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是塑料保护壳包装,省去了一道纸壳包装
▲ 风扇不是幽灵,少了一圈光污染
▲ 主板选用的是实惠的X470i,不选x570i是应为觉得搭配3600u已经足够了,再者ROG的X570i还没上市铺货
熟悉的包装,熟悉的败家之眼
▲ 内部包装还是采用了上下层设计,上面是主板本体,下面是配件
▲ ROG系列在配件上一向是不吝啬的,丰富的一塌糊涂,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那张感谢卡,质感十足
▲ 主板正面,标准的ITX版型,和B450i,B350i的布局基本是一致的
▲ ROG一贯的豪华用料,6相核心供电+1相SoC供电,比一些ATX的板子用料都足
▲ M.2/音频组合卡,拆开散热片后就是M.2的安装位置
▲ PCIe x16 插槽,带金属加固
▲ 2个SATA接口位于主机板侧边,2个位于RAM插槽及PCIe 插槽之间
▲ 主板上方带有12V 4-Pin RGB 及5V 3-Pin RGB 接口
▲ Q-LED 主板状态指示灯,方便玩家在无法正常开机时快速找到问题
▲ I/O包含HDMI 2.0、4个USB 3.1、2个USB Type-A、RJ-45网口、Wi-Fi 接口、音源接口
▲ 主板的背面,左侧位置带有一排RGB 灯珠
▲ 主板的背面的M.2插槽,仅支持SATA MODE
▲ 本来内存是用贼船的白金统治者的,但是刚刚在之前的活动中拿到了宇瞻的NOX RGB内存
外形配色都比较符合我的口味,于是果断换成了它
▲ 十分喜欢磨砂雾面的铝合金散热马甲,黑色的8层PCB也必须好评
▲ 顶部为设计独特的超广角 RGB 照明系统,自带的灯罩使得光线柔和不刺眼
▲ 采用的是海力士特挑的CJR颗粒,时序为17-19-19-39
▲ 不同于ROG的红黑风格,PH RTX2060采用了绿色调,看上去更像是公版
▲ 配件上就很寒酸了,仅有:显卡,驱动光盘,使用手册
▲ 显卡正面,17.7 x 12.1 x3.9cm的规格对ITX机箱是非常友好的
单风扇设计,双滚珠轴承,受制于散热条件,频率不算很高
默认是公版标准的1365-1680MHz,OC模式下则是1395-1720MHz
▲ 显卡背面,可惜没有背板
▲ 显卡侧面,没有信仰灯,没有RGB,只有白色的LOGO和GEFORCE RTX字样
内有至少两条热管,采用全自动制程工艺,基于表面贴着技术,辅助供电为单8PIN
▲ 采用2X插槽宽度,输出包含1个DP,2个HDMI和1个DVI
▲ 尾部的出风口,带有导流槽
▲ 为可全黑的主题配色,散热选择了Be Quiet Dark Rock Pro 4
拿到实物后,给我感受:黑得太漂亮了
▲ 包装盒子巨大,打开可以看到本体,四周有缓冲海绵
▲ 包装内含:散热本体,2个风扇,配件包,说明书和一把带LOGO的螺丝刀
配件保内包含INTEL、AMD的扣具,风扇扣具、1分2线材,硅脂
▲ 本体,双塔,全黑化设计,采用陶瓷颗粒黑色涂层,就一个词:漂亮
▲ 顶部是一整块铝合金的顶盖,采用阳极拉丝处理,质感很好
最中间的2颗装饰螺帽是可以拧开的,用于扣具的安装
▲ 7根6mm的纯铜热管,依旧全黑化处理,穿FIN的热管鳍片连接工艺
▲ 非直触式的镜面底座,激光切割镀镍,唯一没有黑化的地方
▲ 气流优化的波浪状散热鳍片,表面有点状设计,正反两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 默认配置了2把Silent Wings PWM风扇,前面的是12cm,转速1500rpm,中间的为14cm,转速为1200rpm
流体动态轴承+六极马达设计,7叶波浪形的气流优化的风扇叶片
▲ 直接把HDD淘汰了,搞了个2T的SSD
▲ 简简单单的配件
▲ 西数的黑盘,我买的是不带EK散热马甲的版本
▲ sfx的电源选择不多,这次选了EVGA的650 GM,当然第一件事情就是撕膜
▲ 包装正面,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包装设计不好看
▲ 包装好不好看无所谓,80金牌才是最重要的
▲ 常规的包装内部结构,左边是带缓冲海绵的本体,右边是线缆配件
▲ 所有配件一览
▲ 身材小巧,63mmx125mmx100mm,采用一枚92mm的双滚珠轴承风扇
电源支持智能风扇停转功能,在电源输出功率较低的情况下,风扇会进入停转状态,将运行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
▲ 电源的所有输出输入相关信息
▲ 在电源接口部分,拥有1个主板24pin接口、CPU 8 pin接口、两个显卡8+8pin接口,2个SATA接口、一个光驱接口
▲ 电源的模组线材采用黑化设计,外部都包裹有编织网
共计提供 1条24pin 主供电线缆
1条4+4pin CPU 供电线缆
4条6+2pin PCI-E 显卡供电线缆
6条SATA 供电和 4 个 D 型 4pin 供电线缆
其中 CPU 供电的模组线长度为 400mm
24pin主供电的线长为 300mm,PCI-E 显卡供电的模组线材有2条,长度分别为 510mm 和 620mm
▲ 但是为了更方便的走线,我还是定制了全黑的硅胶软线
▲ 为了搭配,这次还入了新的benq screenbar plus
▲ 安装说明直接印在了包装背面
▲ 台湾精品金质奖
▲ 产品的主要特点属性
▲ 内部有一张三包卡和旋钮的操作说明卡
▲ 整体包括灯棒、重力枢轴夹、桌面控制器组成
相比BenQ ScreenBar多了一个单独的桌面控制器,配色上面也从黑色变成了银灰色
▲ 使用了冷暖双色的贴片LED,所选的光源通过了IEE频闪及欧盟蓝光双重标准认证,光源的结构设计采用了非对称光线路径设计。
▲ 灯体外壳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并做了阳极喷砂处理,质感比一代的塑料强很多
▲ 供电部分为Mirco-USB接口,位置设计在灯管的中部
▲ 灯具的安装采用了重力枢轴夹的结构
▲ 控制底座,梯形坡度,旋钮表面拉丝处理
上面的透明白点是光线传感器,左侧的是自动调光键,右侧的是亮度/色温调整切换键,通过它来切换用旋钮调整亮度或是色温
▲ 灯管装上重力枢轴夹,合体完成
▲ 安装在显示器上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