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2agmfrozen 于 2018-1-3 12:43 编辑
序言
2014年底,初入摄影,期初拿起相机的目的非常明确,只是想拍一拍Gundam模型而已。谁知这是个无底深渊,甚至到后来对器材的热爱竟然远远大于摄影本身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本末倒置。不过我想,这也算是摄影的另一种玩法吧。
索尼A6000
第一台相机是索尼的A6000,当时的性价比神机,直到如今都可以独当一面。
美中不足的就是他的暗光对焦能力很弱,光线稍微一暗,对焦系统就非常吃力,所以如何扬长避短的使用这台性价比神机才是关键,不过我觉得A6000的存在才是索尼E卡口真正普及的开始。镜头方面当时只玩过E35以及E50,这两颗非G非Z的镜头真心很棒,价格也亲民,性能跟做工更是远超N/C同级别镜头,可惜FE卡口并未保持这种传统了,很残念。 E50 1.8,0.39m的最近对焦距离使得他在静物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泛用性,配合上APS-C画幅简直都能充当半个微距头了,色彩跟锐度我个人也是很满意,就1K出头的售价来说真的不能要求太多,很多人都说佳能小痰盂性价比很不错,但真用了才知道,小痰盂跟E50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更别说FE55了。
适马30 2.8,E卡口精致的ART蛋糕,画质自然没的说,但2.8的光圈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他的泛用性,同时也没有防抖,所以用了没多久就出掉了。
尼康D750
从2015年应该算是真正玩器材的开始吧,购入了人生中第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D750开箱D750的性能真心是没的黑,高宽容度,高速对焦,即便是暗光环境也丝毫不迟疑,续航也是非常暴力,2块电池用不带VR的镜头几乎可以完全无视关机这个行为。但缺点也并不是没有,首先我就得吐槽下D750的翻转屏,由于我的第一台相机是A6000,也是带有翻转屏的机器,所以对翻转屏可以说是有一定的依赖度,当时购买前听许多“大佬”都在强力安利D750的翻转屏,实际使用下来的一段时间以后就是网络上大佬的话真不能随便相信,这翻转屏除了拍风光能有点用以外,其他时候我觉得根本就是个摆设啊,那LV对焦速度完全是不可用状态,不过可能跟我不拍风景大片有关系,所以这个翻转屏对我价值来说几乎为零。其次就是快门机震问题,由于D750是偏轻量化设计,并且材料并不是完全的镁合金机身,所以在使用50 1.8G这种轻便型镜头时,真的很容易糊片,即便是安全快门,也很容易出糊片,当搭配105VR这种有点分量的镜头事,这种情况就好很多了。(VR处于关闭状态)
最后就是关于品控问题,我是15年年底买的,当时是避开了召回批次的,但没想到我图样了,尼康在2016年年初几乎召回,好吧,一看序列号竟然中招了,那就送修吧,结果收到机器时,反光板上竟然多了好多灰尘,蒙皮也变的脏兮兮的,这对我这种强迫症玩家显然是不能忍的,才买来半年都不到的宝贝疙瘩结果拿回来就变这样了,而上海给我回复就是并不是在无尘车间作业的,这点小灰用气吹整一下,不影响成像的~好吧,尼康你赢了,果断二手区了,对尼康的好感度也跌至谷底。
样片时间,750在我手上并没有用了多久,所以片子也没几张,粗略的上几张自我感觉比价满意的,全部均为105VR出品,这只镜头真的是不错,画质优秀,手感比感动家的100L要好多了,硬要说不足,那就是VR太费电啦。
出掉了尼康以后进入我眼帘的自然是无敌火爆的A7r2了,同时A7r2也是真正让我摄影兴趣大增的机器,特别是对于日常摄影来说,以往高像素的缺点,高感差,容易糊片,这些高像素会带来的周边Debuff都得到了解决了,真正能做到手持日常摄影也能数毛了。镜头方面首选充满信仰光辉的FE55。
毕竟是自动对焦的蔡司,只此一家,当拍开箱时的心情是非常不言而喻的。 小巧的体积以及精致的做工真的很让人满意,很难看出这是一支画质顶天的牛头。 带上遮光罩,个人认为FE55是所有标头中外形最风骚的了。 圆形光圈,9片光圈叶片,柔美的Sonnar风格虚化全靠他。 UV必须是B+W才够格,好在49mm的价格也不算太贵。
