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23376|回复: 33

[摄影]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开发者访谈(前篇)- 描写 & 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id1002 于 2016-9-10 19:29 编辑



(从左到右分别为:镜头实施设计负责人 山下雅史、镜头基本设计与光学设计开发团队负责人 佐藤治夫、商品企划负责人 石上裕行、镜头机械机构负责人 曾雌功)


Nikon 100周年纪念的”100mm F1.4“的构想作为出发点

-- 首先,想请您先谈谈这个做这颗镜头的时候,企划案当时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石上:第一目标是“想要一颗虚化量大的镜头”。从这点出发,我们想要让焦内锐利、让焦外有循序渐进地变化来做出美丽的虚化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做出有自然的立体感、有延伸感的描写效果的中远望定焦镜头。

佐藤:从当时在开发AF-S NIKKOR 58mm f/1.4 G的时候,Nikon就设立了一个全公司性质的“铭镜解析团队”,让我们重返做镜头的初心,利用我们的OPTIA测定装置来钻研包括别的厂家在内的过往的铭镜的收差特性。

这个项目不止有影像事业部的人,也有核心技术开发团队的领秀参与,还集结了本公司图像处理、物理学、光学、软体工程、摄影团队的专家们,为的就是要研究“如何平衡收差来达到最合适的画质”、“什么样的描写特性讨喜”等等多方面的设计与评价手法。

而这个研究的成果刚好赶上了Nikon创立的100周年(2017年),所以大家就讨论要不要做出”100mm F1.4“这个规格的镜头。

我们把这个研究成果在公司会议报告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如果有这么优秀的镜头就不要等到100周年,直接开始做吧”也有人说“虽然能理解100mm是为了100周年的设计规格,但是按照Nikon的传统来说,比起100mm我们不是应该设计成105mm吗”。所以我们就按照105mm来重新搞了,也就成就了这次这颗镜头的原型了。

在这之后的具体工程虽然是从企划者的石上作为起点的,但是这颗镜头到真正诞生为止,其实是由我们的铭镜解析团队缩领军的很多人、是跨部门的研究成果。

-- 最近把100mm、105mm规格当成微距镜头来设计的厂商非常多,为什么你们现在要做一颗大光圈105mm的镜头呢?

佐藤:我觉得,拍人像的人大概分为喜欢85mm的”85mm派“和喜欢100~105mm的”105mm派“。经过我的调查,85mm派的人更倾向选择35mm、85mm、135mm、200mm这样比较有区分的焦段。

但是105mm派的人,在35mm和105mm之间还会选择50mm、55mm、58mm等等的标准镜头。我其实也是105mm派的人,从以前就喜欢用58mm F1.4与105mm F2.5等等的镜头。

与此同时,我们与其他厂商同时都有许多85mm的F1.4、甚至更大光圈的这种规格的镜头,但是把105mm做成F1.4的这种”王者之镜“是包括他厂在内都不存在的。把当年MF时代的F1.8 NIKKOR镜头在AF时代做成F2是不能得到满足的。

能把105mm规格的镜头做到有AF的F1.4就能完成世界首次的壮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开发一开始就特别考究要做成F1.4了。

做成105mm的理由,是因为我们的大前辈脇本善司先生所启发的。他当时在我们把Nikon S卡口转移到F卡口的时代重新整理焦段的时候,觉得”当我们把50mm(实际上是51.6mm)作为中心把量的时候,只用数字来区分镜头群的焦段其实蛮奇怪的。我们应该要以人的感觉作为出发点来考虑视角的变化程度。“,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把以前有50mm、35mm、25mm(28mm)、21mm的镜头群停了,把这些变成了50mm、36mm(标记是35mm)、28mm、24mm、20mm的镜头群。

一样的把量方式在远望镜头方面,就变成了85mm和105mm了。我们继承了以前的思想,也就延伸到了现在这颗镜头了。

与此同时,作为我设计的、与铭镜解析团队设计的成果,当时大家并没有强求设计成它AF的时候能高速合焦。

在那时候,我不得不能够让镜头AF能高速合焦,就把镜头结构重新设计了。

还有,这颗镜头不但继承了原型的105mm F1.4的收差补正和描写特性,还活用了当时AF-S 58mmf/1.4 G的特性方针来改良了一下。在这之后我也把量产为止的设计部分转交给了山下来负责了。


(AF-S 58mmf/1.4 G)

-- 刚才您提到的原型”100mm F1.4“是什么样结构的镜头呢?

