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awa 于 2021-7-15 19:39 编辑
结论放在最前面:没啥大用,挺好,就是稍微有点贵。
对于无反镜头的小型化,一直呼声很高。适马的45mm F2.8和之后的“I”系列通过削减最大光圈,将镜头做小,做短,同时不减少光圈环等高端特性,再加以工艺和外形这些卖点,开辟了无反镜头小型化一条新的道路。索尼原厂推出的24、40、50mm三支“G”系列定焦镜头与适马的思路有一些类似,给喜欢小镜头的用户群体增添了选择。
外观前文提到,适马的设计理念是不减少高端特性,同时还以工艺和外形设计为卖点。那么索尼这三支“G”系列定焦镜头,就是在设计上与更高端的“GM”系列靠拢,光圈环、AF/MF拨杆、可自定义的对焦保持按钮、光圈环无极切换等索尼高端镜头的特性一应俱全,设计风格也更偏向于“GM”系列的镜头,却有小巧的体积和迷你的前组,更像是一只微缩版的“GM”镜头。
短短的镜身上,四分之一长度预留给了靠近卡口的位置,四分之一长度用大字写上焦段,然后光圈环和对焦环挤在前半部分,不仅光圈环显得很窄,也让这两环更容易被同时转动,对于视频拍摄,三支镜头的两环位置相同,方便了跟焦器的调试,但是对于照片拍摄,这个窄窄的光圈环就牺牲了手感和操作性。适马的“I”系列将光圈刻字和光圈齿环做在同一高度,将原本刻字的部分也做进光圈环,总宽度不变,但是操作的体验就提升不少。 相比与高端系列相似的镜身,遮光罩的档次明显更低,简单的塑料材质,既无植绒,也无螺纹,甚至磨砂都懒得做。小口径镜头的遮光罩,保护作用非常明显,可以说很大程度提升拍摄体验。相比适马那个精致、金属的遮光罩,索尼这个显得太廉价。 总的来说,这枚镜头在外观上很好的保留了高端系列的设计语言和特性,但是缺少对小型化之后的优化,还需在遮光罩和配件上下点功夫。 这个体积和重量都非常棒,像个微单样
画质这支镜头的画质可谓惊喜。从F2.8开始就有非常不错的锐度表现,在a7R3上丝毫不逊于24GM,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最大光圈拍摄。 裁得相当狠,仍然很可用 在紫边控制上表现更是精彩,不论是景深内还是焦外,基本看不见紫边和绿边,焦外光斑纯净,虽然最大光圈只有F2.8,但是相比同样收缩到F2.8的24GM来说也毫不逊色,甚至还要略胜一筹。 在暗角和畸变控制上,这支镜头的表现就比较弱了,不仅有比较明显的暗角,还有一定的桶形畸变。虽然暗角和畸变后期处理起来已经是无感且方便的,但是对于动态范围和视角的损失不可忽视。在不需要矫正的环境下,建议尝试不加载配置文件,保留暗角与畸变。 手动勾掉了矫正文件,非常明显的暗角和畸变 加载了矫正文件 焦外方面,虽然24mm F2.8不容易产生很浅的景深,但这支镜头也能产出比较圆润、不杂乱的光斑和虚化。 这镜头,虚化没啥存在感,甚至挑不出特别明显的照片
使用体验这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分别是0.24m(AF)和0.18m(MF),能实现不错的微距拍摄效果。这对于挂机定位的镜头十分重要,在24mm的广角焦段上,能实现空间感很强的近距离拍摄效果。 这种空间感强的近摄,个人非常喜欢 对焦方面,索尼官方的说法是用了两颗XD线性马达,也就是与大多数GM系列镜头相似的对焦机构,实际使用中对焦快速、安静、准确。 比较奇怪的是,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的最近对焦距离有所不同,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如果使用手动对焦,在近距离时景深非常浅,对焦时手部的抖动很容易导致最终画面失焦。 手动对焦最近对焦距离 自动对焦最近对焦距离 作为一只轻量化的小型镜头,162g的重量和小巧的体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搭配索尼的微单使用,能同时兼顾重量、体积和画质。24mm作为比较广的焦段,配合高像素机身,在后期裁切的时候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广的视角也对前期拍摄时的构图带来更高的要求,我使用这只镜头的废片数量明显增加不少。 总结无论是扫街、旅游途中,或是人文、静物小品题材,这只24mm F2.8 G都能在低肩膀负担的情况下胜任,是一只非常优秀的日常挂机镜头,最后回到售价,4699元的价格对于一只2.8最大光圈的镜头来说绝对不算便宜,更早发布、更高规格的24GM价格已经稳定,这只镜头虽然自身素质优秀,但是选购时,在性价比和二手流转方面仍需三思。 补充一下价格:官价4699,其他地方国行4000上,没看见多少二手,GM官价11300,其他地方的国行8000上下,二手比较多。 24mm作为比较难以驾驭的镜头,真想买之前,用24-70 2.8之类的相似焦段模拟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再重复一下结论:没啥大用,挺好,贵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