要说FE55的画质我想在互联网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堪称mini版的奥突斯55了,但同时这也是颗十分快速的镜头,搭配A7r2拍照十分舒服,节奏非常顺畅,样张基本都是生活的日常随拍,可见这个组合在日常的便利性有多好了。
活动记录,A7r2的眼球追焦真的是黑科技功能,只要快门速度设置好,无脑构图即可,配合上FE55的全开素质,加上高素质的高感,我要做的就是考虑要拍什么样的画面,仅此而已。
我很喜欢55焦段的透shi感,虽然不是长焦,但也能拍摄成横平竖直的构图,这点35mm就有点难了。 定焦玩够了,自然变焦也是逃不掉的坎,特别是外出游玩,一直55真的很吃力,所以买了这只传说中的坑爹头FE2470ZA,没办法,谁叫当时没有出FE24 105呢,不过就这个售价,我也真的买不起啊,包装已然是新版了。
合体时的外形十分和谐,这个遮光罩的外形我真觉得不错。
关于这支镜头,我的感言是,他除了光圈小以外,其他真不是什么狗头标准,起码他的锐度我觉得根本不差,其次色彩表现以及对焦性能完全是高端镜头的表现,特别是色彩这一特点,是最让我满意的地方,当然面对佳能24-105ii的售价,这只镜头的性价比真的是被打爆了,所以我觉得这支镜头除了售价坑爹之外,其他真的一点不差,如果在4K左右的价格,相信评价会完全不一样,毕竟他比隔壁家的要少了30mm的焦段差,这个差距不能说不小了。
夜景长曝,星芒真的太挫了,比起佳能家的24 105真的差太多,别家开F8就有明显星芒了,这点我是非常差评的。
日本旅行,对于旅游头而言色彩是很重要的,毕竟不是人人都是专业后期大师啊。
我的第三只FE镜头就是传说中的腾龙90微的换壳版了,同时这是我最满意的一支FE镜头。 关于FE90G,在A7r2上对焦速度,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不过比起FE55跟2470ZA肯定是慢了,特别是暗光环境下,可能是A7r2本身暗光对焦性能的缘故,但总体来说这只镜头速度绝对是不慢的,我试过在一代A7机身上使用,那速度真的是龟速了,想要好好玩这支镜头,建议直接上r2或者r3/A9的机身吧,配合上他的画质绝对可以给你非常好的使用体验。
棚拍,夺魂者。对于模型棚拍来说,用这支镜头绝对是一种享受,放大数毛的快感就不提了,根本就是锐不可当啊。
大佬帮我做的后期图客串一下,照片当然也是FE90G拍的。
公园聚餐,快速奔跑的狗狗,而且这是最难追焦的视角,这张图我相信很能说明FE90G的对焦速度了,光照条件可以的情况下这支镜头甚至可以胜任一部分要求不是太高的运动题材了。
FE90G并不完全是只能拍拍微距产品啊神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可以拍摄记录,同时G头的色彩还是很舒服的。
FE35 2.8,用了一周就出掉的镜头,样片就不放了,没有拍出神马满意的照片,不过开箱是有的!补一补。
第一次尝试蔡司原厂的UV,我的感言就是,稍微一擦就花了,而且都救不回来的那种,要耐用还是B+W吧。
跟A7r2真的是无比和谐,可惜光圈真的是硬伤,我玩全画幅不就是为了暗光性能以及浅景深么,这么一想,果断出掉了,丝毫没有留念~ 既然是玩器材,手柄也是逃不掉的,很多人都说玩微单就是为了体积啊,但对于这样的言论,我只想说,你图样了~至于为什么,我会在文末的品牌总结详细说。 但其他部分都是塑料,跟A7r2机身的镁铝合金质感差太多了。
佳能5D4
