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8062|回复: 4

[视听] 2万档耳塞尝鲜“第二站”--fitear dc静电动圈混合式IEM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一篇写了国产的堆料旗舰--qdc v14,这回写写日本的一条有些过气的老旗舰fitear dc

0.png

不同于v14 10动铁+4静电的豪华配置,dc“仅仅”只是2动圈+1静电,但价格与v14同为19800。本人对fitear这品牌并不熟悉,也是第一次接触它家耳塞,以往只听说过togo334和主理人须山,知道这是一家专门做定制入耳的日本高端作坊。在这“工匠精神”一词已成嘲讽的年代,fitear这样的品牌最好形容为典型的日式小公司,一个老板+少量员工,每年的订单量想必也不大,走高价精品路线。查了下它家最便宜的耳塞,也要在4-5000人民币。稍微上点档次的,就过万了。而这款dc,早在2019年就已推出,据说也算是里程碑式的产品,因为这是第一款没有用动铁单元的fitear耳塞。

BBCB26C581D0095E59CC03BAA4C86835.jpg

不含动铁,意味着全新的设计思路。dc是1静电2动圈混合型定制,短导管设计,并不提供公模销售。我听的这条是官方demo,实际上只能根据自己提供的耳印来做私模定制。而听闻fitear对于耳印的要求甚高,被判定不合格的几率也比其他定制品牌大一些,所以暂时就先听听公模过过瘾。实际做过私模定制的都知道,公模的音质最多只有私模7成水准,因为耳道的贴合度密闭性相比“量耳定制”的私模会有明显差距,因此不可避免会有漏音,以致于产生频响的改变和细节的损失,但有样机好歹比只能盲狙好,于是还是尝试往耳朵里塞。

1.jpg

光看腔体,dc挺吓人,尽管用了短导管,但硕大的外形还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从没戴过这么大的耳塞。然而等真正戴上,发现佩戴感其实还好。首先树脂腔体足够轻,面板也没有用金属材质,所以戴着并不沉;其次可能是运气好,它那3d打印的公模入耳部分与我的耳道贴合度相当不错,或许本人的尺寸比较贴近亚洲人均值吧~总之腔体会突出来一大块,但入耳部分并无严重异物感,短导管也不会戳进耳道硌着你。

92B25CB114E3FA74B4AFD8447278A257.jpg

最后是原配的这根013线材,比较细而且并不硬,绕耳部分柔软贴合,不会像ie900芳纶线那样容易弹起来,所以尽管ie900又轻又小,但实际戴着也会有另外的不适,需要调整束线器微微收紧线材才能戴牢,而dc就不用作这番调整。

4.jpg




说回单元部分。这次的dc所用的双动圈单元是从日本fostex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丰达公司定制的,9mm的直径中规中矩,在如今算比较小的,和森海最早的IE系列单元尺寸一致,但动圈素质和直径大小并无太大关系,更多影响的是外壳和腔体的尺寸。不过这回dc体积这么大,应该不是动圈的“锅”,静电单元才是关键。

3.jpg

原来的静电耳塞应该只有静电发明者——日本stax和舒尔的kse系列,到了2019年声扬出了静电单元,很多厂家开始用这个方案,于是高端耳塞圈突然出现了静电混合式入耳,总之和动铁、动圈各种混,调校全看各家工程师水平,因此虽然价格都很贵,但最终出来的声音参差不齐。包含静电也成了这几年高端耳塞的标志之一。

一般来讲,从频响宽度来看,静电最强,动圈次之,动铁最窄;从瞬态反应来看,依然是静电第一,接下来是动铁,动圈最慢。所以理论上静电单元又能实现信息量的全覆盖、又能最好地揭示声音细节,属于全能型单元,主要的问题在于驱动要求高。平板单元也类似,相比动铁更吃电流,因此采用静电或者平板单元的入耳往往灵敏度比较低。这次的dc也不例外,拿播放器接上的第一印象就是,真的难推!

fitear没有公布灵敏度参数,但从与ie900的对比来看,dc可能是我听过的最难推的入耳。然而标配的线材是3.5mm单端,因此在声音对比部分,为确保公平,只能同样用单端线的ie900来参考。本来打算用同样内置两枚动圈单元的z1r来比较的,不过dc的音色实在是圈味过浓,还是拿最近最火的纯动圈旗舰较量一番吧。毕竟要说起动圈耳塞,森海塞尔是绕不过去的。

