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半年前购入了炙手可热的A7M4,本来预算是超过该价位的,遗憾的是Sony没有2-3W左右的综合性能机,而体积与重量又是刚需,Canon R5令人满意,唯独体积太大完全无法接受,第一次看到Sony微单实物就立刻被其吸引,彻底放弃了对其它品牌的考虑.
完全退出数码后背正是因为硕大的体积导致每次出门旅行时总在反复考量是否要携带相机,轻巧,便携必须做为首选,当然也包括镜头.M4在半年的使用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便捷,相对于数码后背,135无需进行复杂操作,直接上手就拍.幸福感远超哈苏.
但是M4部分性能终究有些令人不满,3300w像素确实偏低,随便一剪裁就不太够用,尤其搭配APPLE XDR 6K显示器,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宣传广告所指的每秒10张连拍是必须以JPEG格式为前提,一旦设置为RAW后马上降为6张,某些场景下不太够用.
4K 120的缺失很难接受,家中所有的主要播放设备全部都支持4K,而1080p清晰度有明显差距.
虽然有人对A1上翻屏诟病,但我反而不喜欢A7M4翻转屏,操作远没有上翻快速和方便,无非在竖拍和自拍时方便,而这情况对我来说出现的机率非常低.
M4机身左肩无任何功能,空间有些浪费,且屏幕清晰度有点低.
从2004年首次使用CANON 20D数码单反至今,相机的成像素质与功能都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更多菜单内容都是围绕视频展开的,所以出片效果就不展示了.
说说拿到A1之后的变化:我从未使用过8K录制功能,甚至觉的4K 240或4K RAW内录都要比8K更加实用.对于机身发热的问题更加无需担心,每次视频拍摄都没有超过一分钟的长镜.
M4只有4K 30具有超采,而A1则上升到了4K 60FPS,不过前提是需要使用S35格式.视角的改变也影响了广角端的表现,所以我关闭了S35功能.M4缺失的4K 120在A1上也终于回归,且清晰度相当满意,自由的使用升格效果是为了更加灵活的后期,我经常全程使用120FPS.
5100w像素不算特别高,但也比仅仅够用的3300w有明显改善,旗舰机型应该保持在6000W左右.方便剪裁后的尺寸依然可用.
相较M4,A1的未压缩RAW可以支持更快速的连拍,但依然无法达到30FPS/S,且仅仅限于使用电子快门,A1的连拍速度可以在旋钮上分为三档,从5-30FPS/S范围进行自定义,机械快门的速度依然停留在10FPS/S.平时使用中最常用的速度为10-15FPS/S,
令人开心的是在M4上使用电子快门无法支持闪光灯的问题在A1上得到了解除,可以更加方便的考虑长期仅使用电子快门,此外与机械快门相比,成像效果无限接近,这点比M4要强.
M4购买之初就直接入手了256G CF卡和读卡器,价格惊人但可以满足最高画质的视频录制,这部分成本确实无法被忽视。
A1的旋钮锁止令人心烦,每次更改拍摄模式都要按下该键,并且照片与视频模式没有像M4进行分开,操作比较浪费时间.当然M4的视频模式切换旋钮手感非常不友好,仅仅比A1略微简单.
两台机器的菜单部分极为相似,没有因为多出来的价格而更加强大令人失望.从高达近三万元的差价来看,性价比相当低,主要的也是因为在2-3万元价位区间SONY没有相对应的型号.空档太大.不过几项刚需功能只能通过A1来实现,好在对价格不是很敏感,否则M4真的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
可能很多朋友会感觉奇怪,为什么旗舰机型却配备了两支Zeiss低端镜头,一支24-70 F4,一支85 1.8,原因非常简单,小巧便携是最重要的事情,成像素质过的去即可,这两支头都不太年轻,24端形变控制还算可以,边缘成像过的去,85焦外几乎没有太多二线性,对焦速度尚可,可以满足日常旅拍需求.
这些年使用过的高端器材确实不少,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清晰,拍摄的主体也从风光变为了亲子旅行.退烧后的回归也是一种全新的蜕变.
之前一直使用Mavic 2 Pro带屏版,去年五月葬身大江后就一直在等待新产品的发布,结果3代却发现是个半成品,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航拍,就这么一直拖到今年四月末,觉的固件相对成熟,价格也较为稳定,直接购回一套带屏版.
