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嘴河马 于 2024-8-30 14:05 编辑
首先声明一下,该帖是帮成都鱼友Patrick(传说中的大P哥)发的,作者为: Patrick
继上次坦湖卷贝的造景,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原生造景经验,这里再次感谢被我不厌其烦骚扰的美丽老师,河马哥。这里特别感谢杨哥,不但给予了造景的经验还送了两本BADC的年刊,泪目了。 造这个景的初衷其实就是看到了杨哥的峨眉河支流造景。在众多南美,三湖的造景里真的犹如一股清流,清新脱俗,耳目一新,最最最关键那种莫名言状的乡愁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要是能通过原生造景的技法还原出自己家乡水域的生境那该是多么浪漫且骄傲的一件事啊。
进入正题,我看见很多参赛的四川作品都选择的峨眉河这块水域,但我是小缸没办法做出这种错落有致的溪流缸造景,另外,我希望在缸里饲养成都的特有物种,而不是更为宽泛的西南物种。所以我最先确立的是饲养对象。从鱲到鳑鲏我几乎查了个遍,由于是36L的小缸,固然就注定像鱲这类物种不怎么适合,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一种拥有蓝色鼻吻,金黄色体色的小精灵出现在了我眼前,这个品种不但体型小巧,且满足我对成都原生物种最好是特有物种的需求。这便是神秘的蓝吻鳑鲏(Rhodeuscyanorostris)。
这是一种只生活在成都本地的特有物种,其模式产地及其狭隘,近几年因环境破坏和人为捕捞,野生的蓝吻鳑鲏已濒临灭绝。通过朋友介绍我找到了一些人工繁殖累代的个体,这些个体是饲养者用于种群繁殖后放生原产地的个体。用人工繁殖替代野生捕捞我觉得这是每一位饲育者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言归正传,在确定了主要的饲养对象后便是对原生境以及物种习性的学习。这里特别说一下鳑鲏的繁殖,貌似鳑鲏都需要用蚌类作为鱼卵着床的“工具“,所以在原生境,很多鳑鲏与模式产地的蚌存在共生关系。而蓝吻鳑鲏的好基友则是四川伪楔蚌(Pseudocuneopsissichuanensis),因为这种蚌的分布与蓝吻鳑鲏的种群都仅限于几个特定流域且高度重合。 在确定了饲养对象后那么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原产地了解其生境的特征,而位于郫都区的三道堰便是其模式产地的理想了解坐标。这里我要说一下,蓝吻鳑鲏的模式产地非常非常狭窄,三道堰只是和其模式产地同水域,具体位置我去看了,但不会说,还望见谅。继续,有别于常规我们认知中本土造景的强水溪流,蓝吻鳑鲏其实更多的生活在缓水回流区,虽然河床同样还是分布着卵石和溪流石,但相比于水流湍急的主河流域,这里更像是水塘或小河沟,所以在溪流石以外更多的是松软的泥沙。
絮絮叨叨了那么多,现在进入正题。以下内容我会从造景素材,设备以及生物的顺序依次说明这个造景的过程。 造景素材: 三道堰野采溪流主/副石,野采粗河沙,网购细河沙,溪流碎石,大叽沙 原生景还是尽量用原生境的材料,这是每个热爱原生造景玩家的倔强,所以这个缸里的几块主副石块均来自三道堰。
另外,用作丰富底床的粗河沙也是原生境野采的,其余素材则是网购。说一说步骤,常规的还是用网格板铺底,网格板能有效的分散石块重量并为鱼缸底部提供缓冲,我做坦湖缸的时候也会在底部铺上网格板,毕竟都是石景。然后再选择好合适的构图,这里我建议有条件的朋友事先画一张设计图,调整好了再按照设计图放入素材,这样会省下很多时间也提高了效率,毕竟未雨绸缪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个鱼缸我还是采用了常规的X构图,也就是左右各有一块主石,这样能透过透视的原理让小缸具有纵深感。
确定构图放入主石后就轻松多了,按照从细到粗,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放入底沙河碎石,碎石可以增加河床的丰富性,让整个造景看上去更自然。美丽老师一直强调“最好的造景就是看不出造景的痕迹”这句话是原生造景的“圣旨”,所以自然,还原是这个造景最核心考虑的优先级。
接下来简单说说设备,还是熟悉配方。过滤是一台伊罕精巧桶60,加热棒是喜瑞的100W加热棒,最后再配一台碧水风和的阿尔法水草灯,所有的设备就齐活了,而以上设备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微缸的所有需求。这里我要说一下,包括我在内,在没有饲养这些原生鱼之前,都以为所谓“冷水鱼”不需要加温,但其实这是个坑,首先,水体越大温度越恒定,家庭水族是随便怎样都不可能有野外水域的庞大体量的,所以温度波动在所难免,其次,这特喵的也不是冷水鱼啊,确切说法应该叫广温鱼。广温不代表温度可以上下波动。所以,不论是冷水还是暖水,恒温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鼓吹不用加热棒的是怎样想的,加热棒的最主要作用是保持水温恒定。如果水温波动太大,就等着白点病吧,不要问我是怎么懂了的,幸好常被esha。
最后来说说生物。蓝吻鳑鲏绝对不输于任何一种小型观赏鱼,太美了!钴蓝色的鼻吻搭配柠檬黄的体色,梵高笔下的完美补色在这种小精灵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在昏暗的夜晚还是在光线充裕的白天,都能散发出亦真亦幻的动人色泽,美得不可方物!让你不得不赞叹造物主的伟大,在闭塞的狭窄河沟里竟然有如此美丽的物种,简直是神迹!是不是该顺便说一下其它物种,毕竟原生缸,多样性还是要有的。除了川蚌以外,我还配了一只天天吃黑壳虾的川吻虾虎和两只几乎遁缸的吸鳅。这样既能保持观赏性也能保证生境的多态还原,而整体运行下来完全相安无事。
以上基本就是这个造景的所有记录了,我其实很犹豫写这篇文章,生怕让有歹心的野采贩子去破坏蓝吻鳑鲏仅存的栖息地,但我真的很想为大家介绍这种原生于成都的本土物种。每当夜幕降临,我坐在鱼缸前透过玻璃看着它们身上泛出的金色光泽时,我仿佛看到了古蜀国悬于金沙上空那一轮耀眼的太阳,周围围绕着翱翔的炙热金乌。
最后再跟两个视频收尾,感谢大家观看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