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龙9000系PBO(CO+CS)调试心得,用CS解决CO不稳定的思路,问题解决日记
本帖最后由 安琪拉 于 2025-2-8 00:26 编辑本期重点:
[*]多核负载时,会按照体质最差的核心来给电压
[*]拷机的时候尽量别运行其他软件
[*]PBO3用来给PBO2擦屁股真不错
[*]全核负压即可,没必要追求分核心
————————————————————
9700X我也是买了半个多月了 ,之前的B550I经常硬盘接触不良导致卡死,导致文件丢失很耽误事,干脆板U一起升级了。 更换后就第一天试了下,性能提升很明显,60帧到100帧的提升。 后面就开始钻研调试内存和PBO,这超频不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有硬件玩,谁还玩游戏。
内存调试很顺利,和5700X调试思路基本相同, 这次主要说说PBO,使用Curve Shaper解决Curve Optimizer不稳定的问题, 关于PBO怎么调,其他教程已经很详细了,我主要说说我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我通过对比,最终选择的是频率+0Mhz,只进行负压的方案, 这种方案和+200Mhz单核性能并不会落后多少,甚至多核性能更强了,R23能较+200Mhz高500分 ,最主要的是游戏时的电压低了最多0.2V,温度那是相当凉爽!
我的电脑是ITX机箱,选择AMD也是为了高能耗比,而不是极限性能,官方的5.55GHz已经算是甜点了,所以boostit突破频率限制的功能我也没有开启。 这次调试真的花了一整个春节小长假外加一周的时间,下面分享调试中的问题:
首先是多个核心一起摸摸的问题,我这个Excel第一页就是一起摸摸的,但是一些问题让我不得不改变战略,开第二页Excel:
[*]问题1.1:冻屏是不是当前核心没过测?
冻屏当然算没过测,除了冻屏还有一种是系统卡死,桌面出现一个窗口边框,开始菜单点重启也不管用 ,按Ctrl+Alt+Del也提示不可用,只能强制关机,但是这种错误不一定是当前核心,因为你调过或者没调的其他核心很有可能也会崩溃,导致屏幕卡死 ,任何一个核心崩了都会导致整机卡死,所以不能判断是不是当前核心导致的 ,那么聪明的小伙伴就提出,哎?我摸这个核心的时候,把其他核心设置一个安全的CO值不就行了?比如把要摸摸的核心设置成目标值,其他无关核心通通设置0?明确的说,这样是不行的,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1.2:多核调试到后面核心负压都是60,也能过测?
CPU在执行多核调度时,会按照体质最差的核心来给电压,保证稳定性,
我举得例子不严谨这里引用4#楼【沈骄】的例子【并不是按-20,而是按减完之后的实际电压,取有负载的那几个核中的最高值,假如有一个核出厂预设的电压曲线特别高,就算-50之后的电压也比其它核默认还高,那就按这个核来了。】
,所以也不会崩溃 ,所以你调到后面,你会发现,每个核心都能给到最大的负压值,过测试。这样的测试已经没有意义了。
既然没办法排除其他核心的影响,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关闭其他核心!但是关核之后我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导致我又开了第三页Excel,听我细细道来:
[*]问题2.1:CPU设置里找不到核心控制怎么办?
我之前用的主板都是在这里调每个核心的开关,但是这个主板都是没有 ,后来我在AMD Overclocking里找到了,但是我按照顺序调整之后 ,发现开机卡自检了,5分钟也没动静,只能按Clear CMOS ,好嘛,华硕不把这个设置放外面是有原因的,原来是根本没法用,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神器!Ryzen Master,图形化操作太方便了,终于不用在那0-0-1-0的手动输入了 ,也不会卡自检了,完美关核。
[*]问题2.2:关核后,AI Tweaker里没有对应核心的CO值设置了!
