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英雄——腾龙28-105mm F2.8(176D)
本帖最后由 nnen 于 2024-11-14 12:54 编辑先报个价:海鲜市场买的,600+
旧时代的英雄——SP AF 28-105mm F/2.8 LD Aspherical-IF(176D)
以下简称176D
在以前,一提到某个焦距,我们的脑袋里都能知道相应镜头最大光圈是多少。比如“24(28)-105mm”的镜头,光圈F4几乎成了下意识反应。
无反时代的到来,这个习惯该改改了,“超规格”镜头屡见不鲜。
佳能和适马都整了活,24(28)-105F2.8,把单反时代的“套头”24-105F4拔高光圈到了“大三元”档次,当然价钱也很贵。
其实腾龙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类似规格的镜头,那还是胶片和数码时代交接的时候。便是本篇分享的主角176D。
全称SP(高性能) AF(自动)28-105mm F/2.8 LD(低色散镜片) Aspherical-IF(非球面镜片-内对焦)。名字如此冗长,里面包含的信息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在当年想必是一些值得宣传的BUFF。
这个头产量据说是不多,97年发布,连同改款(276D)也就生产了6年,而176D在2000年就停产了,对于单反时代的镜头而言稍显短命。
(图片来源:色影无忌)
转接——毫无疑问,对于一台当代的无反相机而言,转接镜头是对于机身性能巨大的浪费,转接一只与机身相差20岁的镜头尤其如此。
但我是从"奶昔"代拥有了自己的索尼微单相机,E卡口早期的NEX系列直到后来的早期A7,索尼机身几乎成了万能数码后背,转接之风盛行,只要是个单反镜头都会被以各种方式转接在索尼的无反相机之上。耳濡目染之下我对于转接镜头的接受度非常高。特别是后来EA5转接环的出现,将老镜头转接的对焦性能从EA4的“不行”提升到了“可用”的程度。
我的8只镜头里只有两只是原生的E卡口镜头。
佳能尼康宾得卡口的转接环多少会有兼容性问题,所以我依然固执地只转接A卡口镜头,好在无论是EA4还是EA5转接环,兼容性都非常给力。只是A卡口镜头的选择面比较窄,除了数量有限的原厂(索尼、美能达),副厂镜头几乎都只能依靠机缘才能买到,比如这只176D,无意中在闲鱼逛到这么一只,确认品相良好之后就果断收下了,相比之下佳能尼康卡口就有多只在售可以对比挑选。
转接选择中非常有人气的“啤酒桶”美能达70-210mmF4.0,都已经是“80后”镜头了,在二手市场依然有相当的热度,相比之下176D还算年轻。
176D也算是个大家伙,但可能是没有马达的原因,拥有“超规格”之后体型也就是跟单反上的“大三元”2470持平。
左176D右28-200mmA071
滤镜口径82mm,头部也是整只镜头最粗的位置,镀膜是很“腾龙”的黄色,对比同样是黄色镀膜的A071,这么多年过去,抗反射的水平确实有相当的差距。
两段式镜筒,对焦环和中间的镜筒一体,变焦时会随着一起伸缩。
对焦环往后拉出现“Anti-slip mode”据说可以让镜筒紧一些避免垂头,我这只镜头实际使用下来效果聊胜于无。
红色虚线处的镜筒在对焦时会整体转动。所以这种相对舒展的握持方式仅限手动对焦,自动对焦时会“打手”。如果镜头全名中的“IF”真的是内对焦的意思,那我不太认同。
-自动对焦时想要不干扰到变焦环,手部姿势会比较别扭。两只手会“打架”。而且由于握持位置很靠后,拧到长焦端时“头重脚轻”的感觉会很明显。
变焦环很有意思,有一个个突出的“TAMRON”字样,很容易藏污纳垢,橡胶皮也很容易沾染指纹,倒是不难清理,找个软毛的牙刷蘸点清洁剂慢慢刷就行。考虑到镜头年事已高,橡胶可能一擦一个印子,清理时不能大力出奇迹,我觉得只要不很埋汰就随它去吧。改款的276D就把这个设计改掉了,倒是少了些特色。
