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enryxiao 于 2023-12-21 20:12 编辑
身边一直有朋友想拉我入公路车的坑,我却纹丝不动...我有很好的朋友从国家队省队退役的,也有从小鼓捣组装之后开车店成为代理的,但我个人总是觉得公路车这运动缺乏激情,提不起兴趣。
今年年中偶然的机会,被医生建议说应该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对心血管有好处&抗衰。盘点了一圈各种有氧(跑步伤膝盖,游泳关节病,走路太无聊,登山太折腾)感觉还是公路车靠谱... 然后人生又第一次看了环法,被pro们的激情所点燃... 最终是下定决心要好好体验一下这项运动。朋友们听说我终于要入坑了,一顿安利猛如虎,钱包只剩两块五...就给我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先分享一下今天的正题,最近刚提车的Pinarello Dogma F圈刹版开箱:
虽说是2023装的新车,但简直怀旧元素拉满,即是圈刹绝唱又是末代管胎。现在各大品牌新一代车逐渐已经没有圈刹版本了,DogmaF是为数不多的还有圈刹版本的车架。至于管胎,连环法都已经不用管胎了...从几时起,公路车代表性的圈刹与管胎可能最终是要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 除了怀旧的原因,到底还有什么原因驱使我选择圈刹+管胎呢?在听过无数业界内大佬(代工厂,代理商,零件加工商)的意见后,这里简单讨论一下: - 优点:首先还是轻,这两个的组合的的确确还是最极致的轻。我的这个手编的纯定制轮圈+辐条+陶瓷花鼓总共是1070g左右,同时还能保证结构的坚固性。圈刹+管胎轮框也是一个固定搭配,因为管胎轮组的结构足够坚固,防止圈刹长时间刹车导致的有勾开口或真空的爆框。
- 优点:维护简单,不需要考虑液压油管老化或漏油问题。刹车胶皮自己都可以更换。至于轮组上用来刹车的一圈现在都会用一种耐磨树脂覆盖,基本不存在磨损碳轮的问题(但是积热问题仍然存在,所以需要更坚固的管胎轮框结构)但是要注意使用专门的碳轮刹车胶皮(DA,UT等夹具购买时的自带胶皮都是用来在金属轮上刹车用的,务必换掉)
- 优点:管胎爆胎后不会立即脱离,在高速下坡时给车手更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优点:价格便宜,现在corsa这个级别的管胎,了解市场价的朋友可能知道,已经比中高级开口胎+内胎便宜了... 非常神奇。圈刹的车架也比碟刹的便宜,所需要用到的配件也更少。
- 优点:可以大力摇车,不怕蹭碟。碟刹碟片会变形,里面的刹车皮也会磨损和变形,所以蹭碟很难避免。碟刹难以观察刹车皮磨损的程度,而且和汽车的刹车皮不同寿命最后一段磨没的过程相对快,也缺少预警。
- 缺点:管胎虽然爆胎后安全性高,但是更容易爆胎。根据国外第三方实验室(某测滚阻的狂热非营利性网站,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的试验结果,管胎防扎胎性弱于当今主流开口外胎真空胎。管胎目前防扎胎性能最高的应该是维多利亚rubino pro这种的,为了防止扎胎最好打120psi+的高胎压,但也要注意碳轮的承受极限避免爆框(很多碳轮无法经受150-160psi的高胎压)我这台车最好是在特定路段绕圈,而不是长途骑游,因为骑游大概率一定扎胎...
