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05

西域三十六国探访记录 2021-2024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4 13:12 编辑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汉书·西域传》

2021.9月

伊犁环线+南独库+库车/阿克苏/图木舒克/喀什/塔县/莎车/和田/沙漠公路,最后一天跑毒1500公里,14天5400公里。

2024.9月

为了弥补上次的遗憾,北疆环线+南北独库+库车/库尔勒/吐鲁番,14天3600公里。


对西域三十六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路线行程计划。2021年第一次新疆行回来,就绘制了一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保地图,分成北疆/南疆/东疆,有兴趣的朋友下载查看。




2021年新疆自驾路线:

DAY1: 乌鲁木齐-奎屯  280公里(宿:奎屯)
DAY2: 奎屯-赛里木湖-霍城  430公里(宿:霍城)
DAY3: 霍城-特克斯 300公里(宿:特克斯)
DAY4: 特克斯-那拉提 255公里(宿:那拉提)
DAY5: 那拉提-巴音布鲁克  83公里(宿:巴音布鲁克)
DAY6: 巴音布鲁克-拜城-库车 347公里(宿:库车)
DAY7: 库车-图木舒克 470公里(宿:图木舒克)
DAY8: 图木舒克-喀什 332公里(宿:喀什)
DAY9: 喀什(宿:喀什)
DAY10:喀什-塔什库尔干 292公里(宿:塔县)
DAY11:塔什库尔干-瓦恰乡 140公里(宿:塔县)
DAY12:塔什库尔干-莎车 475公里(宿:莎车)
DAY12:莎车-和田 320公里(宿:和田)
DAY14:和田-阿拉尔-新和 640公里
DAY15:新和-吐鲁番 820公里
DAY16:乌鲁木齐-成都



















2023年中亚路线:

DAY1: 成都-塔什干(宿:塔什干)
DAY2: 塔什干(宿:塔什干)
DAY3: 撒马尔罕(宿:撒马尔罕)
DAY4: 撒马尔罕(宿:撒马尔罕)
DAY5: 撒马尔罕(宿:撒马尔罕)
DAY6: 布哈拉(宿:布哈拉)
DAY7: 努库斯(宿:火车)
DAY8: 希瓦(宿:希瓦)
DAY9: 希瓦-塔什干-阿拉木图
DAY10: 阿拉木图(宿:阿拉木图)
DAY11: 阿拉木图(宿:阿拉木图)
DAY12: 多哈(宿:多哈)



乌孙欠的债,乌兹别克斯坦来还















2024年新疆自驾路线:

DAY1: 成都-乌鲁木齐(宿:阿拉木图)
DAY2: 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县-奇台  250公里
DAY3: 奇台-可可托海镇 486公里
DAY4: 可可托海镇-布尔津 270公里
DAY5: 布尔津-喀纳斯-哈巴河县  288公里
DAY6: 哈巴河县-克拉玛依 377公里
DAY7: 克拉玛依-奎屯 143公里
DAY8: 奎屯-巴音布鲁克 283公里
DAY9: 巴音布鲁克-库车 260公里
DAY10:库车-库尔勒 290公里
DAY11:库尔勒-焉耆  37公里
DAY12:库车-吐鲁番 366公里
DAY12:吐鲁番-鄯善  71公里
DAY14:吐鲁番-乌鲁木齐 185公里
DAY15:乌鲁木齐-成都奇台





















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06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3 17:13 编辑

车师后国│北庭故城遗址



西域三十六国,是汉代对西域地区一些小国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及中亚部分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最初西域有三十六国,但后来由于分裂和兼并,数量有所变化。





这些小国,有的以绿洲为中心,如于阗、莎车等,其灌溉农业发达,种植小麦、棉花、葡萄等农作物;有的以游牧为生,如乌孙、蒲类等,他们逐水草而居,饲养马、牛、羊等牲畜;还有一些则依靠商业贸易发展,如疏勒等,其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





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等。龟兹是吐火罗语,于阗是于阗语,鄯善、楼兰等国用佉卢文。佛教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许多国家都信仰佛教,如龟兹、焉耆、疏勒等,建造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和寺庙。





还有一些信仰原始宗教、祆教等。西域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在绘画方面,有著名的龟兹壁画,其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舞蹈方面,龟兹乐舞更是闻名遐迩,对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大多已经消失或融入了更大的政治实体中。车师后国车师后国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王廷设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县城的 “北庭古城”,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辖境约相当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奇台二县地。


据《汉书・车师后国》记载,车师后国共有 595 户人家,4774 口人,能参与作战的有 1865 人,设有击胡候、左右将、左右都尉、道民君、译长各一人。
在张骞进入西域的时候,此地是姑师国。后来车师国一分为二,分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两国曾势同水火。车师后国历史上曾多次被汉朝与匈奴争夺。

车师后国在历史上曾是车师六国新部落联盟的盟主,覆盖整个东部天山地区。在东汉时期,车师前、后二部分道扬镳,车师后部大部分时间归属北匈奴,而车师前部基本上牢牢控制于汉朝统治之下。车师后国最终在公元450年左右被匈奴围困长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处。其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千米,大体分内外两重城。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地金满城,是西域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唐朝建立后,在此设庭州,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后设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北庭故城在历史上历经多次建设与修缮,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曾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钱币、莲花纹地砖、兽骨、陶器、铜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以及文化艺术水平。例如,莲花纹地砖的图案精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装饰工艺;钱币的种类多样,反映了北庭故城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地位。