佐藤:基本上是Gauss结构的。对焦方式则是后镜组对焦{*}。我们也要考虑不同的镜头结构和对焦方式。甚至也有考虑让全镜组浮动来对焦。

*译者注:后镜组对焦的镜头通常是为了重大类镜头而设计的。目的是让体积更小的后镜组来浮动对焦,而不用耗费更多力气来驱动更大、更重的前镜组。

与它有点类似的镜头就是85mm F1.4 G了。不过当然它和这颗85mm有不同的收差平衡。为了要考究描写特性和画质,我们设计的方向一定会往让AF越来越难、镜头越来越重的方向走去。正因为如此,如何折返找到平衡点成了一大难点。

-- 虽然Nikon就我所知并没有105mm或者100mm做到F1.4这种规格的镜头,其他厂以前有过吗?

佐藤:我也做了许多调查,但是在35mm可换镜头相机的规格里好像是没有100mm、105mm做到比F1.4更亮的镜头了。不过我听说过以前本国的厂商做过135mm F1.4规格的产品。

-- 这颗镜头与AI AF DC-Nikkor 105mm f/2 D在设计上有什么不同吗?

(AI AF DC-Nikkor 105mm f/2 D)


佐藤:虽然我也有参与AI AF DC-Nikkor 105mm F2D的开发,但是当时研究适合的收差平衡的人并不是我,我没有办法整理开发者们大家的嗜好,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回答你个比较好的答案了。最适合的应该还是用户们所选择点子吧。

在这里面有许多人喜欢柔焦镜头,我们就把收差平衡设计成了能够调节到柔焦镜头的领域了。

在这之后的AF-S NIKKOR 35mm f/1.4 G和AF-S NIKKOR 58mm f/1.4 G等等的开发里,我们把研究三次元Hi-Fi类型的描写和适合的收差平衡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大概这种程度收差平衡会得到喜欢吧“的定量结论。

这次的镜头,虽然是我们利用收差平衡的研究成果所制作的,但是根据用户们的改良意见,我们会在今后的产品来更加活用的。还请大家多多提供各种各样的意见。

与AF-S NIKKOR 58mm f/1.4 G的关系是?

-- 发布新闻里提到的”新产品继承了AF-S NIKKOR 58mm f/1.4 G所追求的三次元Hi-Fi“,可否请您告诉我们具体是如何继承的吗?

佐藤:这次的镜头虽然继承了AF-S NIKKOR 58mm f/1.4 G的三次元Hi-Fi理念,但是我们根据口味还是多少改变了收差平衡。

我们听取了公司内外用AF-S NIKKOR 58mm f/1.4 G的印象,得到有认为这样的特性就很好的回答,但也听到了有人觉得它最近对焦距离时的锐度很差。

所以这次,我们改变了一下,让最近对焦距离有偏向二次元的描写,也就是说,合焦点会变得更锐利了。比起作为出发点的AF-S NIKKOR 58mm f/1.4 G,现在这颗新镜头会更偏向锐利一点。

对于想要一颗比较正常的镜头的用户,会觉得我们这颗新镜头更好用了。相反的,对于想要和AF-S NIKKOR 58mm f/1.4 G有着一样特性的客人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人说它变得不好了吧。还有,或许也会有人说这样变得好一点点了吧。

总之,用AF-S NIKKOR 58mm f/1.4 G和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一起拍摄对比之后的感想,还请大家不吝啬多多告诉我们。

我们会尽力听取大家不同的意见,让用户自己定夺,并让我们来考虑从今以后的NIKKOR应该以何种画质作为目标、以及什么样的画质更适合我们的NIKKOR镜头。这会让大家参与到我们次世代的NIKKOR镜头的制作。