- 缺点:管胎自己更换困难,需要除胶+粘胶(特别是胶水。管胎双面胶其实还好),且轮子需要经验才能粘的很直(粘的不直则类似轮圈偏摆,高速下有危险)如果在室外爆胎基本无法当场换胎(台湾的著名fitter舒迷说提供了一种方法,但本人还没有试过。用略带粘性的管胎直接换掉被扎胎的管胎,把气压打高即可骑回家,但要注意只骑直线,不要在没上胶水的时候压弯)当然,大佬们都知道,现在的开口外胎和真空胎也很难换。很多竞赛级别的开口外胎例如gp5000等极其紧致,身边有人为了装外胎撬断了撬胎棒...实在不能说是容易换胎。至于真空胎... 虽然基本不存在扎胎的风险,但是一旦扎了... 我觉得还不如管胎好处理呢。所以,管胎难换这个缺点,只能算是个小缺点。
- 缺点:圈刹全天候能力不行。确实。。最危险的情况就是放坡时下雨。对我个人来说到不是一个缺点,我讨厌一身泥的骑车。此外,我车的各种电子件,陶瓷轴承等一次下雨就需要全部保养,非常的影响寿命,所以如果下雨我直接4+2开车回家。
- 缺点:圈刹极限制动力不如碟刹,确实。但是我骑车是为了稳定30-40巡航的,不是为了70-80放坡的... 那么快速度放坡压弯我不如直接去开我的二冲程卡丁或者赛道日了...所以根本用不上
还有什么缺点/优点?欢迎补充在评论区
逛店篇
时间倒回到我刚决定接触公路车的时候。正巧人在香港办事,香港单车文化历史也很悠久,便把各大车店都逛了个遍。
野牛代理闪电,Factor等品牌,东西还是很全的。我被国家队退役的朋友告知,公路车运动和锁鞋是密不可分的,我现在也逐渐体会到了这句话。正巧野牛的锁鞋品类很多,就在这里把各家的楦型充分的试了试:
直接看SIDI和NW的顶级碳底型号... 该选哪个好呢?所以说鞋这个东西真的是需要试,在30分钟的对比试穿后,我发现NW的楦型在我脚后跟位置容易松动,最终购买的就是SIDI。总体我的感受是,这两个品牌都适合脚宽度和脚背高度都适中的人。而闪电则偏瘦一些,还有一些针对宽脚的型号,所以买鞋特别需要亲身上脚尝试。
在试脚的过程中,店里的那个老头店员态度极其恶劣与不耐烦,是那种对待内地游客一贯的粗鄙。在之后我选购眼镜,卡片期间都拒不配合,我也不惯着你,去其他家买便是。在此强烈推荐避坑野牛单车!
至于平地摔,那是一定会摔的... 又不疼,摔呗!人生第一个50km,在骑完回家的路上脚一软,羞耻的贡献了第一摔。。之后就再也没有摔过(其实只要习惯了停车先解锁一只脚,就不太可能摔)
下一个逛的地方是另一家老店飞球。
他家也有锁鞋的几个品牌可以尝试,但是对我来说太瘦了。。并不合脚。
那会还不知道瓜车是啥,只感觉这台好帅啊。。决定就在店里针对这台车进行fitting。当然,瓜车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台topstone lefty,但对左撇子的偏爱我可能以后会买一台XC手术刀...
锁踏和眼镜也选购了。买骑行眼镜的时候没有考虑镜片弯曲度问题,回来找了一圈发现只有日本的东海做品质好的高曲度镜片...送回来发现通光度确实不错,但是曲度大了是真的晕,很不实用。
飞球里推荐大家找 阿良,很热情的小伙子。他之后也给我推荐了店内的fitter Chris 阿俊。这两位实在是很推荐,专业且为顾客着想。
虽然还没有买车,但因为涉及到调锁片角度等,就还是选择了Full Fitting。
现在回想一下,买车前就做了Fitting可能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找到靠谱的好Fitter则更为重要。阿俊是香港专业队出身,之后去德国深造运动相关学科,现在是自行车教练与fitter。他给我详细解释了自行车的发力原理,并根据大腿小腿躯干等测量数据,和我个人的运动表现来调整这台车的参数。这些数据也间接帮我了我之后选到适合我自己身体条件的公路车几何,从而选到更适合我自身情况的公路车品牌型号。
我个人若干年前其实是冰球全国冠军和国家二级运动员,对运动体系有一点的理解。我认为运动是非常讲究系统科学的,每一个运动如今其实各个流派基本已经九九归一(参考高尔夫领域,这是一个流派及其繁杂的运动。Tiger Woods其实是让自己的儿子多学习麦克罗伊的挥杆方式,因为自己的挥杆长期会造成不可扭转的伤病,俗称就是挥杆很牛但是不高效),有了公认的最高效的一种或几种模型或方法论。这个时候在闭门造车大概率造不出来啥好车,只会把自己的膝盖弄伤,然后车挂咸鱼,小红书上发帖“家人们,谁懂啊?”