两者身价差了小一万,对比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保持客观,忘掉它们的价格差,仅仅以实际表现论英雄。所使用的播放器依然是乐彼的分立r2r p6pro,这机器需要一定时间的热机才能出状态,所以对比时间也花了更久。单端高增益模式驱动dc,需要把p6p开到2/3的音量,从这点就能看出dc是多么的难伺候。很有意思的是,在听dc时,我会不自觉把音量开大,随着音量的调大,dc的魅力也越发吸引人。

5.jpg

这是一条音色非常复古的、好听的暖声塞。浓烈的中低频把你包裹住,就像一杯热巧克力,丝滑、香甜,音色一丁点扎人刺耳的都没有,且在r2r的电阻煲出状态后,音色的润滑感充分释放,人声的沉浸感十足,令人欲罢不能。

换成ie900后,声音的颗粒感立马变重,仿佛从胶片世界回到数码。低频和中频交代得更清楚了,但声音全部“碎片化”,低频的敲击很清晰、人声的吐字很清楚,但两者没有像dc那样融为一体,成为一首动人的歌。ie900的低频圈味甚至被dc完全遮盖住,甚至有些小清新起来,中低频的包围感也减弱很多,变成了更细更瘦也更薄的结像,中频同样如此,呈现一种明显的线条感,而dc的中频是一大片弥散开,里面没有任何颗粒或其他杂质。ie900则会听出一些淅淅索索的东西,尽管p6p已经有了柔化音色的特质,但两幅耳塞之间的润泽度差距还是能显著体现,这对听感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样的丝般顺滑的浓郁中低频,让dc成为极有特色的耳塞,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浑然一体的丰满韵味”。听惯了hifi入耳的会觉得它分离度不够高,而且如果客观严谨些来判断,它的细节表现并不算爆炸,下潜也不够深,只是低音区和中音区包含的各种音符的质地很顺畅、很温和,没有任何侵略性且极富乐感,用摄影圈的话来形容叫“油润”。搭配上天然具有模拟味的r2r前端,这种丝滑感会叠加一层buff。

6.jpg

缺陷在于高音域,确实是暗了些。可能是p6p的单端无法完全满足它的推力需要,也可能是本身dc的审美就在这里,它的亮丽度是没有ie900突出的。这点,也是我说它声音复古的主要理由。本身声扬静电是作极高频单元用,是别家专门拿来扩展极高频频响提升音色更为极限的还原性的,因为小小的耳塞单元在极高频域很难避免滚降,即频率响应能力在10khz之后大幅下降,这时宽频响高瞬态的静电单元才有用武之地。而ie900是只用了一枚7mm微动圈就实现了极高频响应能力的提升,用的方法是改变单元振膜材质,加了混合材料,改进了音腔、调整了阻尼,更精准地控制气流,以让极高频衰减更少,最终确实获得了成功,让ie900成为森海最为通透、理论频响也最好看的旗舰入耳,捍卫了动圈王者的地位。

而dc则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它几乎把所有的技能全部点到高频以下部分,整体的音色偏向动圈,宽松、润泽,静电的细腻感被暖厚的包围感取代,把包含绝大多数流行乐的频段处理得特别好听。至于高频往上,我在听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它的高频部分并不算暗,音色与低频、中频一样润化好听,但极高频延伸确实上不去(获取这颗静电单元就不负责极高频?),所以一些高音乐器音色偏暗,要还原古典乐的话还力有不逮。据说换了钛壳与钛导管(可能内部阻尼也有调整)的dc升级版——dc ti的极高频有显著提升,但问了下价格,足足贵了8000,且不含线材。还是只能感叹一声发烧无极限、完美需加钱。

这次的试听之旅非常愉快,让我欣赏到了这个小众品牌的不俗调音功力,以及另一种形式的好听。原来并不太喜欢偏暗风格的入耳,觉得如果真要追求暖声,就索性AirPods hufi到底了,但接触到2万级别的暖声塞才发现,耐听和好听可以并存。而且随着年龄增大、高频听力不可逆下降,那些高价的hifi塞的极高频细节能被耳朵捕捉多少也是一大疑问,此时,像dc这样造型低调只能独乐乐的“高级hufi”说不定就戳中中年大叔烧友们退烧塞的审美标准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邪恶指数 +40 收起 理由
TernenceS + 20
hudizhoutube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9-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狠货
 楼主| 发表于 2022-9-23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钛版更狠
发表于 2022-9-26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专业了,只能帮顶
发表于 2022-9-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静电单元 只负责高频和极高频吧?和舒尔的还是有区别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5 06:48 , Processed in 0.0120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