相对于2代依然类似手机成像来说,3代在细腻度上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颜色过渡更加自然,宽容度也有了些许提升.与iPhone13 Pro画质对比来看没有那么生硬,细节也没有进行内置锐化,毕竟相当于携带了一部卡片机在天上飞.,虽然像素依然低的可怜,但只要小心构图,尽可能不做二次剪裁,最终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不过我还是启盼下一次的升级至少应该达到4800w像素,毕竟新一代Mini已经达到.
新的Dji Fly界面变化不小,有些飞友抱怨不如老版本好用,我倒是觉的操作感比之前更清晰,字体也更大,点击更加准确,误操作的机率降低了,核心功能与之前版本没有太大区别,更像是界面上的优化升级.
首次支持4K 60FPS,从画面上来说确实流畅度有了明显提高,码率自然也提高了不少,之前的TF卡在录像过程中竟然出现了严重的卡顿,不得已在网上又买了一张最高速的卡.同时新机也支持了4K 120FPS,但画面有明显剪裁,清晰度也有所下降,恐怕这个功能的使用机率不会太高,不适合使用在对画质要求高的场合.
长焦端完全没有进行尝试,虽然这台机器的生产日期是2022年1月,已经更换成为椭圆形外观的摄像头,但平时更多使用的还是广角视频和延时,暂时也没有太多需要探索的机会.
RC PRO版遥控器总体与旧版无实质性改变,据说图传距离更远,同时支持1080p 60FPS,实际使用几乎没有感到信号变化,与2代在同样的地点飞行,最多不到一公里一样歇菜,当然支持4K的模块确实会极为有效的改善信号拉垮的问题,唯一劝阻的原因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机身固定部分,实在过于丑陋.
机身除了电池和镜头变化之外,其它部分肉眼看不到太多区别,这次新的电池确实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续航性能.无人机最耗电的操作既不是拍照也不是录像,而是延时摄影,曾经的2代较1代已经有了大幅增强,这次的3代又进行了优化,高达41分钟的续航在实际使用中轻松可以达到25-30分钟,对于日转夜这类光线变化迅速的场景,优势提升格外明显.
电池仓的位置由之前的上方变更为后方, 电源开机的操作不如之前方便,但防水性明显增强,也算是一种补偿,虽然我并不经常在雨中拍摄.新的充电器终于进行了精简,携带更加方便,体积也更加小巧.
D-LOG模式下,ISO由之前的200变为400,而且只有400和800两个选项,这种奇怪的设置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但D-LOG又是在拍摄录像时不可或缺的选择.白天的噪点并不明显,夜间没有尝试,效果不得而知.
新的带屏版套装不再提供车载充电器,而是需要单独购买,这点很令人恼火,不过赠送的背包倒是比之前厚道了不少,但依然算不上使用方便,在网上选来选去,找到一款迄今为止最合适,外观最为和谐的手提背包,体积小巧,重量控制的非常不错,内部保护也很完善,算是购买的一款非常称心的产品.
这几年来DJI无人机的价格飙升,从1代几千块到现在两万多,门槛越来越高,变化却越来越小,同时国内对航拍的限制和要求越来越高,可飞行的区域越来越少,无人机对操作的要求远远高于相机,注定这类产品只能属于小众群体.
孩子慢慢长大,之前送给他一台GoPro5做为记录工具,但其成像质量实在令人堪忧,防抖性能一塌糊涂,而且平时经常参加本地组织的RC遥控车俱乐部,每次孩子都希望能重温各种精彩的镜头,而5代在遥控车上的影像表现实在无法忍受,正好10代上市不久,其性能有了明显变化,甚至还可以支持4K 120FPS,赶紧买了一台回来,其画质表现与5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防抖性能也好上几倍,我还经常使用5.3K 60FPS录制视频,颜色表现令人惊喜.
10代在防抖性能上与9代差距不大,但对4K更加全面的支持,地平性纠正,两级防抖,更迅捷的屏幕反应速度,都令我完全没有考虑9代而是一步到位直接更新到了10代,看来用价格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电子防抖对画面的剪裁比较明显,但依然完全可用,冬天拍摄了一些升格雪景,全家人做在电视机前欣赏,老婆大人与孩子格外满意.
遥控车的稳定性很差,减震效果也不算明显,但10代依然可以非常完美的控制好画面的整体感,视频观赏性相当强.这是非常考验防抖性能的,由于体积比Pocket2更加小巧,我现在经常携带10代出门毫无负担.
欢迎大家随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