这个属于是华硕BIOS设计的问题,AI Tweaker只显示核心0 ,实测这个核心0是物理意义上的第一个核心,而不是已开启核心里面的第一个核心 ,这个和CoreCycler里的核心号还不一样,CoreCycler里的核心0就是已开启的核心里的第一个核心,所以只开一个核的情况下设置成0后就能从头测到尾不用动 ,AI Tweaker的Curve Optimizer里改这个核心0的数值没用,改了核心0后再进系统,Ryzen Master里的CO值没有变化 。遇到困难,总会让人想到万能的AMD Overclocking菜单,果然找到了调整每个核心CO值的位置 ,而且Ryzen Master里也能改CO值 ,于是我愉快的开始了测试,但是好不容易测试完,准备愉快的测试,结果又遇到了问题。
[*]问题2.3:AI Tweaker、AMD Overclocking、Ryzen Master的CO值怎么换算?
AI Tweaker里的负压值上限是-60 ,而AMD Overclocking以及Ryzen Master里的负压值上限是-50 ,这该怎么填?这该怎么换算?答案是不用换算,我试了,在AI Tweaker里填多少,Ryzen Master里就显示多少 ,但我当时不知道,我以为需要换算,而且实际跑多核跑分还不如+0Mhz的全核负压成绩 ,并且当时还不知道PBO3 Curve Shaper的玩法,开启PBO3曲线重塑还能压榨出一些性能 ,所以又一次返工开了第三页Excel 。这次我又想了个办法,直接将AI Tweaker里改成全核负压,然后修改全核负压值,这样目标核心也被一并修改了 ,改好再看Ryzen Master,生效成功了!
[*]问题2.4:CoreCycler报错The Prime95 process doesn't use enough CPU power anymore是不是没过测?
这个只能说不一定,因为分核心跑的时候,单核性能有限,其他软件占用CPU太多,就会导致P95报错 ,我试过开着游戏来跑CoreCycler,只要加载地图,即使CO值再+10,P95也会报错。 所以,拷机的时候尽量别运行其他软件,觉得无聊浏览器看看视频就够了。否则会导致报错形成误判。
[*]问题2.5:单核调试结束,跑全核依旧冻屏?
当我调试完分核心,开启所有核心,然后填进调好的负压值,开机跑分 ,结果R23跑到一半,居然直接屏幕不动了,键盘大小写也无法切换。 后来我发现是CPU核心温度到80度以上就会马上死机 ,正好对应了Curve Shaper中的高频率高温度,我给高频中温度设置的+5CO,但是高频高温度是0,相当于温度到达80度的瞬间,会降低5CO的电压,于是就崩了
所以我边调边跑R23,发现索性直接给整个高频+10CO,R23的跑分更高,R23满载温度也只高了2-3度,完全可以接受 ,处于高频中温的游戏场景也有提升,主要是终于稳定不死机了。 这次的PBO3曲线重塑的正确用法虽然还没能探究出来,但用来给PBO2擦屁股真不错,哪个段不稳就给哪个段单独加压,再也不用为了稳定而牺牲整段的负压值了。
[*]问题2.6:还是否需要精调EDC?
锐龙3000、5000时代,EDC会影响三缓性能,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性能 ,我也简单摸了一下EDC,然后跑内存缓存测试 ,只双击L3可以只跑三缓,但我当时EDC和内存时序是同时摸的,所以截图里都跑了。 结果就是确实还有一个甜点,平均跑分更好看,我最后也使用了这个点,至于是否有必要,我觉得影响很小,基本在误差级别,没必要。
好了,这期字数不少了,我目前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但调试过程确实比较繁琐,强烈建议各位游戏玩家只调整全核即可,最终结果性能几乎完全一样, 分核心负压真的会遇到很多麻烦,而我调分核心是因为我玩的是硬件本身,一路解决各种问题,越是麻烦我越是觉得好玩,好了,视频的文案文字版也会发到ChipHell论坛,以后再想到什么再发新视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频审核中,稍后插入,如果插图不清晰,到时候可以看视频4K90Hz包清晰的。
https://bilibili.com/video/BV17wNNe1ESZ 只可惜Curve Shaper对7900无效 lzc709394 发表于 2025-2-7 23:49
只可惜Curve Shaper对7900无效
可惜了,希望以后能全部开放,真的感觉潜力无限,我目前的玩法也是邪道,我是突发奇想Curve Optimizer调完死机的时候,记录下频率和温度,然后去Curve Shaper里给这个点单独加压,结果效果还挺不错,不知道我是不是这个论坛里第一个这样玩的[狂笑]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2-8 00:09 编辑
所以比如你其他核心给-60,其中一个核心给-20,那么测试的时候实际是按-20给的
并不是按-20,而是按减完之后的实际电压,取有负载的那几个核中的最高值
假如有一个核出厂预设的电压曲线特别高,就算-50之后的电压也比其它核默认还高,那就按这个核来了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0:08
并不是按-20,而是按减完之后的实际电压,取有负载的那几个核中的最高值
假如有一个核出厂预设的电压曲 ...