-- 现在,包括别的厂家在内,很多大光圈镜头设计成了全开光圈就非常锐利,我们注意到了NIKKOR的这些宣扬三次元Hi-Fi的镜头,包括无限远在内的距离下全开光圈的时候还是会偏软诶。

佐藤:对于主要拍摄人像等艺术类的照片的摄影师们,他们所要的不能只是二次元描写就好的镜头。

像素是二次元、是平面的,被摄物是三次元的,所以如何把三次元转换到二次元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点。就算如此,很多人考虑光学还是只以二次元的特性在考虑的。

我觉得这样是不充分的。只提升二次元方面的特性其实是相对简单的,毕竟单纯把收差做到为0这样就好了。

我所说的三次元Hi-Fi,是把三次元的被摄物压缩到二次元里,但是压缩根据方法还是会有不同画质你懂得对吧?就是这种概念。

比如说吧,无限远的时候画面基本上是平面的,因为这和像素扯上关联,二次元配合二次元只要对应良好,我们就能适当地提升MTF。但是在有限的距离下,被摄物就会变成三次元了,焦点的前后就会变成焦外(虚化)的领域了。这部分的描写如果很差的话绝对是不会得到好的画面的。

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只在乎焦内如何把MTF拉到天花板的二次元特性,我们还得考虑如何把与三次元特性的平衡照顾到。这就是三次元Hi-Fi的根本了。

换句话说,三次元Hi-Fi就是把合焦部分做到锐利但是不要过度锐利,然后把余力放在前后虚化的描写性、过度、和立体感方面。

比如说,我们把焦点对到眼睫毛上,就算锐利无比,耳朵上的耳环和后发之类的也会迅速地融入到焦外里,头发的一根毛在焦外变成三根甚至是四根等于就是看到了原来没有的东西。

这样的描写是不自然的。而且,这样焦外的变化和过度会是生硬的。再比如说,从焦内的部分开始到焦外突然有超大量的虚化、以及比较没有虚化的部分过去之后突然间变到了大量的虚化这种情况(也是不自然的)。

这样的虚化特性,我们经过了长年的研究虽然知道是因为收差残存的性质所产生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最适合的平衡性。

我们知道这是定性的,但是一直很难做到定量。这就是现实。

这种定量研究出来之后,我们第一次把它极端地放到了AF-S NIKKOR 58mm f/1.4 G这颗镜头上。不过我们也得到了有点做过头了的意见,那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收差平衡会如何呢?就这样了。

一样基于三次元Hi-Fi考量的镜头里,AF-S NIKKOR 35mm f/1.4 G、AF-S NIKKOR 58mm f/1.4 G、AF-S NIKKOR 105mm f/1.4E ED这三颗镜头虽然有着不一样的味道,35mm是当时初期阶段的过渡期产物、58mm则是人为的做过头。那这次的105mm有没有正是大家的穴位呢{*}?我们就是按照这样来调整平衡的。

*译者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有没有命中大家的G点。

当然,我们看到了别的厂家做的平衡,那种“把合焦点做的锐利无比就是使命”的方向性我们也是能理解的。但是,中远望镜头在全开光圈的近距离摄影下,一张照片能够确实咬中目标的其实寥寥无几。在那种部分把MTF比如说拉高个10%好了又有什么意思呢。

与其这样还不如考虑如何把虚化做的有过度感,也正因为这样很难达成,我觉得还不如就把这个当成挑战目标的方向来做比较好。

在摄像的世界也是如此,合焦部分和焦外的虚化也是连续地在被拍到,或许这种领域正是三次元Hi-Fi能够活跃的场合呢。

如果摄像的全盛时期马上就要来临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得不改变对于镜头的评价方式和设计方式。用现在的评价方法里得到很优秀的分数的镜头在新的时代里又会得到何种评价呢。我非常感兴趣。

采用了超远望镜头的结构

-- 从镜头的结构来看,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凸凹凸的Ernostar以及Sonnar类型的利用后镜组补正的镜头设计,或者也可能是凸型镜片的后面放置了变形Gauss的主要镜组的设计。可否请您分析一下。

山下:就如同您刚才所说的,正是后种的镜头结构。也就是说整体是凸凹凸来构成,前半部分的凸镜组与凹镜组作为变换镜组来使用,后半部分的八枚结构的镜组则是主要镜组。结构的话,应该是比较接近超远望镜头的结构。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构成图。黄色为ED镜片)

(Nikon的超远望镜头之一的AF-S NIKKORmm f/4E FL ED VR构成图。黄色为ED镜片、紫色为萤石镜片)


-- 确实前镜组有两枚硕大的ED凸型镜片这部分很像超远望镜头的前镜组结构,在这里放ED镜片是因为它能够有效抑制色差吗?