北庭故城是唐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见证,它的存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作为军事重镇,北庭故城在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边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唐朝的国防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北庭故城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988年,北庭故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07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3 17:24 编辑

龟兹│苏巴什佛寺遗址



库车古称龟兹,最早见于《汉书》。它是汉代“西域都护府”所在地,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处。库车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安西大都护府驻地,是汉唐时期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克孜尔石窟第8窟龟兹供养人2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龟兹(拼音Qiū cí,梵语Kucina),又称丘慈、邱兹、丘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龟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阿阇世王、王后及行雨大臣 第224窟右甬道内侧壁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经济、文化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此外尚有冶铁业,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克孜尔石窟第205窟佛传故事

龟兹国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亚欧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地处西域中心地带,在塔里木绿洲腹地的天山中段南麓。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矿产资源,更缔造了这里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



本生故事“须大拏太子乐善好施 ”第186窟主室正壁龛台前壁 收藏地:俄罗斯国立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龟兹作为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早在汉代之前就是东西方商品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自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丝绸之路更加畅通,龟兹一度出现了古代商贸繁华景象。



龟兹供养人及供养比丘 第184窟主室前壁门道右端壁中下部 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自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贸易就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唐朝逐渐统一西域,置安西都护府,设四镇,龟兹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势,社会环境渐趋稳定,商业贸易有了发展的基础。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天人头部 收藏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文化方面,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龟兹处于丝绸之路上,其文化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传故事“八王争分舍利”局部及纹饰 第205窟左甬道内侧壁(上部后端)收藏地: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佛教从印度传入龟兹后,形成了独特的龟兹佛教文化,并进一步向西传播,影响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文化。同时,龟兹的乐舞文化也深刻影响了西域其他地区的乐舞发展。



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善爱乾达婆王及其眷属收藏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龟兹(qiū cí)古国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交汇的地区之一,其境内佛教文化盛行。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龟兹王就向汉武帝赠送了佛教僧侣所用的澡罐,这是龟兹古国佛教传入初期的最早史事。到3世纪中叶,佛教在龟兹已经广为传布,僧俗开始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以供佛和饭僧,这些活动日益兴盛。



本生故事“善财与悦意”局部 第199窟后甬道前壁(中部右侧)收藏地: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龟兹佛教寺庙众多,东西昭怙厘大寺、阿奢理贰寺、莲花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徒的圣地,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龟兹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雕塑,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佛教的宗教内涵,也反映了龟兹独特的艺术风格。



飞天 第198窟后甬道顶部(中间)收藏地: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唐朝统一西域后,汉传佛教不断传入龟兹,促使龟兹地区大乘佛教势力不断增长。同时,龟兹的佛教文化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影响,如龟兹高僧传入的戒律和密教等。龟兹的佛教文化是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苏巴什佛寺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却勒塔格山南麓,距库车县城23公里,地跨库车河两岸。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重要的佛教建筑群遗址,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建筑风格上,既保留了龟兹本地的特色,又受到了中亚、印度等地佛教建筑风格的影响。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公元 3 世纪,魏晋时期便已存在,至隋唐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香火甚盛。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亦驻留两个多月。7 世纪中叶唐朝 “安西都护府” 移设龟兹后,该寺佛事兴隆,但 9 世纪因战火摧毁,14 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寺彻底废弃。从东晋时期到唐宋时期,苏巴什佛寺一直是西域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该遗址分为东寺、西寺两大遗址,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新疆境内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日本的大谷东亚探险队深入中国西北腹地,来到库车,盗掘了库车周围大量的古石窟、古遗址和古墓葬,盗取大量文物。








东寺遗址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现存佛殿、佛塔、僧房等建筑。佛殿内残存的佛像基座和墙壁上的壁画痕迹,展示了当年的佛教艺术风格。





西寺遗址在库车河西岸,建筑规模更为宏大。有高大的佛塔、庄严的殿堂以及众多的僧房和禅房。佛塔造型独特,塔身装饰精美。殿堂的布局严谨,墙壁上绘有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佛教壁画,题材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佛教传说等,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







在古代龟兹地区,苏巴什佛寺是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说法、修行传教,对龟兹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曾路过苏巴什佛寺,并在此停留讲经说法。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中,对苏巴什佛寺的宏大法事活动进行了描述,这为研究苏巴什佛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彩绘舍利盒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木质彩绘舍利盒,出土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为大谷光瑞探险队在20世纪初在新疆的收集品之一。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盗走一件7世纪木制舍利盒。原以为这个普通的舍利盒没什么特殊之处,因此被放置了半个世纪。直到1957年人们偶然发现舍利盒的颜色层内竟然有绘画痕迹。



剥去表面颜料,一幅精美的龟兹乐舞图显露于盒上。在舍利盒身彩绘上,21人组成的“乐舞团队”生动活泼,有跳舞者、弹奏乐器者、持棍舞者,还有小孩在一旁协舞。人们手舞足蹈,服饰各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6名舞者和两名持棍舞者脸上都戴着面具。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的军事警戒保障设施,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却勒塔格山南麓台地。




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依西哈拉镇,建于汉代,为古代军事建筑。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代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设立军事警戒保障设施,克孜尔尕哈烽燧即于此期间建成。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侵袭,烽燧亭障已从敦煌延至盐泽(罗布泊)。作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其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烽燧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是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对研究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库车县境内现有烽燧遗址多处,主要位于却勒塔格山南部,以大体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处的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视野开阔,位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占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