索尼折腾了一年多了,突然想尝试下传说中感动的性感色彩,主要是之前A7r2的机器速度有些慢,加上没有触摸屏,续航不太给力的缘故,毅然加入感动门下,这个时代入感动,算49年入国军吗?不过那时候一直都没有出FE24 105这样规格的套头镜,也没有A7r3这样的完美机型,不然说不定就没5D4什么事了~外形是非常传统的5D系列造型,5D3/5DSR用户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只是漆面感觉跟5DSR不太一样,完全没有5DSR的精致金属感,不知道是不是传统5D系列都这样,还是5DSR系列才独有的性感漆面。 马克思的Logo被移到到了上方了,其实我觉得以前的位置好看些。 背面多了个增加对焦点选择的小按钮以外,其他就是个原汁原味的5D3啊。 新套头24 105ii登场,可以说这个规格的镜头也是我向往感动家的原因,此外这次的新套头是4级防抖,以及10片光圈叶片,记得大法的2470GM的叶片也没有那么多吧,对焦外以及星芒的表现应该会很有帮助。 合体后的样子,这次的套头的造型可以说真的一点都不套头,还带了24端锁,做工造型真的很专业镜头的感觉。 套上遮光罩,吐槽一下这次的遮光罩造型真丑,还是一代的好看。 以前玩习惯了55视角,这次突然想尝试35视角了,原厂的ef35 1.4的价格实在太杀猪了,刚买好一套的表示真的负担不起顶级红圈了,而且看网上新35 1.4ii的样片,我觉得出片感觉太过平面化了,完全没有了一代35的那种立体感,真不是我买不起在酸啊。(虽然是真的买不起)于是眼光投到了适马35 1.4art,可以说这个选择真的让我满意到不行。有着接近Sony的工业设计做工,画质也是顶天,重要的是,便宜啊!!!!数毛的画质就不说了,35art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立体感,焦外神马的肯定是不能跟别的玄学头比,但就出片的感觉,更容易让人有一种“哇单反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来说,就我微信好友里的同学朋友同事,他们普遍都觉得这个镜头的出片非常有感觉,然而他们更加不可能懂什么适马黑科技啊焦外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只在乎看起来的感觉是否舒服,就这点而言,我跟这些没有玩过摄影的朋友,观点是一样的。
既然买了感动牌,约拍小姐姐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啦。1.4大光圈对于这种暗光场景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进光量,再也不用啦高感了~ LR中加载了5D4的人像模式,发色有点不太佳能,感觉是黄跟绿更加爆炸了,但皮肤的明暗过渡还是很自然,这点跟我深度使用了一年多的Sony很不一样,Sony就是感觉动态范围很好,但明暗过渡十分平,所以拍人会显得画面很平面,甚至会增加很多“数码味”。
随拍,有人说适马的镜头色彩很差怎么怎么的,可我真不觉得啊,而且我后期基本就是加个通透预设,以及加载相机校准配置文件就结束了,根本不会一个个色去调整。 关于活动记录,35art的对焦速度就有些不尽人意了,听群里的大佬说是对焦马达比较老,新的85art速度就非常快,都能赶上大三元了,好吧,如果35art能出个更新版的那就真的完美了,前提是不跑焦,当然我的人品还算可以,没遇到过跑焦情况。
总之35art这颗镜头给我回报的惊喜实在是大大超出了我对他的期望,我甚至都没有欲望去升级ef35 1.4ii代,倒是想存钱去败一发85 1.4ART了。
24 105ii这颗镜头是我用Sony期间非常口水的镜头,5k出头的售价即可获得不错的画质,做工以及10片光圈叶片,我认为性价比方面还是不错的,长焦端拍菜也能胜任。 CAT开箱,作为棚拍的镜头,这支旅游头也是可以胜任的,除非是对放大倍率非常有需求。
花花草草也能凑活拍,当然效果比之前Sony的FE90G差远了,毕竟只是支旅游镜而已。
不知不觉,CNS的全副都绕了一圈,从APC-C到入门全副在到准专业全副,每家的产品都是用心体验过了,这样虽然比较折腾钱,但也算是了解了每家的特点了,有许多东西,网上的评测根本就不会告诉你,特别是拍照这件事,绝对不能用量化数据的玩法去对待他。