山下:正是如此。ED镜片在开发的当时我们就知道在前镜组放入的话就能有效抑制色差,而这次也继承了这点。

佐藤:这是源自当时札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为了摄影师所设计的Nikkor-H 300mm F2.8的呢。前镜组使用两片ED镜片来补正色差是很有效的。从那时候开始Nikon的远望镜头设计就都一脉相传了。

-- ED镜片分成两片的理由是什么?

山下:这是因为这样会对于色差补正之外的收差补正也会很有效。只放一枚的话镜头的曲率半径就会变小,镜头就会变得比较厚,这对于收差补正和重量方面都是不好的。

佐藤:为了抑制鬼影和眩光,研磨镜片成了不得已的必要手段,但是它面数越少效果越好。相反的,如果是为了收差补正的话,面数越多则会越有利。

-- 后镜组的ED镜片是为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山下:光学的设计上,除了部分的抑制色差之外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平衡效果,这次的情况来说,在前镜组放两枚ED镜片、后面的主要镜组放一枚ED镜片,可以有效抑制部分的色差也能优化和平衡整体的效果。

(滤镜口径为82mm)

-- 中远望镜头一般在光圈全开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色差呢,为什么在以前的中远望镜头上不使用ED镜片呢?

佐藤:胶片时代开始,35mm相机作为基准开发的135mm左右到更长距离的远望镜头都有很明显的色差问题。比如说,当时用黑白胶卷拍摄的照片如果不用滤镜的话,合焦部分就会显得很软,是会有这种损害的。

但是比135mm还要短的焦段里面就算不用ED镜片也能得到不错的性能。所以,传统而言,我们是按照135mm作为境界来区分使用或者不实用ED镜片的。

还有一点的难题是因为Gauss结构的镜头是非常难放入ED镜片的。Gauss结构的凸镜组一般都是想要放有高折射率的镜片的,ED镜片这种逆道而行的低折射率的镜片就成为了瓶颈。

设计的时候都会按照当时的色差补正基准来看需不需要使用ED镜片,我们会选基准下比较不会发生色差劣化的情况的这个道路走。所以,较多以Gauss结构为基础的85mm、105mm的大光圈镜头我们通常会选择不放ED镜片。

-- 这次没有放入任何非球面镜片呢,那没有非球面镜片也能补正彗星像差吗?

山下:这种补正的难度是随着焦段而改变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里,因为要补正视角所产生的彗星像差和畸变很难我们才使用了非球面镜片,这次的镜头因为焦段相对远望,比起视角所带来的收差来说,色差会更难补正。

所以,我们就算不用非球面镜片也能补正彗星像差和畸变,取代非球面镜片的使用我们则是选用了三枚ED镜片来重点补正色差。

-- 这次的镜头的对焦方式是?

山下:我们采用了镜筒内、不伸出对焦的设计。

与虚化效果有关的收差不止一种

-- 有关于描写方面,我个人喜欢光圈全开就锐利无比,然后焦外也要很漂亮,这与这次的方向性还有区别是吗?

佐藤:这就比较相近我们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了。实际上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合焦部分就非常锐利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合焦部分方面的问题,其实不需要弄地特别软甚至柔焦化这种程度,我们也能够实现让焦外有漂亮的虚化效果。

如果还对虚化效果有不满的话,那就需要让焦内稍微软一点来增加味道了。

-- 关于增加味道的关键部分需要调整的收差是什么呢?

