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特点 图中红色部分表面了传统散热器的热交换区域. 请注意蓝色部分,图中Mugen II的热管鳍片被分体后热交换的区域明显增加. 从侧面看,除了风扇的轴心属于散热器散热的盲区之外,其它区域被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了. 再来看看Spitfire,分体式的优势我不多说大家也可以直观可见了. 综上所述,分体塔式的辨识特点,在于将单组鳍片阵列以热管为单位分开,而分裂区并不加入风扇形成多体塔式.单组分体拥有相对独立的蒸发系统,数个分体共享共同的热源.在完全被动或者低速风扇形成弱对流的情况下,塔式散热器每一张鳍片的周围一圈是热交换的高效区域,每多创造一个分体,这种高效热交换区就在不断增加,高效热交换区就是每组分体的边缘区域(分体塔式、多塔)以及单张鳍片的边缘区域(独塔).这个是分体塔式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了被动或者弱对流环境下散热器的性能表现.通俗说,就是这种类型的散热器,更擅长不用风扇或者用一个低速的风扇. 特点2:一个牛叉的散热器会装备很多热管,但是芯片一直都很小,即便是GT200,也不至于把散热器整个底部都占用了,所以说,中央的热管和位于边缘区域的热管,采集的热量必定有差别,这也是热腔出现的初衷,过去的独塔(显卡散热器上就是一个统一的蒸发系统),采集了不同热量的热管,把热量输送到同一个鳍片阵列,负载不均衡是必然的.但是现在,每个分体各自处理自身的热量,Mugen II的这第二个特点上并不明显,但是放到Spitfire身上就非常明显了,因为Spitfire是真正的每根热管带一个分体,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每根热管都是单干,不会因为各自采集的热量不同影响散热器的负载均衡. 特点3:就是前面的第二个优点衍生出来的,每根热管负责一个相似的表面积,配合第二点(不串热)就是真正的负载均衡,这个只有卧式散热器、分体、多塔能做到. 至于分体式的缺点,上面这些所有的好处,仅仅存在于弱对流环境或者被动的应用之中.如果风扇足够强大,主动对流能够有效带走散热器负载的热量,那么,散热器的高效热交换区就是轴流风扇除了中央风机漏斗型盲区之外的所有区域,而且,那个圆圈也是漏斗型,鳍片阵列前端吹不到,到了散热器的后半部分,就吹得到了,这就意味着,在风扇够劲的情况下,每一平方厘米的表面积都有用,分体塔式在这个时候,就不是独塔的对手了,因为独塔几乎整个蒸发系统都是高效热交换区,而分体塔式因为分体,损失了很多表面积,上面提到的在弱对流、被动环境下的三个优点,都变成了bullshit,只有负载均衡,还有一丁点用. |
lintianshi2: 其实机箱也占了相当大的因素吧,我用FT02,ZOTAC 480待机温度是48~50度,换成神油驱动之后稳定在52度,满载88度,怎么TJ10散热还比FT02糟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310112100042806
GMT+8, 2024-11-25 16:14 , Processed in 0.00749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