烽燧高13.5米,底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4.5米。自下而上渐收,顶部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自上而下的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可从此登临烽顶。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的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以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纵横的树杆、枝杈以之为筋骨。



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





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位于库车市区友谊路墓群原址,2024年7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建在 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群”的原址上。馆内设有多个展区,通过展示15座古墓葬以及相关文物,生动再现了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





如果你对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或古墓遗址感兴趣,这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龟兹地区在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25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4 13:27 编辑

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焉耆 维吾尔文Qarashehe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焉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代时期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





秦时名叫敦薨,居住着原始部落群敦薨人.
魏晋到南北朝是焉耆龙氏王朝的全盛时期.
隋大业年间,焉耆国势已非常衰弱.
唐代时期是著名的 “安西四镇” 之一.
宋朝,其国境改属西州回鹘国,西辽成为乃蛮的属地.
元朝焉耆归服于蒙古.
明清时期,焉耆县成为准噶尔汗的属地改名喀喇沙尔.
民国时期建立焉耆县.
1955 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







据史料记载,焉耆国在《汉书西域传》、《晋书》等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它是西汉对抗匈奴,唐朝对抗突厥的前线军事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焉耆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文化,成为古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焉耆拥有文字,其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焉耆曾是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60年,汉朝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视、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焉耆国在历史上曾附属于多个政权,包括西突厥、铁勒、隋朝,唐朝时与唐朝加强了联系,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焉耆国最终在13世纪末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时代,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





焉耆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凭借其突出的地缘政治优势,周旋于唐朝与西突厥两大政权之间,并与高昌并立,形成复杂的四角关系。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是东西方交流往来的交通要道,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焉耆国是唐朝经营西域、对抗突厥的重要基地。唐朝曾对焉耆进行征讨与管理,并在其国设立焉耆都督府,归安西节度使调度,这体现了唐朝对西域地区从重点防御到全面经营的思路转变。







佛教在焉耆国曾占据重要地位,境内有许多佛教寺庙和遗迹。七个星佛寺遗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寺内的佛塔、佛像、壁画等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这些壁画题材丰富,包括佛像、菩萨像、经变故事等,绘画风格融合了当地特色与外来影响,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焉耆国在佛教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以七个星佛寺遗址为例,其寺庙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有大殿、佛塔、僧房等不同建筑类型,建筑风格既保留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如使用当地的土坯、木材等材料,又受到了周边地区如印度、中亚等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如佛塔的造型、寺庙的布局等方面,展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





焉耆国使用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语言。吐火罗语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古代语言的演变、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焉耆国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独特贡献和文化特色。






焉耆佛教是古代西域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佛教大约在公元46年左右传入焉耆。到东晋时期,高僧法显于402年左右经过焉耆时,所见已有几千名僧侣,说明当时佛教在焉耆已很繁荣。焉耆的佛教一直延续到10世纪前后。





这批壁画很有可能最早是德国人勒柯克、格伦威德尔盗取自新疆,二战俄军攻下陷柏林时截获至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图片来自于俄罗斯冬宫官网),下图是七个星佛寺遗址博物馆是临摹作品。焉耆属于以小乘为主、各派并存的佛教地区。焉耆的佛教教义及戒律仪轨遵循印度,信徒遵守戒律仪轨,洁身自好、勤奋刻苦。玄奘在记述焉耆佛教时说该国僧侣“滞于渐教矣”,即佛教水平还停留在初浅的层次。从考古资料来看,焉耆的佛教流派实际上是大、小乘并存,各宗派都有流传。





焉耆现存众多佛教寺塔、古窟遗址,如浩拉山大石窟寺、锡克星(又称锡克沁、七个星)“明屋”等。锡克星的“明屋”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片巨大的寺庙地面建筑群,遗址中有唐代“建中通宝”,说明在8世纪后期这里尚有人活动。焉耆出土的文物有泥塑佛像、绘画、动物泥塑等,还有焉耆龟兹文的写经,大多为小乘经典,但供养的佛、菩萨的造像并不都属于小乘,也有大乘、密教的遗物。





焉耆曾是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对周边地区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焉耆的佛教艺术风格绚丽多彩,不仅在时间上有先后,且来源也不同,早期的接近西方,晚期的又受到中原文化的感染,彼此交流融合,文化内涵丰富。焉耆的佛教艺术风格除笈多艺术风格之外,还流行印度、希腊和典型的中原艺术风格。

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唐贞观二年(628年),大唐高僧玄奘离开长安城去往西域已经过了半年,这正是他离开高昌国前往拜访西域的第三个国家“焉耆国”之时。到了焉耆,玄奘发现此地佛教盛行,“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玄奘也来过七个星佛寺,并记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



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源于蒙古语“锡格沁”,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后在和静、焉耆定居,蒙古语称此地为“希格幸”或“锡格沁”,后来演变为汉字“七个星”。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霍拉山东麓。是新疆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焉耆曾是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这为佛教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壁画、建筑装饰构件、菩萨、武士、护法神、供养人头像和12肖像残件、回鹘文木牍及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等文物,反映出各宗教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情况,印证了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的历史事实。七个星佛寺遗址是印度佛教东传和中原佛教西渐过程中的重要遗址,也是古焉耆的佛教中心。





七个星佛寺遗址始建于两晋,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宋元,后逐渐废弃。由地面寺院建筑和石窟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







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洞窟现存10座,其中包括1座禅窟和9座礼拜窟。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寺院遗址分南、北两大部分。