感谢指正,这里说的确实不严谨,写文案的时候忘记了每个核心的VF曲线是不同的,同样CO-20实际电压可能差很多,实际还是以电压为准~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2-8 00:47 编辑
唉。。9800X3D群友一直抢不到还涨价,我的PBO操作教程文章也一直没动力继续写。。
放几张文章中的配图帮你参考一下
1. 想要知道单个核心的电压情况,可以先开C0状态,再给其它7个核-50(注意先后顺序)
2. 8个核心的出厂默认VF曲线各不相同,在同温度下曲线高低顺序与CPPC顺序完全一致
3. 即使是同一个核心,在不同温度时也会改变曲线的高低
4. PBO所允许的电压墙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步降低,限制最大性能的释放(60度出现落差是撞了PPT功耗墙)
5. 承接第四,增大Scalar值可少许抬高每个温度的电压墙,其中Auto和1×一样,从2×开始暴涨,8×达到最高,10×反而略微倒吸
6. 和第3一样,同一个核在不同温度时也会改变曲线的高低
7. CO对不同频段的电压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8. 正CO比负CO改变幅度更大
9. 异步外频是扩大频率墙的唯一方式
10. Curve Shaper的图更多,现在懒得画[傻笑] 参考我以前的主题帖 调半天有点麻烦,我选择hydra自动跑 微星主板的CO上限是255似乎与其他品牌主板不同。超过50的CO在ryzen master中只显示50。但实际超过是生效的,例如负压255不稳定但负压128稳定这样。
CS上限是30,与其他品牌主板一致。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0:21
唉。。9800X3D群友一直抢不到还涨价,我的PBO操作教程文章也一直没动力继续写。。
放几张文章中的配图帮你 ...
之前在bilibili.com/video/BV1G3Y2eZEcv中了解过温度越高需要的电压越高,以及CO对不同频率和温度下的电压改变不同。
但是你对Scalar的讲解确实让我豁然开朗,之前我以为电压墙是个定值,Scalar是对整个电压墙进行上移,没想到电压墙也是根据温度动态变化的,看来Pbo的深层次工作机制远比日常调试中总结的规律要负责的多。
非常期待你的作品,希望了解底层原理后,能对研究更佳的调试方法有帮助! curve shaper这个东西现在见到绝大多数的用法是在调完CO以后如果使用中出现不稳定就在对应的温度和频率状况下增加。以及超外频时增加max frequency low temperature来保证可以开机。
但是我个人尝试了先将medium frequency medium temperature, medium frequency high temperature, high frequency medium temperature, high frequency high temperature这四项设置为-30,再分核心摸CO。因为这四项对应的工况是多线程负载。相较于先摸CO再调CS,这种调法在我的U上体质最差的两个核心CO值需要增加不少,但实际跑分差异不大(也可能是因为995X有HTF墙限制的关系难以体现差异)。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2-8 01:23 编辑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0:47
curve shaper这个东西现在见到绝大多数的用法是在调完CO以后如果使用中出现不稳定就在对应的温度和频率状况 ...
CO必然导致原曲线斜率的改变,外频除了改斜率还改了曲线斜率的转折点(转折点参考我上面第6的图)
极限超频的话要先靠CS把斜率和转折点拉回正常,再继续加外频。
甚至是为了保峰值频率的稳定而放弃其它频段的效能,即把最速降线问题中的凹的曲线向上凸成直线,顶点不变
最后再在确定稳定的情况下去减想要提高效能的位置。靠CS做打补丁式的拯救我个人不喜欢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0:47
curve shaper这个东西现在见到绝大多数的用法是在调完CO以后如果使用中出现不稳定就在对应的温度和频率状况 ...