继续逛店...又去坚尼地城的Cyclingtown看了看,电影 破风 里彭于晏的角色原型就是这家店的老板。这家店偏小一些,但是店员(应该是老板的女儿)却很热情。总之也很值得过来看看。
接下来去的是怪兽单车试一试禧玛诺自家的锁鞋,感觉前脚掌被挤的有点麻,是楦型的问题。再说一次锁鞋真的需要自己花3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试去感受... 有一双鞋刚穿进去我感觉很良好,但是10分钟之后小拇指就麻了
路过一个打卡地,Rapha还是要逛一逛的
一顿购买之后,回来就被大佬骂了hhh 说Rapha现在只是徒有外观的存在,当然我在拥有了各骑行服品牌大约20套衣服之后,也逐渐理解了他为什么这么说。
配件篇
结论:我目前最喜欢的是Q36.5的旗舰型号Unique bib,屁股的支撑感,剪裁和神奇的面料透气又排汗。X-Bionic的骑行服系列也很赞(我滑雪其实一直就是他家的粉丝),全身恰到好处的分区域的压缩感(分区这一点比Q365强)不过设计实在有点丑... Assos和Q365本来就很有渊源,两个旗舰型号RSR和GTO都很好,GTO那个厚屁股垫属于坐一天都不带累的,完美的把压力分散了。其他的品牌 MAAP Attaquer小鬼头 Santic旗舰 等等也都不错,设计更好看的前提下,面料和剪裁也okk。而Rapha(我仍然买,因为复古的系列真的很好看)和PNS(就这??)就不推荐了。
骑行台这里又被省队的朋友教育了hhh 说前几个月啥都不用干,天天骑二区把有氧的基础打好...FTP实在太差了,之前的运动偏高爆发或者极限运动多一些,对有氧的重视严重不足。至于迈金T300嘛... 小毛病不断,搞不好哪天就彻底坏了。
各种配件也都要安排上:
大佬们可以在评论区猜一猜这一堆里都有啥,说对了我奖励邪恶值哈哈
闪电Evade3的亚洲版,目前找到的唯一贴合我脑袋的头盔。
三台车
一顿折腾之后,真是没想到第一台车竟然提的是AX Lightness Engage。当时的概念还仅停留在:越轻越是好车!在拎起AX的那一瞬间,真的是感觉轻若鸿毛...
这台车骑着感觉虽然轻,但是略微有点软。毕竟是爬坡架嘛,以后肯定还要整一个破风巡航架双修。没想到之后骑了几次100km+的长途发现现在北京修路实在太多,各种钉子螺丝到处乱撒。我的tufo超轻外胎前后都中招好几次了。。十分无奈。于是就开始考虑搞个耐艹的瓜车来巡航的想法。
要说耐艹那一定是钛合金啊。。碳纤维侧面一摔就容易裂,钛合金虽然也有脱焊的风险,但如果选择靠谱的品牌就还好。航轮前几年脱焊的案例是有的,但近些年的新型号感觉逐渐开始稳定,他们接的国外代工品牌也不少。经验逐渐积淀到一定程度,可以一试。
完整的配置单,这台车就是为了耐艹的,所以索性都不上碳轮,用个铝合金的超轻轮组即可。GRX800的瓜车套件对标的是UT,现在的价格在UT/DA一顿涨价之后看还可以。总体上我认为这个配置是该省省该花花的性价比选择。
为了锯掉钛合金前叉,刀片都磨没了。。。一般默认上的是碳纤维前叉,但是我为了视觉效果...果断加钱!