关于尼康:产品确实是没的说,但我要吐槽的是尼康中国,请注意,是尼康中国,好比相机的宣传语,日本官网以及欧美官网的宣传语跟中国官网那差别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尼康中国的市场感觉就完全是个外包公司,在说下售后,我所经历的待遇就不多说了,我的二次猿基友,他的2470VR不幸损坏过2次,但第一次是在日本旅行的时候直接在日本修了,那服务质量以及费用,真的感觉不一样,回到上海后又出故障了,再一次进行了售后,他便向我吐槽了售后跟日本本土没法比,至于细节我也没多问,这件事可以当个小插曲听,其次尼康的微博每次都是发送一些不明所以的微博,同时也在发表许多解毒样照。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普通的网友玩微博都不会玩的那么烂啊,加上尼康以前还有王力宏代言,现在连个知名的代言人都没有了,隔壁索尼请的胡歌,佳能请的鹿晗,并且别人的A7r3跟5D4的发布会竟然都选在了大陆首发,同时排场都非常牛逼,虽然说这些不能代表产品本身,但就行为而言,也能看出他们都很重视大陆市场,而说到这个,D850的大陆行货售价竟比别区水货要高出6K多,这个差价我觉得显然是有问题的,记得D850在刚上市的时候有网友在微博晒出过账单,日本本土购买折合人民币1W8左右就拿下了,可哪怕算上汇率问题以及税收问题,无论在怎么大的差价也不至于能差那么多,为何5D4在降价之前,行水差价也没有那么大,而你尼康的行水价格要差如此多,并且据说对经销商的限制非常大,这里我就要对尼康打一个问号了,这么多在中国不走心的事连在了一起,我觉得不太像是偶然,原本在上海静安寺的尼康门店,多么充满工匠艺术气息的门店,现在也直接搬到了非常普通的数码大卖场的楼里了,整个逼格档次对比静安寺的门店简直是掉的惨不忍睹,相比佳能索尼在上海的门店,这差距不能说是一星半点了。对于大陆市场,如果继续保持着如此的态度,我觉得市场被牙膏厂以及信仰厂大量瓜分,只是迟早的事了。
关于Sony:黑科技不是吹出来的那么简单,如果真的只是脑残粉多,营销做的好,我相信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多专业摄影师也去选择大法的,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人会拿自己口袋里2~3W的RMB去为了所谓的“信仰”买单的,而A7r2才是真正开启索尼微单狂潮的机器,记得曾经的A7r,那薄弱的对焦能力,啪啪巨响的快门声音配合高像素,成为了一台炒鸡容易废片的机子,根本无法拿来日常以及干活使用。但A7r2完全改善了这些毛病,有人说Sony的微单已经完全违背了小巧的理念,GM的镜头一个比一个大,但我想说,Sony这么大个科技巨头公司,你能想到的这些事,人家不会想不到的,不要太自作聪明了~从A7R2开始,很多特性已经是Sony独有的了,并且非常实用,好用,所以Sony现在的方针,很明确,根本就不是在设计个便携轻巧的机器,事实是现在的Sony的卖点早就不是便携了,而是要设计出能跟N/C刚正面的高端机,这里我要大赞人眼追焦功能了,这个功能在人像拍摄中的作用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N/C的准专业机型直到现在都无法实现这个功能,特别是对于大光圈浅景深的镜头而言,根本不用像单反一样,要小心使用,或者要提高所谓的“对焦技术”,随随便便来个爱好者即可上手使用,让你完全不用在选择对焦点这事上费神,你要做的,就是好好构图,取景,按快门,仅此而已,同时对于活动记录拍摄而言这个功能也非常实用,总之中央对焦平移这件事,已经可以完全的抛弃了,在来谈谈视频功能,由于我只用r2帮朋友拍过视频,剪辑是朋友负责的,所以就不多做解析了,但朋友说,他第一次剪4K的片子,对于他做特效而言,Sony锐利的4K像是打开了新的大门,并且还是支持全画幅的4K哦,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二次构图以及特效,现在直接靠后期就可以实现了,同时r2自带S-LOG2,斑马纹啊神马的,这些基本都可以算是视频机的标准了,但就r2这样的静态画质一流的相机,视频也如此犀利,某种意义上来说r2都算的上是很有性价比了,不过缺点嘛也确实很恼人,整机的响应速度慢,写卡速度慢,大家都喷过无数次的事,我就不多做复述了,但这些缺点在A7r3上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如果不是r3出的晚,我想我可能就不会换5D4了,总之Sony的发展方针,很明确了,那就是你如果想要一台静态摄影画质牛逼的万精油机器,高像素不容易糊片(五轴防抖加成,并