全部展开时,长度跟200mmF5.6的A071相仿,手持变焦时重心转移的感觉很明显。
左135za→中176d→右85za
虽然滤镜口径达到了82,但是滤镜螺口已经达到了镜头的边缘,相比于螺口径77mm但是镜身粗一圈的135za,手感的直径没有什么区别。
触点只有5个,对焦依靠机身马达“螺刀”,工作时的声音机械感十足,再加上对焦环不时的转动,我愿称之为“生命力”,相比于现在默不做声就把活干好的镜头,它确实是存在感十足,跟我拥有的早期美能达镜头一个样子。
一些其他的对比照片。
105mm f2.8↑
网络上对于这个镜头的批评集中在歪光轴上,具体表现众说纷纭,我粗略浏览了下主要集中在两个说法:1、“柔焦”2、画面左右(上下)画质不一致
我也试了试手里这只,发现全开画质尚算可用。
虽然算不上锐利,边缘也挺勉强的快崩了。
考虑到这是6000万像素的100%放大,能有这个表现应该是实力如此,不算是有问题。
当我尝试 网上矫正光轴的“土办法”——扶着前镜筒,画面反而是崩掉了,以中间为界左右差别很明显。
由此我觉得我的这只镜头暂时不需要顾虑“歪光轴”问题
光圈F4是个临界点,从f2.8到f3.5虽说基本可用,但是始终觉得差点意思,f4一到豁然开朗。对于画质稍有要求的话,就当成28-105mmF4即可。
光斑不圆有纹路,符合预期。
实际使用中就当成F4光圈镜头用,是可堪一用的,光照条件不好的时候再开到2.8,我的相机是A7R4,本身在高iso下就会很勉强,相比于镜头本身光圈全开的疲软,降低一两档iso带来的收益可以完全覆盖掉。
105mm时也有0.5m的最近对焦距离,配合高像素机的裁切空间,当个长焦微距也可。开到F2.8虚化是足够了。虽说这个焦外也不咋好看吧。
腾龙镜头跟适马一样,有偏黄的刻板印象,恰好索尼相机也有肤色难看的说法,这buff算是叠上了,作为索尼用户我早就脱敏了,网上有up主用光谱仪驳斥了这个说法,不过拍人嘛,下来都会美颜的,被摄者本身的条件和妆造影响也更明显。
还有些别的照片:↓
真要当主力还是算了吧,太大了些,就旅游带出去一两回,用的很不顺手,我自认为对重量不太敏感,只是这个镜头点大不好携带,看这遮光罩,巨宽,能把135za的遮光罩整个套住。就算反扣过来还是很占地方。
遥想当年,举着个单反(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单电),到处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习惯微单之后,就对尺寸特别敏感了,到不是一定要多小多轻,只是有一个阈值,一超过就会觉得不舒服。
176D是我买来摆着当吉祥物的镜头,在当下我对各种“超规格”镜头已经没有很稀奇的感觉了,但这种古早的“超规格”镜头感觉还是蛮特别的,没事拿出来把玩下,咔咔响,挺有意思。
完
感谢分享! 600挺值的 搞点老镜头玩玩,当个这样的器材党也挺好 经典的镜头能很好的保留下来,把玩性更带劲儿 这个176D以前买过尼康口的,当时也是冲着规格去买的。价格也不贵,实际用下来,成像偏软,但是还能用,和现代镜头偏重成像锐利几乎就是两个极端。我当时收的那只镜头成色95以上,但是依然感觉松松垮垮的。后来因为确实没有什么使用场景就给出了。 牵牛花那张很好啊,没看出有啥偏色之类的问题。 树林那张真好看 能发原图做个壁纸吗? 老物再就业, 赞! 兴趣又解锁一片蓝海, 再回去看看经典头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也是觉得牵牛花那张拍的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