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osheng4 于 2020-1-8 21:26 编辑
对于小钢炮,自己一直以来的定义是不能超过10L的前提下,越小越好。当然考虑到散热和后续升级,对空间不是很敏感的可以选择稍微大些体积的机箱。但对这类机箱,就请不要归入ITX范畴。现在到处都是满天飞的“小钢炮”装机,动辄20L的体积,这标题怎么好意思下得去手。
正好前段时间对4L机箱外置铜柱加高散热方案的颜值不是很满意,换了传说中的黑峰岭后发现鳍片太大卡横梁。。。
对破海的碳纤维箱子神交已久,趁机入一个试试。关键是搜了一下全网竟然没有这个SE4 MINI 的装机贴,那就顺水推舟来水一贴吧!
配置表:
CPU: RYZEN 3700X(散片)
主板: ASUS B450-I
内存: 芝奇 DDR4-3200 8G*2
SSD1:三星 PM961 256G
SSD2:Intel 660P 1TB
显卡: 技嘉 NVIDIA RTX 2070 MINI(显卡坞拆机版)
散热: 黑峰岭+猫头鹰9cm
机箱: SE4 MINI
电源: 益衡600W改模组+硅胶线
由于是旧酒装新瓶,除了今年的真香U 3700X,主板以及新散热外,其他都沿用老配件。
通过配置可以看到,我对极限ITX的追求并没有堆砌当下民用级别最顶级的配置(qiong),例如9900K、3900X+2080TI这样的。一方面是因为体积小散热跟不上,另一个则是如果硬件价格太高,就不具备普及参考意义了。 不得不说,3700X散片凭借9900K少一半还有找的价格,达到90%甚至更多的游戏及日常性能,必须对按摩店竖起一个大拇指。若是预算有限,纯玩游戏看网页视频,推荐3600足矣。至于这块长度17cm的2070,也是当前20cm以下ITX短卡的最高性能代表了。估计是GPU架构,散热和CPU开发投入太多的原因,这一代迟迟没有看到R9 Nano这样的经典,不过还是期望AMD能够出5700系的短卡来抗衡一下黄刀客。
装机
简单的一包螺丝和内六角扳手,立热显卡延长线已经提前固定在里面了。剩下一块板的用途是遮盖2.5盘的走线,我觉得线越少越好就没上机械。赶上ssd普及年代,必须上nvme,速度快还少2根理线的困扰。
这颗 U 的优秀无需多言,散片2k不到的价位9700K肯定买不到,3700X却提供了大致相当9900K的性能,同时TDP控制在65W(号称,实际运行不可能只有这么低),简直是居家旅行,杀。。咳咳装机首选。
显卡是技嘉显卡坞的拆机版。一直心水它硕大的风扇和夸张的裸露本体,至今为止mini显卡界的性能扛把子,刷到有人出立马收了。
内存2年前最高节点买的,不说了都是眼泪。。。GSKILL 3200 8G*2,时序16-18-18-38,服役至今还算稳定吧。
系统盘,PM961至今仍不落伍,没必要换新的啊!
Intel 660P,虽然是QLC,但5年质保当个仓库盘用足够。1T只要669,读写1500,还要什么自行车。
全家福,箱子拆开除了主体框架,很简单的几块上下侧板。CPU内存SSD都上主板了,黑峰岭散热器巨硕的散热片占据了大半个主板,9cm猫扇隐藏固定在鳍片之下。上面两个出镜的网卡天线老夫甚是满意,相对自带累赘搬的的延长线和额外的天线,小巧不占地,信号也不差,歪瑞故德!
散热器对内存限高33mm,我差点把内存的散热片撬掉,好在最后安装看上去鳍片紧贴内存顶部散热片,就算有一点顶挤也算了,不影响接触CPU表面就行。 电源是益衡600W改模组,硅胶线是之前库存,不用SATA的好处在这里体现,一共就3根供电线,少2根硬盘线的机箱内部会清爽很多。
开始装机
首先放入电源,将显卡供电线捋到对应侧,这个三叉口支架非常重要,上连中框,左右支撑底部,可以说提供了整个结构的刚性。
延长线已经固定好,直接上显卡。这卡真漂亮,越看越喜欢,好靓啊好靓
显卡固定螺丝很贴心的采用了螺丝加铜螺母的方式,即使没有工具也能用手拧,为细节点赞。
尾部接口一览,X470也就是这些接口,有点偷工减料略有不符合ROG的高贵气质。9cm的猫扇隐藏在鳍片之下,使得整个主板布局看上去显得很清爽。安装之前记得插上主板供电线,不然待会疼的是自己的手指。
当然还有显卡延长线不能忘。这块主板堪称设计精巧的上层一体化M2+音频板,因为散热鳍片过大,只能遗憾拆除了。希望不会影响ssd的散热,听说有个AXP 90的家伙体积适中,散热效率性价比都不错。。。mmm还是先这样吧,暂时不折腾了。
所以说是一个散热器引发一次装机,上横梁还是得拆下来才能装的进主板和散热。
安装完毕,插线上梁盖板,真的是多1mm都不行,这大屁股散热,牛批!