且索尼的五轴防抖无脑全开即可,单反镜头的防抖只会无脑防抖,以至于在光线明亮的情况下,开了防抖拍片甚至都会有糊片的可能性,所以单反镜头在上三脚架时或者光线明亮情况下,都得关闭防抖功能,而索尼的五轴防抖+oss镜头防抖会根据光线情况调整防抖程度,即便是大白天或者是三脚架上开着防抖,画质依然锐利)同时对视频要求也非常高,并且翻转屏对焦性能是满血状态的,(A7r3的翻转屏是带有触摸功能的)市面上,只有Sony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了,至于D850,视频的自动对焦性能以及翻转屏的LV对焦系统我觉得还是差了不少火候,至于理论的极限画质(D850貌似也没能把A7r3完全按在地上摩擦),你觉得能为了那丁点的差距而放弃更多别的实用的东西,同时还要多出个7K左右的RMB,那我觉得也只有铁粉可以做到了。
关于佳能:很多人都在喷感动的宽容度问题,牙膏厂的宽容度从来就不是强项,但就我深度使用过r2那么久以及5D4两台机器后比较发现,其实5D4的宽容度压根和r2是一个水平线上的,r2真的只是好那么一点点而已,有时候真的不能被微博的那些键盘摄影师乱带节奏了,相信我,那些5D4的宽容度完全搞不定的事,你换了r3跟D850也不会好太多,这里我键盘一下,r3跟r2是同底,宽容度是差不多的,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最新的准专业机型真的谁也没比谁强太多,没有谁能把谁按在地方完全摩擦,如果自己有疑问,去淘宝租来段时间,都玩玩,就知道了。键盘评测的参考价值永远都是有限的,而关于感动的屏幕,我对比过同行者的5D3屏幕,5D4的屏幕已经是完全的真实色调了,完全没有5D3偏红的感觉,但这种真实色调不会让人感觉很黄,依然还是很舒服,至少每次拍照时小姐姐看到屏幕都会觉得很舒服,5D4的屏幕细腻的程度都让我有种第一次看iPhone4时候的感觉了,(相机的屏幕普遍都不太高清)触屏操作的顺滑都让我有种在玩手机的感觉了,关于色彩方面,我尝试了了下6D的色彩文件,对比发现5D4的色彩更加偏黄偏绿了,后期的时候需要在饱和度上做点调整,或者是直接做个6D的校准文件直接套上去就可以回归祖传的佳能色彩了,曾经A7r2也套用过相同的文件,但感动祖传的性感色彩还是很难以实现,但5D4直接套上去,就有了,说明各家品牌的色彩差异还是存在的,特别是raw文件,有人说其实每家raw都一样,但就我三家都使用过后的感受,我觉得品牌之间的色彩差别,会在后期的过程中无限放大,特别是活动记录以及日常生活记录这些无法控制光源的场景,机身色彩如果给力,真的可以节省很多精力,起码我对三家的后期手法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出片的感觉差别还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我有发片到朋友圈的习惯,现在的点赞数量明显增加,我的微信好友大多都是不懂摄影不玩相机的同学朋友同事,但以往的点赞数往往不会像现在那么多,我觉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虽然5D4的像素,宽容度并不是顶尖,但片子整体的观感以及色彩,配合上缩图(提升信噪比)以后,在手机浏览朋友圈以及微博的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特别是现在许多微博的摄影师展示作品的平台都选择放在了微博,而微博又基本是手机的天下,这比宇宙无敌的宽容度带来的提升要大的非常多,而我是个很实际的人,我会希望我满意的作品,能给更多人看到,而不是藏在硬盘里,孤芳自赏,所以能提升在主流平台的浏览效果,这个提升我觉得比任何理论数据提升都要来的重要,对于像素,虽然现在3kw是够了,但用习惯了42MP无低通的相机以后,5D4不能愉悦的数毛了,还是略微不爽的。最后我就想喷下,5D4为何不给翻转屏????为什么还是用老掉牙的4K????
结尾:如果我有钱了,我可能会选择再次回归大法的怀抱,A7r3就像是小三,一直在勾引你~基本不会跑焦的极致画质,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