遗址残存佛塔、僧房、大小殿堂等建筑93处。南区出土佛像面部都是高鼻、细眉、眼半开,身上衣纹褶皱,有很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也有的面相圆好、额宽、眉细长、两目半开、无珠、高鼻梁、合字口,为西域一般佛像传统风格。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泥塑佛像、绘画、动物泥塑等文物,还有焉耆龟兹文的写经,大多为小乘经典,但供养的佛、菩萨的造像并不都属于小乘,也有大乘、密教的遗物,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多种佛教流派的并存。







其建筑风格既保留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受到了周边地区如印度、中亚等地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3年12月8日,新疆七个星佛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这将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七个星佛寺遗址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七个星佛寺遗址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既有反映唐朝经略西域时期留下的开元通宝、大历元宝等铜钱,也有反映各民族交流使用的焉耆文、回鹘文文牍等,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的多元性。





















《弥勒会见记》

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该原始剧本残卷1954年在新疆哈密县一座古房废地中发现。据有关专家考证,剧本叶,由圣月菩萨大师依据印度原本译成古代焉耆语。《弥勒会见记》是讲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生平事迹的一部原始剧本。作品描述了弥勒菩萨上兜率天,以及在弥勒净土的各种趣事见闻。由智护法师从古代焉语翻译为突厥语。全剧由1个序幕和25幕正文组成(德国藏本为27幕),每幕标有地点、出场人物和演唱曲调,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剧本。

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25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4 13:40 编辑

车师前国│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史记·大宛列传》“盐水中数败”下,《正义》引裴矩《西域记》:“西州高昌县东,东南去瓜州(按指敦煌)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之地。水草难行,四面危,道路不可准记,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标验。以其地道路恶,人畜即不约行,曾有人于碛内时闻人唤声,不见形,亦有歌哭声,数失人,瞬息之间不知所在,由此数有死亡,盖魑魅魍魉也。”



柏孜克里克第20窟的“沙利家族人像”壁画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Wall Painting Pranidhi (Making the Vow)-17 fragments

车师国车(jū)师国,西域城郭国,属都护。国都交河城(遗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操焉耆-龟兹语。车师前国的分布地区主要为今吐鲁番地区,其都城交河城位于吐鲁番东南。



因缘佛传图





车师原名姑师,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边缘,扼天山缺口。其国都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后分裂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等。



Bodhisattva Manjushri (Wenshushili)





《汉书·车师前国传》详细记载了车师前国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人口、军队数量以及官员设置等。汉元初元年(公元前48年),车师被分为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据《汉书》记载,车师前国在汉宣帝时期有700户人家,6050口人,以及1865名胜兵。国王之下设有辅国侯、安国侯、左右将、都尉、归汉都尉、车师君、通善君、乡善君各1人,以及译长2人。



Illustration for Golden Light Sūtra (Suvarṇaprabhāsa-sūtra)



Illustration for Golden Light Sūtra (Suvarṇaprabhāsa-sūtra)2

东汉时期,车师前国的人口和军队数量有所变化,但仍保持与汉朝的往来和联系。



奏乐婆罗门 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第33窟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Pranidhi. Fragment

三国时期,魏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曾驻高昌(今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遗址),车师前国成为魏国在西域的重要据点之一。



Paradise Sukhavati





南北朝时期,车师前国属北魏,后因遭北凉攻击而西迁焉耆东部地区。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Wall-painting, Fragment; Half-length Image of a Bearded Man with a Brush (the Artist)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誓愿图

车师前国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匈奴、汉朝以及西域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在汉朝与匈奴的争夺中,车师前国曾多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交河故城是车师前国的代表性建筑,其建筑年代距今约2000~2300年。该城布局规整紧密,各区域分工明确,如商业区、居住区、政府区等。





车师前国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相当发达的农业。羊毛织物是车师人主要的服装质料。农业方面,车师前国利用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雨水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作物种植。此外,车师前国还从西汉引进了许多种子,学习先进的灌溉方法,使本国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柏孜克里克持伞菩萨立像

车师前国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多个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柏孜克里克持香炉菩萨跪坐像

车师前国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豪迈的生活习俗以及多元的文化交融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车师前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312国道旁,占地290平方公里,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距吐鲁番市23公里。火焰山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平均高度约500米左右。



火焰山山脉呈东西走向,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其山体由第三纪砂砾岩构成,颜色以红、黄相间为主,形态奇特,气势磅礴。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地处吐鲁番盆地北缘,是古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的盆地,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之一。因《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夏季气温极高,最高气温可达49.6℃,地表温度更是高达82.3℃。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营造与修缮。曾是高昌回鹘时期的皇家寺院和宗教活动中心,见证了佛教在当地的兴盛与传播。



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



南北朝后期,麴氏高昌时期(约501—640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始修建。唐西州时期,柏孜克里克名叫“宁戎寺”。唐贞元二年至六年(786-790年)间,唐北庭大都护兼伊庭节度使杨袭古曾在宁戎寺大规模重修寺院。高昌回鹘时期(9-12世纪),成为了回鹘王族的专用寺院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13世纪末高昌回鹘王室被迫东迁甘肃永昌后,柏孜克里克石窟便成为了民间寺院,直到14世纪后期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盆地,这里依然有星星香火。明朝15世纪中叶后,伊斯兰教的东传,高昌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的信徒对高昌原有的佛教石窟与寺庙进行毁坏。20世纪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石窟 誓愿图  壁画遗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壁画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佛像、菩萨像、经变故事、佛教史迹、供养人像等。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服饰文化等方面。
融合了中原艺术、印度艺术以及当地民族艺术的特点。在绘画技法上,既有细腻的线条勾勒,又有鲜明的色彩填充,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亚尔乡亚尔乃孜沟村,处在两条河床交叉环抱的地带,因两条绕城河水在城南交汇而得名。