佐藤:不止一种。和球面收差、彗星像差、非点像差、非点隔差之类的有关系。还有,不能只让画面中心好,周围部分也需要有一样的平衡。
剩下的就是色差影响虚化效果的关系了,我们在这颗镜头已经努力地来彻底去除色差了。

-- 我们的实际摄影结果是看到无限远的距离在全开光圈下有一点球面像差,收个两档大概就能消去了,这和AF-S NIKKOR 58mm f/1.4 G当时的倾向是一样的吗?

佐藤:无限远的收差平衡方面,AF-S NIKKOR 58mm f/1.4 G和AF-S 105mm f/1.4E ED是差不多的设计,是会有残留球面相差的。

-- 是强行这么做了呢。

佐藤:是的。在公司内部也有着许多的议论,有想要把F8那种锐利画质在F1.4实现这种意见、也有来自很多用户想要保留F1.4那种柔软的气氛感的意见,到底什么才是正解我觉得包括其他厂家在内我们其实都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比如说,又大又重的镜头在光圈全开下等倍放大来看就能看到超锐的锐度的这样,只要能够获得人气,大家都会觉得这样就是正确答案吧。其实我是不这么觉得的。

用户所要求的不是等倍放大来进行观察,而是实际上的画面是否能带来只有这颗镜头能达到的画面感这样的。

虽然NIKKOR的所有镜头都是按照这种平衡来考量的,但是三次元Hi-Fi的镜头更是别树一格在考虑的。本来这其实是由石上的企划团队所发起的想法呢。



山下:MTF确实是一种看评价很方面的量尺。客人在比较镜头性能的时候,使用本公司提供的资料来对比MTF也是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的事情。
但是这次的产品并不能单以MTF来做出分别,还希望大家来实际用它来进行拍摄。

-- 从AF-S NIKKOR 58mm f/1.4 G(2013年发售)以来有没有什么设计手法上的进化呢?

佐藤:设计工具是一直在进化的。之前所提到的铭镜解析团队现在也还是在继续下去,还有我们的生产模拟和设计软体也是和模拟技术一直在进化的。

这个成果则是成为了100周年纪念的镜头,也就是这次所开发的镜头了。

-- 从价格来看这颗镜头有点贵呢(含税23万3,000日元左右),定在这个价位有什么理由吗?

石上:与AF-S 85mm f/1.4 G相比,它有更大口径,价格也压倒了差不多程度了,与其他F1.4系列的镜头相比其实也不是特别高的价格。佐藤与山下适才也说明了,我们考虑到三次元的描写性能方面的优势,做出了与投资相符的镜头。

透过光圈值来改变三次元的描写

-- 无限远在光圈全开下算锐利,那如果缩光圈会不会改善MTF呢?

山下:缩到F2左右MTF就会突然上去哦。

佐藤:虽然缩光圈的话MTF会上去,但是还是更希望大家享受缩光圈所带来的景深变化和三次元的虚化效果的变化,来找寻自己喜欢的光圈值。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MTF曲线)

-- 根据光圈值,不止虚化会变多变少,三次元的描写和虚化效果也会有变化吗?

佐藤:是的。是根据光圈值随时在改变的。

-- 那很有趣呢。

佐藤:大光圈镜头不止是让大家说说能在全开下拍摄,根据人的不同,在F1.8和F2左右的描写也会有不一样的喜好。

-- 实际使用了之后,比起期待看到的大量虚化,我更注意到了我拍花的时候除了虚化量大还有一种单薄感。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这种透过光圈值来控制虚化其实是和包围曝光差不多的机能呢。

佐藤:和AF-S NIKKOR 58mm f/1.4 G相比,这颗镜头确实更能靠光圈值来改变描写特性,也有用户反馈说比起全开,他们更喜欢F2所带来的描写表现。其实这也是这种镜头最为理想的使用方式,希望各位用户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光圈值。

佐藤:我认为这颗镜头是能在各种使用下,根据拍摄距离和光圈值,得到开心的拍摄体验的。

-- MTF的30本/mm线中能看到,比起中心,变焦靠中间的位置反而分析结果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