科技进步的确实打实看得见,2年前小机箱里的线路之乱简直令人发指,只能大力出奇迹。好在咱也不是个讲究人,一共三股线,就随意挽个马尾扎一下拉倒,反正待会盖上看不见,也不会影响进风。
锁上最后一颗螺丝,一阵满足后的空虚不由袭来。。。看来看去纯黑的外观总觉得有些单调,那就来点装饰点缀点缀吧。
黑红配色最经典,红色沉头铝合金垫片就位。
还有些老不正经的贴纸
最后成品如下:
正面照,败家之眼blingbling
换个角度
菊花一览
最终桌面环境:
简单测试及总结装机到此结束,这么小的钢炮就简单测试下吧,反正日常也不会满载跑渲染。这颗U是散片,体质预想中肯定不会太好,1.32v稳4.2可以跑完所有测试和FPU,但电压拉到1.45都稳不到4.3,也不去折腾了,小机箱锁频到这样用个人表示很满意。
R15跑分2141,大概版本问题没有单核数据,超线程按0.2算的话总共10核好了,换算下来单核跑分214。之前7700K全核4.6单核是194,二代锐龙是真的给力啊!
单PFU之前测过,跑30分钟大概在89度没截图。这次装完跑个3分钟意思意思,温度大差不差最高87度。 风扇策略我设置比较极限,60度以下全部最低20%转速,还要插上猫扇的减速线。日常网页视频非常静音,半夜三更也听不到风扇的声音,真的太棒了! 玩游戏(比如吃鸡)同时其他所有日常程序全都开着,最多30%使用率。此时CPU温度70度上下。发现这代锐龙一个很有意思的小bug,AIDI温度在一个节点稳定后突然显示升高8-10度,然后再慢慢下降,循环往复。大家用二代的可以观察观察,还是只有华硕主板才会这样。
最后总结一下优点: 1、空箱450g及其轻巧,拿在手中轻若无物,碳纤维材料保证了结构强度和韧度,出差有需求完全可以装在 旅行箱到处跑; 2、结构设计经过改版多次非常成熟,安装简便快捷,比之前所有的极限箱子都更加人性化; 3、加工精度严丝合缝,源于老板的完美主义者(其实是个偏执狂 )
缺点: 1、价格较贵,不过这不算太大问题,毕竟国内现在定制都不便宜;
2、二块侧板大概1mm厚度,有点呈现像纸一样的性状。如果能像上下板那样3mm厚度,整体质感和刚度会更完美。大头都出了,建议老板别省这点重量。
番外最后说个外设的事儿,华硕大G二代wireless。本人没有囤积外设的习惯,鼠标键盘基本是一用到底。本来大G初代第一时间入手,可以随意换微动的鼠标谁不想要啊!但初代一个是有线,另一个凯华的静音微动太宽装不上去,到手就闲鱼了。 然后G903一直用到前段时间,期间左键不负众望双击,还好在保修内换了一个。年末偶然翻到大G二代无线版的消息,内心有点小激动,还说啥立刻整一个试试。
G903和大G外观对比,手感是大G好些,驱动是 罗技占优。
相比一代需要挖掉脚垫起开螺丝的反人类设计,二代明显听取群众呼声,将四个底部螺丝独立出来加盖,省了不少事儿。
储备的微动: 霍尼韦尔金触点软脆,日产灰点经典干脆手感, 樱桃DG4爽脆利落。下面2个原装50m蓝点,基本旗舰标配,903也是这个。当然不同鼠标同样微动,由于设计结构原因,手感也会有很大差异,纯看个人喜好了。
我现在上的是凯华红点静音(需要稍微削去一层外壁),论手感和回弹当然没有以上几个著名微动好。但这不是圆了当年的小梦想么,旗舰鼠标引擎,右手人体工学设计,加上静音微动,恩真香!在此和众位安利一波,大家按需自行斟酌哈。
OK,本次文章到此也就结束了,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祝2020鼠年大吉大利吃鸡,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