交河城是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不幸毁于14世纪前半叶元代的连绵战火。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交河故城见证了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繁荣,交河故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



吐峪沟麻扎村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这里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是新疆生土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麻扎村北部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吐峪沟石窟(目前不对外开放),西部为霍加木麻扎。







麻扎村**真寺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做礼拜。麻扎村**真寺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方法相结合的古清真寺。**真寺由唤经塔、棒课楼、礼拜殿、讲经堂、阿訇居室、净身房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





麻扎村旁的吐峪沟石窟,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是高昌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寺,共有洞窟94个,有编号的46个,其中10个洞窟保留了壁画及其痕迹。窟内出土了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佛经抄本《诸佛要集经》残叶,还发现了北凉沮渠安周所写的供养经《持世纪》《佛说菩萨藏经》《菩萨藏经》《十住经》《华严经》等。斯坦因在吐峪沟盗走了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麴乾固抄写的《般若婆罗蜜经》。

leiyuD 发表于 2024-12-23 17:25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12-24 14:07 编辑

新疆美术馆│龟兹石窟艺术的因缘与回响



壁上壁下—龟兹石窟艺术的因缘与回响

新疆美术馆
时间:周一闭馆,11:00-19:00(夏季18:30停止入馆),11:00-18:30(冬季18:00停止入馆)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
停车场:有
预约:微信公众号“新疆美术馆”,免费参观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历史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东渐,首及新疆,新疆地区的石窟寺影响着其后中原地区石窟寺的发展,新疆石窟艺术以龟兹石窟寺群和高昌石窟寺群为代表。季羡林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它融合多元文化为一体,在本地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因素逐渐发展形成了长期而相对稳定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无论是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还是艺术学角度,审视龟兹壁画艺术都具有多元文化的共同性、相通性、交流性和融合性,其跨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保证了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精深。

现存龟兹石窟的每一处历史遗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丝绸之路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受到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曾经辉煌的龟兹石窟遭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精美的壁画现已残缺不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病害将持续发生变化。当下,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正在不断推进石窟保护与修复工作,对壁画的研究与临摹就是保存壁画历史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几十年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众多精美的壁画被一临摹复制,并通过成果出版、展览展示、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讲述着多元文化交融下佛教东渐与西及的变迁故事。

这批壁画临品见证了几代克孜尔人在戈壁朔风吹拂下青丝变白发的无悔奉献,其记录下来的宝贵图像信息更是构成了我们今天再研究、再修复、再保护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文本参照。这些临品在具有独立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又成为了新的“文物”。



龟兹供养人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14窟 约公元6-7世纪



龟兹供养人2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14窟 约公元6-7世纪



飞天 克孜尔石窟第8窟 约公元7世纪



佛教故事-逾城出家 克孜尔石窟第110窟 约公元6世纪



两佛一菩萨局部 库木吐喇石窟第1窟 约公元5-6世纪



菱格本生故事 克孜尔石窟第69窟 约公元7世纪



菱格动物图 库木吐喇石窟群区第2窟 约公元5-6世纪



卢舍那佛 阿艾石窟 约公元9世纪



菩萨说法图 克孜尔石窟第38窟



菩萨说法图 克孜尔石窟第77窟 约公元4世纪



菩萨说法图2 克孜尔石窟第38窟



燃灯佛授记 克孜尔石窟第69窟 约公元7世纪



十三身菩萨 库木吐喇石窟第2窟 约公元5-6世纪



说法图 克孜尔石窟第100窟 约公元7世纪



说法图 库木吐喇石窟群区第45窟 约公元10世纪及以后



说法图局部 库木吐喇石窟群区第13窟 约公元10世纪及以后



天相图 克孜尔石窟第118窟 约公元3世纪



天相图 克孜尔石窟第171窟 约公元5世纪



五髪乾闼婆及其眷属 克孜尔石窟第80窟 约公元7世纪



须达拏乐善好施 克孜尔石窟第81窟 约公元6世纪



一佛一菩萨 库木吐喇石窟群区第10窟 约公元10世纪及以后



因缘故事 克孜尔石窟第171窟 约公元5世纪

其他场馆作品也很优秀






















新疆最好的3座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地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北路581号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停车场:无
公众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免费预约)



新疆博物馆的“逝者越千年”干尸展区展示了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干尸,包括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墓地的干尸、戴金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等。最著名的“楼兰美女”距今约3800年,她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唐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该文物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长38厘米,高29.2厘米。马背上的打马球者蓄八字短须,身穿圆领紧身绛色窄袖长袍,头戴幞头,骑一匹白马飞奔,脚穿黑色皮靴,足踩马蹬,两目注视地面,右臂前伸内折,手臂挥杖,做击球状。马俑躯体浑圆,前胸宽阔,四肢强健,充分展现了西域骏马的风采。