山下:我们确实可以继续提升中心的MTF值,但是就刚才所提到的有关于二次元的描写留余力、配合三次元描写的原因,我们选择不这么做了。

还有一点就是,人像摄影的时候其实是希望在中心和它的周边部分有着均一化的描写。这是因为,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主体不一定都会在中间,我们希望这颗镜头能够对应在构图上中心之外的偏一点点的部分的各种场景。

佐藤:刚刚有提到脇本先生的时代(S卡口的时代)的那颗105mm F2.5,那颗经过MTF的测定结果也是周边值比中心更好,这变成了NIKKOR传统的105mm镜头的特性也让我吓了一跳。

-- 是如何判断三次元Hi-Fi这项目标的达成与否呢?

佐藤:具体的我们什么都不能说(笑)。只是,以前在谈关于”OPTIA”的时候,我们谈到了有关于模拟照片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做试做型的镜头了,因为已经可以达到只把设计值输入机器就能达到描写性能评价的程度了。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稍微调整输入的数据,照片的结果就会出来了。这让我们可以做很多的尝试。

经过各种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何的数值可以得到如何的结果”等各种定量方面的解析数据。这让我们也可以具体知道如何设计才能得到所希望的镜头特性,我想,这就是评价与三次元Hi-Fi特性相符与否的方法了。

-- 那就是说这次的镜头是三次元Hi-Fi经过不断锤炼之后,让你们得到能与所设定的性能相符的产品咯。

佐藤:在说到58mm的部分时我就提到了,三次元Hi-Fi的开发还未完成,还有进化的余地,这次的镜头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提案。

能做到100个人里面100个人都喜欢的镜头相当不容易。比如说,对于一个只翻牌新闻纸的人来说,这样的镜头可能不大好吧。相反的,如果想要拍摄柔嫩的被摄物的话,可能会适合更柔的设定,用58mm的话也许会更好。

(之后会公开后篇,会更加详细地讨论三次元Hi-Fi的理念,也会刊登有关于镜头在机构上下的功夫)



译:@Chiaki_千秋

译者中文小学没有毕业的水平,希望读起来还不算太拗口。不是专业翻译,如有出错,敬请见谅。
翻译花时间,转载请注明,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3邪恶指数 +110 收起 理由
hudizhoutube + 50
yx先谢郭嘉 + 10
无聊的银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10 1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9-1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也Hi-Fi,小白听不懂了,越来越玄学?
发表于 2016-9-1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urin1010 发表于 2016-9-10 19:48
其实hi-fi不是只音响的,high指高,fine指好,合起来又高又好,是一种生活态度,追求不断更新的高品质产 ...

其实本来是想让你自娱自乐的。。。但是Hi-Fi的Fi不是fine,是fidelity,是保真的意思 = = 所以音响里才用的多。

嘛,开心就好。
发表于 2016-9-1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High-Fine-Strong
更高更快更强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M_Furtwangler 发表于 2016-9-10 20:07
High-Fine-Strong
更高更快更强

发表于 2016-9-1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High-Fidelity ...
发表于 2016-9-10 2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urin1010 发表于 2016-9-10 21:58
hifi在音响里面叫fidelity,对于生活态度来说是fine。

开心就好啦,嘻嘻。
发表于 2016-9-1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urin1010 发表于 2016-9-10 19:48
其实hi-fi不是只音响的,high指高,fine指好,合起来又高又好,是一种生活态度,追求不断更新的高品质产 ...

哈哈哈哈 这个解释我给满分
发表于 2016-9-1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是又是N家对镜头玄学的二次尝试嘛?
第一只就是58
的确挺玄学的
有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侠 发表于 2016-9-10 22:40
感觉这是又是N家对镜头玄学的二次尝试嘛?
第一只就是58
的确挺玄学的

如果你有读文章就能知道,其实是第三次。
发表于 2016-9-1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kid1002 发表于 2016-9-10 23:47
如果你有读文章就能知道,其实是第三次。

但我个人觉得,351.4G没有给人那种感觉
58则很有个性
不知道文中提及105不同光圈下的表现力不同是种怎样的感觉
发表于 2016-9-1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9-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翻译!!!之前对尼康所谓的三次元成像概念嗤之以鼻,不过在短暂租用之后毅然入了58G,渐渐中毒......
发表于 2016-9-1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意思是58/1.4风格独此一家了?
发表于 2016-9-1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wenkan 发表于 2016-9-11 05:49
58没用过,35 1.4G曾经用过很长时间,感觉尼康确实有优化玄学。我觉得量化的说尼康关注的重点是『焦内到焦 ...

