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
测试平台配置说明 由于显卡换代, 本次测试平台搭配的显卡也从此前的RTX 2080 Ti更换为RTX 3080. 因此重跑了全部游戏测试结果. 除了受显卡配置影响的项目外, AIDA64,Sandra SiSoftware, y-cruncher和WinRAR也因为新版本算法改进导致成绩与旧版会有较大出入, 因此对照组进行了重测. 部分受环境与软件版本变化影响较小的项目仍取自往期评测. 对照组中Core i9-10900K为解锁Power Limit下完全重测的成绩, 相比标准PL设定而言能始终维持在全核心4.9GHz以上的频率, 性能释放更为到位, 也更具主流参考性. 性能测试结果总表一览 (以Core i9-10900K为基准,可点击下图放大查看) Core i9-10900K vs. Ryzen 9 5000系列 由于核心数量上的差异,10核心的Core i9-10900K即使在面对同样已拥有12与16核心Ryzen 9 3000系列本就力不从心, 但依靠架构特性与高频率, 在多数单线程工况以及相当数量应用场景(如游戏)下扳回一城, 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了用户最终的选择倾向. 而随着Zen 3架构的改进为Ryzen 5000系列带来的全方位提升,属于Core i9-10900K最后的一亩三分地也几乎丢失殆尽. 其在对位Ryzen 9 3000系列时就不占优的各项生产力测试组件与理论性能测试成绩, 在对位全新的Ryzen 9 5000系列时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曾引以为傲并在与Ryzen 9 3000系列对位中尚能作为优势方的各类单线程工况, 视频转码,以及代表日常响应的PCMark 10等应用场景, 面对此次Ryzen 9 5000系列也落于下风, 其中甚至连Super PI与WinRAR这两位”亲密的战友”也不再对其偏爱. 最为尴尬的是连一度无敌的游戏性能, 在两款Ryzen 9 5000系列面都不再独树一帜, 不得不邀请这组新对手与自己共享 “最佳游戏CPU”的宝座. Ryzen 9 5000系列(Zen 3) vs. Ryzen 9 3000系列(Zen 2) 若平均各项测试项目成绩后, 两款Ryzen 5000系列的新型号均比其对位的3000系列型号大约提高了9%. 但如果细看两边的差距, 会发现Zen 3组提升在10%~20%乃至更高程度的项目亦比比皆是, 且这类提升在模拟应用算法,日常应用, 编解码,渲染与游戏,单线程或多线程等多种工况之中均有体现. 曾经老大难的Super PI和WinRAR更是真正地“咸鱼翻身”,剩余大半数的项目刨去误差也几乎都有5%左右的提升, 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项应用算法或理论特性的测试存在倒退. Ryzen 9 5900X (Zen 3 12核心)vs. Ryzen 9 3950X (Zen 2 16核心) 新一代的12核(5900X)对位上一代的16核(3950X), 诚然架构的优化并不能抵消核心数量上差距. 两者在不同偏向的工况中形成了“互爆”的局面. 但考虑到一般DIY用户实际接触更多的应用场景, 相信Ryzen 9 5900X仍会是更受欢迎的一方. 温度与功耗简测 看完性能后再来观察待机与重载应用下的温度与功耗表现. 本次的Ryzen 9 5000系列的两款主角与对照组均在新平台下重测, 其中重载应用包括Prime 95 30.2 Small FFTs (开启AVX与关闭AVX)以及AIDA64 FPU Only Stress Test. 记录运行五分钟后的状态. 待机环境则记录完全静置桌面下1分钟的平均表现. 本次Ryzen 5000系列采用与Ryzen 3000系列相同的7nm制程与Precision Boost 2机制, 加上均为双CCD结构, 因此两代Ryzen之间的表现极为接近. 由于PB2机制的“智能”, 在极端且持久的重载类应用下反而因各类限制机制都不会拥有太难看的温度与功耗, 但频率则不得不被动态牺牲, 这其中像Ryzen 9 5950X在运行Prime 95 Small FFTs时全核心的频率甚至均只剩3.10GHz左右, 反而相对不那么极限的应用场景反而会爆发出较高的功率与频率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而这种实际更智能化的机制在提供更为合理的能耗比时的副作用, 则是极大增加了超频用户调校摸索特性的难度. 以及带来在Ryzen 3000系列上就被用户普遍反应的日常负载下难控制温度的特性, 因此在这一代上即使有改善也不会根除. 而对照组的Intel i9-10900K此次采用的是解锁Power Limit后的设置, 绝对的功耗与温度读数必然更吃亏, 这也是为了始终维持10核心4.90GHz的高频率高性能的代价. 若采用标准的250W PL1 / 125W PL2的设定, 则能够在进入125W PL2阶段后拥有出色的功耗与温度读数. 只是降频的规则也比对手更为简单, 因此在面对更多应用场景时性能释放不够灵活. 但这种机制的好处是更容易被用户以手动设置所掌控, 更受会超频的用户的喜爱. |
xrui117: 普通游戏用户5700 就已经很香了 ,双十一我买了个配3070 特别过瘾
man978: 为什么amd用的都是c18的内存,到了Intel用的就是c17?这是暗中助力intel?
wwf032010: 据说400更新bios可以接着用,但是300主板不再支持5000系列cpu,不过不知道有没有大婶能魔改300主板bios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310112100042806
GMT+8, 2025-1-18 22:35 , Processed in 0.0095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