先调高负载的CS再摸CO,这个思路真的很有意思,先给CS高负载段一个负压,然后CO加压调到稳定,这样理论上能保证中低负载稳定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全核高负载的性能上限,我也想试试看了~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0:21
唉。。9800X3D群友一直抢不到还涨价,我的PBO操作教程文章也一直没动力继续写。。
放几张文章中的配图帮你 ...
异步外频似乎也是 9950X绕过HTF温度频率限制的唯一方式,但是外频稍微拉一点CO就要加上不少,而且因为双CCD,温度功耗大幅提升,像我的U外频100,跑R23全核4W8,PPT只有256W。外频拉到104的话,PPT直接顶到280W墙温度88然后R23只有4W6,4W7了。
摸外频的甜点似乎对双CCD的U更重要且工作量巨大。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2-8 01:08 编辑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1:04
异步外频似乎也是 9950X绕过HTF温度频率限制的唯一方式,但是外频稍微拉一点CO就要加上不少,而且因为双C ...
HTF限制53倍频那你就主动出击,PBO FMax减400MHz,再来个112外频,HTF就不存在了哈哈哈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1:04
异步外频似乎也是 9950X绕过HTF温度频率限制的唯一方式,但是外频稍微拉一点CO就要加上不少,而且因为双C ...
双CCD的VF曲线,斜率不一样,高低不一样,终点不一样,长度也不一样。。。
而CS和外频是同时对16核生效,这就非常难搞。CO可以分核但影响力不够
我以前甚至用上了Windows电源计划内限制频率的手段,让双CCD的曲线能够大致同步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1:06
HTF限制53倍频那你就主动出击,PBO FMax减400MHz,再来个112外频,HTF就不存在了哈哈哈 ...
我试了散热器和温度扛不住,要不是PPT限制了280W的话,直接就95度过热降频了。或者说,是顶盖到冷头的能力扛不住(久违的积热又回来了)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0:53
CO必然导致原曲线斜率的改变,外频除了改斜率还改了曲线斜率的转折点(转折点参考我上面第6的图)
极限 ...
我认为是调试目的不同,你的目的是优先保证峰值频率,发挥极限性能,甚至放弃一些能效,为了达成更高的性能探究底层原理,改进调试思路。
而我的目的是,在ITX有限的散热能力下,多核性能尽可能的强,还有尽可能的稳定,还要尽可能的安静,所以我的PPT只给了142W,满载只有80度,最高频率高一些低一些对我的使用场景无感,因为单核性能足够了,我更希望渲染视频快一些,所以甚至放弃了+200MHz,电压墙也只给了1x,只想要个甜点、高能效比、低电压低温度。
我的调试目的确实算不上纯粹的玩硬件,还是融合了自己常用的软件体验、使用场景等个人倾向的调试思路,我也才发现我调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日常用,惭愧惭愧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1:12
双CCD的VF曲线,斜率不一样,高低不一样,终点不一样,长度也不一样。。。
而CS和外频是同时对16核生效 ...
对尤其是双CCD的体质差异,在动外频的时候更痛苦。外频100的时候CCD1上6个核心都能哦-255, 2个雷核心也能-14和-10。但是外频104的时候8个核心清一色正压,为了多核时可能就+0.2ghz需要大幅加压和发热。
而其实我本身初衷只是希望将最雕的核心再超上去一丢丢[困惑] 7950X B2 步進是不是用 Hydra 測 CO 比較好? 你关核心是单CCD U只开一个核心测吗?我个人试下来一个核心用y-cruncher里面的VT3测稳定性(前提内存必须稳定或者先不超内存),能通过3轮(大概5min),那bios里填的这个核心的CO值就是稳的。所有核心都摸完一块儿跑也不会不稳定冻屏等等。但是弊端就是没有corecyle,hydra这种软件自动化,你得看着他跑,过了,重启,敲键盘进bios再改下一个CO值再进系统试。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2-8 02:13 编辑
安琪拉 发表于 2025-2-8 01:13
我认为是调试目的不同,你的目的是优先保证峰值频率,发挥极限性能,甚至放弃一些能效,为了达成更高的性 ...
