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彦彬Trent 于 2024-8-23 22:27 编辑
85mm镜头作为全画幅人像黄金焦段一直被人们供奉为美人镜 如今4433中画幅的不断普及,也让我对85mm全幅镜头在4433画幅上解禁后的成像充满好奇 85mm无论光圈大小基本都是全覆盖4433相场的,或者应该反过来问“哪一支85mm镜头是不能覆盖的” 今次的主角Nikon Nikkor AI-S 85mm f1.4,同时借由本篇幅来了解一下尼康85mm定焦的历史
从尼康第一支85mm镜头至今,陆陆续续发布过很多不同规格的85定焦 从开发时间上大致可以分成早期auto版、AI版、AI-S版、AF版、AF-D版、AF-S版等等
尼康最早生产的85mm镜头是用于旁轴系统的Nikkor-P 8.5cm F2和Nikkor-S 8.5cm F1.5
前者自1948年开始发售,而后者则从1951年开始发售,镜头卡口包括L39,康泰时卡口和尼康自己的卡口规格 这两支镜头中,85/2是5片的简单结构,而85/1.5则是7片的光学结构 镜身都采用了结实且高档的金属材料镀铬工艺,镜头前端有nippon kogaku tokyo(日本光学东京,日光是尼康最初的名字)的标记, 而镜头尾部则有MIOJ(Made in occupied japan,产于被占领的日本)的标记
Nikkor-P 8.5cm F2
Nikkor-SC 8.5cm F1.5
尼康第一支用于单反相机的85mm镜头是1964年开发的Nikkor-H Auto 85mm f1.8 ,这支镜头采用了4组6片的光学结构 推出之后就因为光圈大,焦距适中,光学质量优秀成为尼康镜头群中最受欢迎中焦镜头,没有之一 尼康不断改进这支镜头并一直生产到1977年直到AI版镜头面世才停产 1964年,Nikkor-H Auto,这是配合1951年推出的尼康F使用的版本,也是本系列的基本版 1972年,NIKKOR H·C Auto这一版有了多层镀膜
1975年,Nikkor 85mm f1.8这也是85/1.8的最后版本,但是依然不是AI版 属于从auto过渡到AI版本的K版,无法实现全开光圈测光,最近对焦距离从1米缩短至0.85米
AI(Automatic Indexing),自动最大光圈传递技术。公布于1977年,是尼康卡口的第一次重大改进 AI是指将镜头的最大光圈值传递给测光系统以进行正常曝光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当一个AI镜头被装在兼容AI技术的机身上时,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在机械连动拨杆的自动接合和驱动下传递给机身的测光系统,以实现全开光圈测光 尼康F2A、F2AS、Nikkormat EL2、FT3和FM是第一批获益于这项技术的机身
1977年,尼康将85 F1.8停产,改为生产AI 85/2 采用了5组5片的简单光学设计,这支镜头也更轻、更便于携带 即使没有采用CRC(Close Range Correction,近距离校正系统)设计 这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也只有0.85m,大大拓展了中焦镜头的使用范围 这支镜头最终在1981年停产,准备迎接全新的AI-S卡口镜头
AI-S(Automatic Indexing Shutter),自动快门指数传递技术 在1981年,尼康对全线AI镜头卡口进行了修改,以便能够与即将投入使用的FA高速程序曝光方式完全兼容,这些修改后的新镜头就是AI-S卡口镜头
根据光圈环上的橙色最小光圈数字以及插刀卡口上的打磨凹槽,非常容易识别 当AI-S镜头用于尼康FA机身时,它能够根据自身的焦距向机身提供信息以选择正常程序或高速程序 在快门优先曝光模式下,它们能够在非常宽的光照范围内提供一致的曝光控制 因为AI-S镜头是为FA上的曝光“自动化”而定制的,因此机身的自动曝光连动拨杆能够非常流畅地控制AI-S镜头的光圈,以达到更为快速而精确的曝光控制
1981年9月,尼康推出了堪称一代绝唱的AI-S 85/1.4,这也是那个年代尼康Nikkor镜头群中口径最大的85mm镜头。 这支镜头几乎集中了当时尼康所有最优秀的光学设计,多层镀膜,CRC近距离矫正系统,7片5组的光学设计和扎实的用料使得它重达620g 相比之下,后来的AF 85/1.4D,8组9片的光学结构,也仅仅只有550g而已
AI-S 85/1.4拥有9片光圈叶片,滤镜口径72mm。有意思的是,它的光学设计是修正的高斯结构 这个光学设计不同于之前尼康所有的85mm镜头,是由松纳前组高斯后组的复合型结构组成 AI-S 85/1.4一直生产到1995年,然后被新的支持自动对焦的AF 85/1.4D所取代 实际上尼康第一支支持自动对焦的85mm镜头AF 85/1.8不带D版本早在1988年就开始生产了,但它取代不了AI-S 85/1.4
AI-S 85/1.4的生产时间横跨1981到1995年的14年,但在1988年,尼康就已经推出了85mm焦段的自动对焦镜头 AF 85/1.8,1994年停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带D的85/1.8,在海鲜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 1994年,尼康在镜头中加入了传递距离信息功能,标识为D,推出了AF 85/1.8D
真正激动人心的产品出现在1996年,AF 85/1.4D上市了 这支镜头采用了全新的8组9片的松纳结构设计,实现了前后镜片都固定的内对焦工作模式以及9片光圈叶片 尼康独有的CRC近距离矫正系统保证了这支镜头在最近对焦距离的0.85米处能够获得同样优异的像质 在镜身加工方面采用了金属镜筒和皱纹漆,标准的尼康当时顶级镜头配置 代表着尼康当时自动对焦镜头的精髓:高锐度、理想的反差、柔美的背景虚化和层次
回归正题
AI-S 85/1.4插在GFX上机外观效果
此类中长焦我都给配着伸缩橡胶遮光罩,由于原厂遮光罩多为金属螺口, 万一磕碰有概率导致滤镜口变形,而橡胶伸缩罩能很好的缓冲撞击
我目前手里仅有的三支能够在GFX上把玩的85定焦 右侧索尼蔡司85/1.4ZA,以后会聊到
左侧佳能FD 85/1.2L,留个悬念~这支1980年代的镜头成像风格吊炸天,玩佳能,当玩F1.2!!