彩绘泥塑镇墓兽 唐(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是唐代墓葬中的珍贵文物。它们以面目狰狞的造型、怪诞抽象的形象、谲诡奇特的构思,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彩绘泥塑镇墓兽主要分为兽面和人面两种,用于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其中,兽面镇墓兽如狮面兽身镇墓兽,狮口大开,獠牙外露,怒目圆睁,阔胸细腹,头、肩、背部插有木翅,仿佛要飞腾而起。其尾部贴身上翘,前肢直立,后肢弯曲,牛蹄形足,蹲坐于地。通体用黄、白和橘黄色绘出豹纹,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人面镇墓兽则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如胡人武士形象,头戴兜鏊,国字脸,扁耳耸立,粗眉弯曲,双目圆睁,口鼻间夹有浓密的胡须,下颌上络腮髯须微微上翘。整体造型形神兼备,特别是头上的发式,呈螺旋状高高耸立,到顶部呈尖顶状,十分引人注目。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1972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这些侍女佣通常被描绘为骑在马上,头戴帷帽或笠帽,身着华丽的服饰,面容丰润,神情悠闲自得。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该泥俑于1972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仕女骑着一匹绛红色的马,头戴一顶黑色垂黄纱的帷帽,透过面纱露出丰腆的面庞,细长的柳叶眉,挺直的鼻梁,红色的樱桃小口,整体形象妩媚动人。唐代是一个开放、宽容、自由的时代,妇女可以经常外出踏青游玩,穿着也甚少受限制。彩绘骑马戴帽侍女佣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生动写照,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彩绘骑马戴帽侍女佣的信息,建议前往相关博物馆参观或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作为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2014年才首次向观众展出。该木俑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是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件,且出土时木俑保存完整。







彩绘天王踏鬼木佣高86厘米,由天王与小牛鬼两部分构成。天王站立,全身用丰富的色彩绘制,两眼圆睁,神态威严,仿佛可以降服一切妖魔鬼怪。下半部分的小牛鬼被天王踩在脚下,呈现出一副囧态。天王的右脚底部有一个圆柱形的榫头,恰好置入小鬼腹部的卯眼中。该木佣采用的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天王全身施彩,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一根红带。





天王身穿铠甲,盘领,左右胸部各佩一块圆形绿色护镜,双肩有护膊,护膊呈虎头状。天王的五官雕刻很有感染力,眉峰上扬,双眼暴突,血盆大口里露出两排结实而有力的雪白牙齿。整件木佣是用30多块大小不等的木料雕琢后粘合而成,甚至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分都可以拆卸自如。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唐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镇墓品之一,与镇墓兽一起多摆在墓道或墓室前面,用于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这件木俑不仅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还体现了唐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同时,它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虎形圆金牌 

距今约2500年 托克逊县阿拉沟出土虎形圆金牌为圆形,直径约为5.5厘米,重量约为20克左右。采用金片捶揲工艺,呈现出浮雕般的质感。老虎的形象被巧妙地设计成翻转卷曲的圆形,整体显得动感十足。金牌上的老虎前体作曲立状,昂首呈起跃式,肩部和臀部装饰有螺旋纹,饰有飞翼,后肢朝上翻转,形象栩栩如生,极富动感。虎形圆金牌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阿拉沟墓地,该墓地可能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塞人留下的。墓葬中的年轻女子可能是一位部落酋长家的千金**,她对黄金情有独钟,尤其钟爱刻有动物图纹的金牌。虎形圆金牌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新疆多元文化的一枚璀璨明珠。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北方草原地区的动物纹样风格,以及古代居民对黄金的崇尚和图腾崇拜。同时,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也体现了古人对虎的威武和勇猛的推崇。



营盘男尸

营盘男尸于1995年在新疆考古队的发掘中被发现,出土于营盘地区的一座汉朝古墓中。这具干尸的保存状况极为完好,身高约1.8米,这在古代极为罕见。他的头发浓密,呈棕色,束单髻,胡须、眉毛、眼睫毛均清晰可见。更为难得的是,他身上的衣物也保存得相当完整,色彩鲜艳如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营盘男尸被发现时,面部戴着一个白底的面具,根据主人的样貌,面具上画着细长的眉毛、高挺的鼻梁等特征。他身穿的衣物极为华丽,最外面是一件红地人兽树纹罽袍,是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专家们猜测,这位男子可能来自中亚的大月氏贵霜帝国。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唐(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的主题均围绕伏羲和女娲而绘,二人通常呈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绢画的尺寸不等,有的纵长达198厘米,有的则仅为126厘米。画作采用国画工笔描法,线条细腻,色彩鲜艳,富有艺术感染力。彩绘伏羲女娲绢画多出土于古墓中,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等。这些绢画多属于北朝至唐代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始祖型人物,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彩绘伏羲女娲绢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彩绘驼夫俑 唐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高56厘米左右,形象生动逼真。头戴白色尖顶毡帽,身穿翻领长袖长袍,下摆开叉,腰间系着黑带,足穿咖啡色靴。双手握拳,作牵驼状,深目高鼻,留着八字胡,面容坚毅而乐观。他们的服饰和面容都充满了异域风情,仿佛正在诉说着丝路上驼铃声声的故事。
彩绘驼夫俑的服饰细节丰富,如白色毡帽的帽檐外翻,露出了暗红色的帽里,毡帽侧面还绘制有红色四出菱纹图案。胸前左侧衣领外翻,红色衬里上面还点缀有细碎的花纹,像是印染而成。驼夫俑通常被雕刻成牵驼的姿态,双手紧握驼绳,仿佛正在引领着长长的驼队穿越沙漠。他们的姿态稳健而有力,展现了牵驼人在旅途中的坚韧和乐观。彩绘驼夫俑是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当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大量的商人和使者通过这条路线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彩绘驼夫俑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的重视。