追求全核高负载的性能,有一个特别简单快速的手段10分钟都能搞定
看到图2的 8个高低不同的出厂默认曲线了没,你用图1的方法把他们并齐,再同步减CO,不就不怕所谓的“多核负载时会干扰单核稳定性的判断”了。此时任意一个核不稳定都会导致全核测试的不稳定,不稳时同步加压就是了
反正干活的时候8个核都是按最高(即最差)那条曲线运行的。
8条曲线高低不同只是为了非多核负载时能够更优一些,这对你全核干活没意义,还徒增验证时间 有点繁琐 我的话肯定直接全核了~ 怎么算多核负载呢,开了一堆后台软件CPU占用15%算吗,玩游戏占用50%算吗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1:33
你关核心是单CCD U只开一个核心测吗?我个人试下来一个核心用y-cruncher里面的VT3测稳定性(前提内存必须稳 ...
CoreCycler也没有自动化,因为只开一个核心,他也不能帮你自动开下一个核心。
分核稳定,全核不稳定也看原因,我的原因是分核测试的时候温度比较低,没有触发我设置的CS高温第四段降压,开全核温度轻松突破80,就触发了降压,所以不稳定了,我这种最简单就是在CS里给高温设置不那么多的降压。 沈骄 发表于 2025-2-8 01:36
追求全核高负载的性能,有一个特别简单快速的手段10分钟都能搞定
看到图2的 8个高低不同的出厂默认曲线 ...
八个核心VF曲线调重合的话,肯定也得按照CPPC顺序里体制最差的为基准,那样,只调最差体质的核心,其他核心电压不够也无所谓,让体质差核心的高电压带着其他核心走就好了,不过低负载容易不稳定。根据我的观察,体质越好的核心,原始曲线电压越低,CO可以降压的空间越小,按最差调全核估计降压幅度偏大,其他核心可能降压过度不稳定。
不过你说的把八条曲线调重合,感觉不太容易实现,图二中不同核心的曲线,形状差的蛮多的,CS还不能单独调整每一个核心的不同频率的负压值,只能是把电压低的线全段都调到电压高的线上方。
顺便问一下,图一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有没有具体教程?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测试出不同核心VF曲线的,我看外网那个视频里,他是通过调整墙,限制频率电压,然后一个点一个点描的,感觉工作量很爆炸啊。 bddyzpm 发表于 2025-2-8 02:59
怎么算多核负载呢,开了一堆后台软件CPU占用15%算吗,玩游戏占用50%算吗
我认为看Ryzen Master就够了,当所有核心频率一样时,我就认为是多核负载了[可爱]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2-8 00:47
curve shaper这个东西现在见到绝大多数的用法是在调完CO以后如果使用中出现不稳定就在对应的温度和频率状况 ...
按这个方法,我的大雷也能跑4.7w了,的确很好,现在体质差异也就体现在r23满载那2度温差上了,还有单核跑分差十分,我单核915,大雕能到930 本帖最后由 momoka 于 2025-2-8 10:42 编辑
以我的经验,基本上每个ccd用同个CO的问题不大的,原因前面也有人提到了,实际不管怎么设置,电压都会以其中最高那个电压为准。基本上我只用双ccd,所以只要两个ccd各自设置一个数字完事,我的应用就稳的很了,囧。
不过我会尽量把CO调整到相当高性能,然后CS只是小幅修正下。
无脑offset频率200MHZ对于9950x之类U而言我实一直批判的。不过个人从来喜欢单线程和多线程两手抓,除非实在搞不定,所以还是会加到我能接受且稳定的极限,当前这个是加125,同时限制下每个核心的最高速度,以及适当+CO的max频率来防止低负载崩溃。每核心最高加速其实还有改变系统默认调度顺序的作用。
现在是冬天,其实跑分一直虚高,48000在室温16度左右时容易达成的,这还是在因为低温导致加速过高,我限制了CO的情况下
完全不需要Intel了,连折腾也可以用AMD 多ccd的CPU也按體質最差的核心來給电压嗎?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