三支镜头的滤镜口同为72mm,同为85/1.4索蔡前玉大小与尼康相仿 而佳能的前玉则把整个前口径吃满了,不愧是F1.2
光圈叶片9片,笔直的光圈叶片...就算给30片也是有棱角的焦外啊,光圈整档步进... 好歹佳能都是两级一档步进,而且叶片还是圆形的... 老实人尼康钢铁直男如也.......
最近对焦距离0.85米,标准的85定焦水平 在4433画幅上,乘以0.787等效视角约67mm F1.1的虚化水平
画质与实拍
依然由鸭哥担任试镜对象
鸭哥自然是相当贴心的极不配合 拍了20几张居然中焦一张 属实鸭哥的恩赐
镜头的全开焦点处解析力足够清晰,反差稍微低点儿,符合我对1981年代镜头画质的印象 毕竟是胶片时代的镜头在5000万像素现代中画幅数码机身上的表现 难道我能用现代镜头的标准去刻薄的看待它吗,显然非常不公平
拍人像和日常生活完全够,收一档到F2锐度就直接提升到现代镜头的档次了 当然,收了光圈那多边形的焦外光斑我有点接受无能,所以我压根就没收过光圈
作为尼康历史上第一支85/1.4,这样的焦外表现我个人觉得算是交足功课了 毕竟那个时候锐和奶化是不可兼得的,适当带有一些球差过矫正的二线性,在强点光源下会有鱼鳞感的焦外 随着距离拉远虚化减少,鱼鳞焦会更明显,反之距离拉的越近则越柔和,算是一支很有个性的镜头了 色散这块儿,紫绿边都有,但在老镜头里不算严重的,我所有的照片都是色散0校正
大家如果能从照片中看到的,基本也就那一点点,看不到的也不必非得鸡蛋挑骨头
暗角是肯定有的,大光圈下随着对焦越远暗角会稍稍加重点 基本就是图中水平,无校正,要校正也根本没难度LR里几秒钟的事情
喝咖啡看到一大伯独自安静思考的样子 窗外的光线照亮他整个侧面,在我这个位子清晰的看到轮廓光 一切都是天时地利,此时不拿相机拍下来直接错过一个亿 我的无数场扫街已经不知道错过多少个亿.... 也正是没有打扰的拍摄才能拍到最自然的瞬间
在生活中识别值得拍摄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有时间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只要走出去总能有一些机遇
此时距离大约一米多点不到两米,焦外的就显得比较柔和 出了全幅像场外的边缘画质也没有明显的崩塌 色彩这块RAW导入LR套Pro Neg Hi滤镜适当调整输出
再来看看弱光下的氛围吧,低光环境更能凸显一支镜头的风格 色彩这块儿,RAW导入LR套CC或者NC适当调整输出
成像上的部分缺陷可以让照片看起来更像是老照片,而没有现代镜头的数码感,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对焦的话,峰值提示难度不算太大,但还是要练习对峰值提示的判断,通过训练是可以做到至少8成片子都是合焦的 我认为玩手动对焦一定要做好不是每一张照片都精准对焦的心理建设,我们现在多被高速自动对焦给惯坏了 有明显的对焦焦虑,事实上即便是高速AF也不是绝对100%张张合焦,有前景或隔着玻璃时AF的准确率时常让人崩溃
另外,MF对焦的阻尼感甚至也比较能影响到对焦的速度和精度,丝滑均匀的手感是保证快速准确合焦的前提 生涩的手感有时容易造成要么没对焦到位要么拧过焦了的问题,好像尼康老镜普遍有些类似问题 应该是属于对焦环油脂干燥或者属于长时间没用需要用一段时间来松开了
我手里这支算是尼康老镜头里比较好的了,但比起佳能FD85L和宾得镜头,还是差点意思
田子坊一直是个很好的试镜场合 可惜现在人气大不如前了,人少了好多好多 进去逛一圈按几张喝了杯金酒就撤,微醺状态扫街更爽 还是周边街道走走看看吧
人像头就算插在4433上也是人像头嘛 等效67mm用起来其实还是感觉挺紧凑的视角,一点都不标头感 户外绿植环境当然一定要搞一组啦,最直观的能看到镜头焦外风格
最近何东旧居挺火,还办了森山大道摄影展,整个园区也很适合拍照 不过天气还是太热跟妹子两个人都拍的满头大汗的,讲真,太冷太热令人烦躁都挺影响发挥的 所以现在最喜欢的还是春天和秋天,魔都...好像没有秋天
普通场景就没那么考验焦外也看不出风格,事后想想其实是可以考虑收一档光圈来提升下画质 其实远景类的照片是一定要收光圈的,因为没了虚化就只剩下各种缺陷了,下次还是要牢记...
人像色彩这块儿,基本全是RAW导LR套入CC滤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输出
好啦,最后我依旧是主观上不作推荐也不反对入老镜的中立态度 耐心、包容、不过度计较得失,是玩GFX老镜转接的基本素养 非要自动对焦的话,可以把尼康这支镜头转M卡口再转天工环,在尼康Z或者索尼微单实现AF
当然,算上M环的话,体重超过700g了,酌情谨慎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