虎纹金戒指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出自吐鲁番交河古城沟西墓

戒指直径2.4厘米,重3.26克。戒环扁细,戒面呈椭圆形。戒面上面锤揲出浮雕式的虎头图案。虎头的形象既和西亚狮子近似,又具有东方艺术中老虎形象的特点,体现出草原粗犷的动物风格艺术和绿洲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枚戒指出土于交河沟西1号墓地,墓主可能为汉代车师的一位贵族。虎纹金戒指上的虎头图案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元素,反映了汉代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虎纹金戒指制作精巧,技法精湛,是汉代金属工艺品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虎鹰嘴怪兽搏斗饰牌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地

该饰牌以金箔压印、镂空成形,高5.8厘米、宽8.7厘米。饰牌上呈现的是一只鹰嘴、龙身、鹰爪的怪兽与一只虎的搏斗场面。怪兽全身布满鳞甲,背有三个卷曲状的脊鳍,正跃腾而起,爪抓在虎的面部,嘴啄虎。虎则站立,低首垂尾,表现出一副无奈的形态。该饰牌的制作工艺精湛,金箔模压锤探而成,呈半浮雕状,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汉代时期,新疆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虎鹰嘴怪兽搏斗饰牌作为这一时期的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古代居民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和神话传说的描绘。





鸡首人身俑 唐(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鸡首人身俑通常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人头部分梳有高髻,长眉凤眼,面部刻画细腻逼真;鸡身部分则羽毛纹刻画清晰可见,鸡尾高翘,双翅展开,作欲飞之态。尺寸因出土地点和制作年代而异,但通常都较为高大,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鸡首人身俑通高可达80厘米,为木心泥塑。鸡首人身俑作为随葬品,是古代汉族丧葬习俗之一。它可能代表了墓主人的生肖属相,也可能具有辟邪、守护等寓意。新疆出土的鸡首人身俑等文物,为研究中原和古代西域文化和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之深。





木身彩绘高髻泥头女俑 唐

泥塑彩绘头部,高髻精致,面容饱满圆润,眉间花钿别致,展现了唐代妇女的华丽妆容。木质身躯,制作精良,形态各异,有的身着锦绢小袖短襦,彩色长裙高腰曳地,花帛披肩旋绕颈臂,体现了唐代妇女的优雅身姿。木身彩绘高髻泥头女俑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唐代妇女服饰的华丽和妆容的精致。这些女俑不仅反映了唐代妇女的服饰和妆容特点,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开放程度。



麒麟送子铜牌  明  吐鲁番高昌古城

麒麟送子铜牌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麒麟被视为仁义之兽,是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积德之家通过求拜麒麟,可以获得子嗣。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 唐 1976年和田市约特干遗址出土

饮器上部为人首形,下部为牛头状,底部带小圆孔,上下两部分内腔相通。人首部分盘口,头戴螺旋高帽,高耸的鼻子下蓄着络腮胡子,嘴角上扬,面带微笑,是一个典型的胡人造型。牛头部分微微上翘,牛角竖立拢圆。这种饮器造型源自“来通”(Rhyton),即末端为动物形或人首形的角杯,是小亚细亚和地中海地区常见的饮酒器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有类似文物出土。因此,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成为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该文物制作精良,造型独特,面带微笑的人首和栩栩如生的牛头相结合,展现了唐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创造力。





狮虎形金箔饰 距今约2500年 托克逊县阿拉沟出土

狮虎形金箔饰是用整块金箔捶打压制而成,具有极强的立体感。金箔饰上雕刻的狮虎形象威猛有力,雄狮怒目圆睁,后腿微蹲,狮尾蜷曲,似要全力撕碎爪下猎物。也有描述为狮虎形金箔饰展现出狮子张口征募、竖耳、双前足上举坐铺石状的姿态,整体做奔月咬式状。阿拉沟墓地是塞种人的墓葬,狮虎形金箔饰等文物的出土,反映了塞种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新疆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狮虎形金箔饰等文物的发现,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生肖俑 唐(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生肖俑,又称十二生肖俑或十二支神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



纸冠 唐(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在汉代,就有用纸或类似纸的材料制作的头饰或帽子的记载。到了唐宋时代,纸冠似乎成为退士或某些文人所喜爱的一种服饰。例如,新疆的一座唐代古墓中就发现了用厚纸制成的纸帽。



铜花押

铜花押是古代用于文书末尾签字署名所画的一种符号或者字,通常镌刻于铜质材料上。铜花押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花书”或“凤尾书”,是将个人的姓名草写成类似于花卉的图案。宋代已经开始使用铜花押,有的没有外框,押印不易被仿制,作为在文书、契据、字画上的署名或取信的凭证。铜花押的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葫芦形等。材质上,除了铜质,还有玉质、木质等。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

地址:新疆库尔勒市石化大道迎宾路口
门票:公众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免费预约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停车场:有
看点:楼兰遗址,扎滚鲁克墓地,营盘墓地,七个星佛寺遗址等出土文物,干尸



毡帽 距今约4000-3400年 小河墓地出土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沙漠中,是青铜时代的遗址,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毡帽作为小河墓地的重要陪葬品之一,多件毡帽于2003年在此墓地出土,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小河墓地毡帽的制作材料以羊毛为主,反映了当时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经济。毡帽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经过羊毛的清洗、弹毛、铺帘、喷水、卷帘、踏蹬、修整、搓滚等多个步骤。



