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lextian 于 2022-4-21 00:25 编辑
本来想完整的将近二十年的摄影发烧之路撰写出来,但考虑文字工作量实在过为巨大,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前些年烧的实在太厉害,后来由于工作繁忙,很难有整块时间进行风光创作,又因为购入无人机,人变的越来越懒,慢慢没有太多精力跋山涉水.
最终在去年底,彻底淘汰了陪伴多年的专业摄影器材,完全回归到以便携,机动性强,功能丰富为主导的器材选购思路上.
为了完全贯彻这样的思路,最终放弃了CANON R5,事实上这款机器几乎所有功能和价格都非常容易接受.唯一令我放弃的原因就是尺寸与重量.
以前使用数码后背,习惯于高精度的成片效果,画质落差太大也确实无法接受,所以至少135全幅还是有必要的.第一次看到SONY的实物微单,瞬间被其精致小巧的机身吸引住.既然永远不不想因为重量而导致每次出门总在犹豫是否要携带相机的问题,那就要进行彻底精简,不再追求大光圈变焦,而是选择ZEISS 24-70 F4搭配ZEISS 85 1.8.很多人说这两支镜头浪费了机身性能,成像效果一般,但对我来说,根本都不在乎这些了.
多年不接触135相机,更从来没有买过SONY微单(以前曾拥有过一台SONY RX1R2卡片机),第一次走进器材店希望详细了解SONY相机的型号,被店员误认为为新手菜鸟,场面异常尴尬,我只好向他承认:好多年没买过这么便宜的相机,请多谅解..................
本来想直接无脑上A1,后来在朋友的劝导下放弃了,价格倒不是问题,但功能上的浪费也确实存在,我已经不再追求顶级机身了.朋友说A7M4马上就要上市,各方面比较均衡,拍点生活和旅游照片完全够用,想了想不要再继续为摄影浪费钱了,这样的组合很科学.
外闪依然需要,但并没有购买闪光指数更大的型号,体积太大便携性较差,最新出的F46RM完全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就这样,一机两头一闪被我直接拿下,好多年不用UV镜,这次也没有考虑,越简单越好.
马小路最小的三角架代替了GITZO,200块的轻便单肩包代替了白金汉,从此出门轻松到了极致,太开心了.
去年12月中拿到了机器,看了好几次说明书,有些功能还是没弄明白,SONY菜单使用起来太别扭,机身功能虽然强大,但总觉的没有CANON用起来舒服.由于样片太多,评测也太多,这部分就不多说了,说点从我自身角度看待这台相机的观点吧.
总体来看这么多年来,数码相机的照片成像质量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现在找一张2005年用1DsMarkII拍摄的风光片进行AB对比,不会与现在的相机有特别大的区别.真正的变化在于视频方面,确实是以前相机不曾拥有的,辅助功能确实变化很大,对焦性能也有很多变化,不过当年1DsII的45点对焦也是相当NB的.240-70与85 1.8的成像可以完全满足我的拍摄场景,虽然好多年不用变焦镜头,但总体来看24段的成像在可用范围之内,85的焦外成像也可以接受,基本没有太多二线性.色散控制的也可以,稍有一些可以后期去掉问题不大.
机身一些莫名其妙的功能确实令人迷惑,只好不停的查阅说明书,自定义功能键还不错,用起来挺方便.但是视频录制过程中白平衡漂移的问题非常令人头疼,我现在基本都用自定义白平衡来解决.快门速度不稳定,容易受到光线干扰也是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能用M档来解决.使用RAW连拍时速度会降至6FPS这点令人不爽.面部发黄的问题相对于RX1R2改善极大,但依然还有轻微不自然的问题.相对于用数码后背拍摄的人物来比较,SONY的成像即使进行后期也很难挽救回来.
3300W像素在某些需要剪裁的时候确实不太够用,只好忍了.人眼对焦之前存在锁定不住的问题,前不久升级到了1.01固件后强了很多,该固件主要解决的就是对焦精度问题.
拍拍孩子,拍点旅行,拍点生活,这台机器综合性能令人满意,功能非常丰富,总的来说物有所值,带出去也非常低调,不像以前带个后背出去总被人围观.
基本就是这样,如果有问题,欢迎大家随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