形,单檐十字歇山顶,琉璃脊兽齐备,四周勾栏,雕流云和盘龙。
东岳大帝殿为东岳庙正殿,宽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斗栱四铺作,上檐单昂,下檐出单抄。前檐石柱收刹较大,殿内梁架多为圆材略加锛砍后制成,为元代遗构。
广仁王庙
第五批国保(神祠)
时代:唐
山西│运城市│芮城县
因庙前有五龙泉,庙内奉水神,封号“广仁王”,当地乡人尊称“五龙王”,故庙名又称“五龙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唐太和五年(833年)遗构,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前乐楼为清代重建。
庙坐北朝南,规模较小,由戏台、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台基高1.2米,殿前无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两稍间偏小。殿周檐柱16根,全部砌入墙内。柱上仅施阑额,无普拍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
檐下仅施柱头斗,五铺作出双抄偷心造,斗幽较深,无补间铺作。殿内无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通达前后檐外,伸出部分制成二跳华。上设驼峰、大斗承平梁,平梁上设侏儒柱和叉手,两端施托脚,梁为“月梁式”。
正殿前檐两稍间墙壁上嵌记事石碣4块,其中唐碣2块,一为元和三年(808年)河东裴少徽“广仁王龙泉庙记”,一为大和六年(832年)“龙泉记”。是研究广仁王庙历史沿革及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4 16:56 编辑
永乐宫
第一批国保(道观)
时代:元
山西│运城市│芮城县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新址复原保存。宫殿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宇巍峨,气势壮观,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永乐宫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五座主体建筑。占地86000多平方米。除山门为清代重建外,余皆元代遗物。尤为重要的是这里保存着举世罕见的元代壁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永乐宫的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朝元图》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另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面阔七间,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墙。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前檐明次间与后檐明间皆为隔扇门,余为墙面。神坛上原为吕洞宾塑像,现已残毁。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 精品游记,记号。
文物保护程度跟当地的经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深圳虽然没啥历史和文物,但是博物馆和类似投入资金说不定比山西省还多。 是否可以分享日程,想今年暑假去一次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3-5-26 13:15 编辑
山西博物院
预约: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山西│太原市
晋侯鸟尊(西周)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龙形觥(商)
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兽形觥(商)
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鸮卣(商)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铜牺立人擎盘(战国)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
鼓座(春秋)
鼓座圆盘,表面隆起,正中有8厘米高的圆筒,以承放贯鼓之建柱。鼓座外壁有4个铺首衔环,等距分布。鼓座的顶部饰一道绹索纹;圆筒外侧饰一条蟠螭纹带。鼓座表面饰5条高浮雕纹带,除第二条是正反相间的牛头状兽面纹外,均为相互缠绕的夔龙纹带,带间以素面凸棱和三角几何纹带凸棱相间隔。
络绳纹(dan)(春秋)
方唇,侈口,平沿,短颈,圆肩,肩部附二兽首,兽足套环,弧腹,假圈足,平底。腹饰络绳纹,内填纤细螭虺纹。通体蓝锈,色彩斑斓,较为少见。
释迦头像(北齐)
高33.5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汉白玉质地,螺发高耸,脸庞圆润,双目轻合,鼻梁劲挺,嘴角微微内敛。
菩萨头像(北齐)
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菩萨头戴高冠,头部后有桃形背光,脸型圆润,弯眉细目。眼帘下垂,鼻梁高耸,嘴唇轻拢,面相端庄慈和。原有彩绘多已剥落。
释迦七尊像(北齐)
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xpfmo 发表于 2023-5-24 14:55
特别是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泥塑和十二辰彩塑,很想拥有一套二十八星宿手办,可惜很难啊。 ...
晋城我没有去,时间有限。 arcoye 发表于 2023-5-24 15:41
在B站上看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有一个山西古建筑的 专题片
清华出版了一套中国古建筑地图。比山西古建筑地图这本还专业。 djwuxi 发表于 2023-5-24 16:31
是否可以分享日程,想今年暑假去一次
在一楼有一张地图是我做的我的行程地图。大概行程是大同(宿)-浑源-代县(宿)-忻州-太原(宿)-平遥-介休(宿)-隰县-临汾(宿)-运城(宿) 好文!满眼山西的厚重~!能否分享下行程或建议~! feng313 发表于 2023-5-24 17:19
好文!满眼山西的厚重~!能否分享下行程或建议~!
1楼那张地图是我做的行程地图。大概行程是大同(宿)-浑源-代县(宿)-忻州-太原(宿)-平遥-介休(宿)-隰县-临汾(宿)-运城(宿)。建议可以买一本山西古建筑地图书,然后你可以先看下你想去看哪些古建筑,然后最好是自驾租车。很多国保都是乡野,很多都不是对外的,要找文保员开门的。我这次只有太符观是等文保员开大殿门等到14:30。
强帖留名
正好端午打算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