140mm的把立,热火单车的老板说他看到这把立感觉腰都要断了hhhh
轮胎这里值得好好说一说:现在瓜车大家都喜欢上主流的世文这一款。然而我在研究后发现这条胎虽然滚阻很优秀,但是作为瓜车胎防刺性差了些。我个人是认为在滚阻相似的情况下,维多利亚的这条Terreno Zero为更好的选择。
这台瓜车确实是挺好玩的,我是骑着又去压赛道,又去压马路...
当时还骑的太菜,为了给朋友们破风,又买了个具有澎湃动力的电动滑板车...按下油门原地烧胎,分分钟速度上50km/h的那种... 这个玩意前后带双避震套筒,实在是通勤好选择。就是站着重心高,提速有点吓人
回到正题...心里一直想入手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顶级车。关于车的选择,去看了看闪电最新出的sworks SL8,这个像火烈鸟的涂装感觉也挺个性的,还正好有一台现车。当场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提走。
最后在SL8,DogmaF,Cervalo S5里面选择,最终听了一位行业内大佬的观点,选择了DogmaF。
期间还体验了一下传说中的老王轮组,这一体式的碳辐条工艺是真的强。。但是我真的感觉不出来能带来啥感觉上的或速度上的加成我现在买东西讲究需要通过自己的ABX双盲测试,这个是真的通过不了
期间也找到了性价比又高又轻又舒服的坐垫,shimano自家的Pro Stealth Team。还真是如Shimano自家说的,Shimano不出没有用的东西哈哈。为了选坐垫我跑遍了闪电北京旗舰店,TREK,Pina等店。这里需要表扬一下闪电,虽然系列特别繁多,但是去旗舰店一套流程下来就变得清晰易懂了。以短鼻的Power系列为例:
进了店里店员会帮用机器测量坐骨,得到一个坐垫宽度的选择范围。我是比较标准的155,部分坐垫还有168的选择。要注意的是,155不一定就比168窄多少,需要现场尝试
- Power Expert mimic,Expert是钛弓的型号,属于已经很好的系列了。有168宽度,前鼻特别软适合女性或者蛋大或者X大的朋友
- Power Expert with Mirror,一个新推出的型号。坐骨处用的是和Sworks Power Mirror一样的3D打印技术,有168宽度。这一款和sworks的区别是这款3D打印的部分相对较少,同时是被蒙皮覆盖着的(不落灰,挺好的),我选购了这个型号。这种3D打印带来的舒适度我觉得主要是即软又硬。很多软坐垫最开始坐着舒服,但是骑一个小时就会均匀的给整个屁股施加一个压力。很多太硬的坐垫则是卡的坐骨疼(比如那些碳板)但是这种Mirror型号的缺点就是用久了一定会塌陷的,寿命相对较短。
- Power Pro Elaston mimic,只有155宽度。这个被称为移动大沙发,Elaston是一种更厚的填充物,一屁股坐上去非常的软,给的支撑很够。但是长时间的骑行压力容易蔓延到整个屁股。
- S-Works Power mimic,最宽只有155宽度,轻量化的碳轨碳板型号。
- S-Works Power,最宽只有155宽度,这个是最经典的初代机了。
- S-Works Power Arc,最宽只有155宽度,对于大腿极宽的冲刺手来说,ARC版本不会蹭到大腿。
- S-Works Power Mirror(3D打印),最宽只有155宽度。我感觉一圈下来我已经试过至少20个坐垫了。。再来讨论一下我对好坐垫软硬的定义:好坐垫一定要够软,不能硌的坐骨疼。但也一定要够硬,给坐骨稳定的单点支撑。如果支撑力做不到,那么1个小时以上的骑行,压力一定会向整个臀大肌传导,甚至传导到中间前列腺的位置,引发前列腺炎。3D打印这技术很香,但是用久了一定会塌...没有办法
也祝大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坐垫。
最后再来放几张手绘车架的完成图...!这篇文章边想边写,回忆过去几个月的所思所感,猛然发现已经体验了很多,当然钱包瘪的更快... 与大家共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