小河墓地毡帽的造型多样,有圆顶高帽、尖顶帽等,帽身通常呈流线型或圆筒形。毡帽表面常缝缀有红色、黄色等颜色的毛绳或毛绒作为装饰,有的还插有羽毛或缀有伶鼬皮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小河墓地毡帽不仅是新疆古代居民的一种日常装束,更是他们文化身份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象征。毡帽的出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服饰文化以及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中,有的保存非常完好,如褐色、白色等颜色的毡帽,以及插有羽毛或缀有伶鼬皮的装饰性毡帽。



扎滚鲁克女性干尸

扎滚鲁克墓地位于新疆且末县,是青铜至铁器时代的大型墓地群。墓地中的干尸出土于不同的时间,如1985年和1989年,距今已有2800年至2500年的历史。扎滚鲁克的干尸全部以欧罗巴人种为主,推测为当时居住在此地的塞人。葬式独特,仰身屈肢,左手放在腹部,面部神态安详,额头上绘有椭圆形图案,鼻子里塞着彩色的羊毛,梳着辫子,描着眉,染着指甲,甚至还有纹身。穿着讲究,上身是紫色毛布短衣,下身是褐色毛毯,脚上穿着鹿皮靴。扎滚鲁克古墓葬是古代且末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昆仑山北麓发现的最大的墓群之一。





泥塑合十菩萨像 唐 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焉耆县,是晋唐时期西域 36 古国之一焉耆国的重要佛教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泥塑佛像及残片等。例如 1928 年发现了彩塑菩萨头像等。七个星佛寺的菩萨通常束发梳髻,脸部圆润,眉眼细长,高鼻小口,神态安详。面目清秀,五官相对集中于面部中央,具有西域佛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泥塑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从造型的把握到细节的刻画都十分细腻。



















吐鲁番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址:吐鲁番市高昌区木纳尔路1268号
门票:公众号“吐鲁番博物馆”免费预约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停车场:有
看点:阿斯塔纳古墓出土文物,丝织品,干尸



吐鲁番博物馆三楼的干尸陈列厅,里面的干尸类型是新疆所有博物馆中最丰富的一个。









冠饰 汉(公元前206-220年)胜金店墓地

胜金店公墓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胜金店村南侧,处在胜金店水库与火焰山之间的山坡上,西距吐鲁番市 40 公里。曾发现大批完整而新鲜的小麦。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假肢。有奇异的木床罩和木冠饰等。



比丘头像 高昌回鹘时期(9世纪中叶-13世纪末)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

比丘是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头像是佛教雕塑中常见的一种形象,通常呈现出慈悲、庄严的面容。比丘头像在中国古代佛教遗址中多有出土,如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就出土了唐代比丘头像。这些头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风格和水平。











和田博物馆也可以进前四,只是这次没有再去和田,所以就只放了这三家。

要买放心肉 发表于 2024-12-23 18:55

论游记帖子,我最服的就是楼主。不仅是图片精美,而是真的能学到东西。再一次收藏。

ted88 发表于 2024-12-23 19:48

收藏收藏!~

Wolverine 发表于 2024-12-23 20:52

好强大~~感谢楼主分享历史文化之旅!

creceine 发表于 2024-12-24 01:21

LZ又出大作

pengllj 发表于 2024-12-24 08:32

回来补个赞,楼主的图片和文字实在太美了。好细致的规划和旅行。

pynb 发表于 2024-12-24 08:35

收藏慢慢看

towel 发表于 2024-12-24 08:38

出品皆是大作,收藏慢慢学习。

thoron 发表于 2024-12-24 08:44

我只看到头像还没看正文,因为舍不得看完;哥们,衷心建议您能不能把你那些个游记出本书,或者弄个电子书,我出钱买!

希希 发表于 2024-12-24 08:57

牛逼,之前就是看了LZ的帖子去乌兹别克斯坦,mark起来慢慢看

kl00146 发表于 2024-12-24 09:03

真不错。。收藏。衷心建议您能不能把你那些个游记出本书,或者弄个电子书,我出钱买!

gylj7058 发表于 2024-12-24 09:04

楼主的图片和文字实在太美了。好细致的规划和旅行

ppsspp 发表于 2024-12-24 09:19

收藏。衷心建议您能不能把你那些个游记出本书,或者弄个电子书,我出钱买!

Autobahn 发表于 2024-12-24 09:21

以后也得去!

Trigold 发表于 2024-12-24 09:22

楼主是专业的。。。支持!

reddy 发表于 2024-12-24 09:23

收藏,楼主每个帖子都很经典,太用心了。

大杉 发表于 2024-12-24 09:25

真正的拜读大作,佩服佩服!

Sunyueue 发表于 2024-12-24 09:30

佩服大佬

swimmer 发表于 2024-12-24 09:46

狠狠的点赞

njcello 发表于 2024-12-24 09:47

收藏!

qqqjjjzzz888 发表于 2024-12-24 09:59

有心了,分布图太详细了。

ogeno 发表于 2024-12-24 10:24

叹为观止[再见]

yyggyy1234 发表于 2024-12-24 10:25

牛逼,这是真大佬!

meloyoung 发表于 2024-12-24 10:35

佩服楼主深厚的文化底蕴,赞叹瑰丽的古代历史。

星舰司令 发表于 2024-12-24 11:08

CCTV9&CCTV10联合认证~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西域三十六国探访记录 202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