索尼的没有开发者访谈,不知道他们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焦锐奶化的。但通过宣传稿来看,是通过用特殊镜片修正相差并且用更多的光圈叶片来达到奶化的。看尼康的这篇访谈,就不是修正相差这么简单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另一个就是访谈里也提到了,要做到尼康标准的焦锐奶化会把镜头做的又大又重,个人推测,还会很贵。所以访谈中提到留下余力来做焦外的意思,我个人理解是在压缩到一定成本的前提下合理的分配手中的资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现有的成本价格内尽可能的兼顾了焦内和焦外”。。具体85GM和105G哪个更讨消费者的喜欢,我倒是很感兴趣。期待对比评测吧。
发表于 2016-9-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看开发者访谈,完整的看完了。上次看GF670的访谈也是,看完都觉得很过瘾,让我们了解到了设计者的考量。
看这篇访谈的意思,以后的尼康镜头可能会大量采用类似的设计。联想到隔壁索尼同样大量提倡焦外表现。是不是意味着厂家认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把镜头做的非常锐利了,那么是时候考虑焦外了”。
发表于 2016-9-1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看105E出来跑个分!!!!要是分也好看才是真好。数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发表于 2016-9-1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花了一整个篇幅再推销一次58/1.4咯 XD
发表于 2016-9-11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wenkan 发表于 2016-9-10 13:49
58没用过,35 1.4G曾经用过很长时间,感觉尼康确实有优化玄学。我觉得量化的说尼康关注的重点是『焦内到焦 ...

索尼大法好!
发表于 2016-9-1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toniisland 发表于 2016-9-11 11:03
索尼的没有开发者访谈,不知道他们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焦锐奶化的。但通过宣传稿来看,是通过用特殊镜 ...

看访谈的意思,三次元HIFI强调的是焦面高水平却不是极致的锐,而焦外自然,平滑的过度,求得比较好的平衡,以及不同的光圈值有不同的虚化表现(不仅仅是虚化的大小),这种程度的对比评测恐怕也比较困难吧,还是要看使用者的使用体会了。
发表于 2016-9-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toniisland 发表于 2016-9-11 11:08
非常喜欢看开发者访谈,完整的看完了。上次看GF670的访谈也是,看完都觉得很过瘾,让我们了解到了设计者的 ...

似乎并没有说“以后的尼康镜头可能会大量采用类似的设计”,而是提到了把这类注重玄学的镜头作为产品线中的一类去保有比较好。
另外,访谈的意思,鞋厂从35G到58G,105G,主要还是在试验消费者对这种设计理念的反应,从过一点到收一点,有探索的味道。并没有定论。
发表于 2016-9-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orjte 于 2016-9-11 20:17 编辑
toniisland 发表于 2016-9-11 11:08
非常喜欢看开发者访谈,完整的看完了。上次看GF670的访谈也是,看完都觉得很过瘾,让我们了解到了设计者的 ...

PS,现在这种注重焦外的搞法,除了和设计,生产工艺的进步有关,大概和评价,效果模拟的方法的提高也有关系吧,也就是关于像差的平衡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飞跃
发表于 2016-9-1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9-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康大法好 不想做玄学的相机品牌不是好hifi厂
发表于 2016-9-12 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看这种开发者访谈,挺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16-9-1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一搜还没 开箱和样片呢  估计也差不快有了
发表于 2016-9-13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佐藤: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做试做型的镜头了,因为已经可以达到只把设计值输入机器就能达到描写性能评价的程度了。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稍微调整输入的数据,照片的结果就会出来了。这让我们可以做很多的尝试。"   把这个软件拿来卖然后让个人定制镜头应该很厉害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1-5 08:29 , Processed in 0.01894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