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26062|回复: 148

[摄影] 黄河文明-探访华夏源头 6座博物馆/9处国保/2座石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7:31 编辑

头图.jpg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他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夏朝以来的三千多年,以洛阳、郑州、开封为核心的河洛地区,长期都是王朝都城、中原腹地,延续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未命名 -1.jpg

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因为这首祭祀商代祖先殷高宗武丁的颂歌,我来到了安阳。

永泰陵 (2).JPG

河南篇:

郑州:河南博物院,嵩山少林寺
巩义:北宋皇陵,巩义石窟
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安阳:殷墟博物馆

山西篇:

晋城:晋城玉皇庙,陵川西溪二仙庙,高平开化寺
长治:长子崇庆寺,长子法兴寺,长治观音堂

河北篇:

邯郸:响堂山石窟,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邯郸博物馆

器材:A7M4,sigma85/1.4,sigma105/2.8,35GM
自驾:一嗨租车(异地还车免费,郑州取安阳还)
备注:文物/文保的介绍信息都转自各家博物馆及山西省文物局

IMG_3075.JPG

高尔夫8的排档好精致

IMG_2806.JPG

很多国保位置偏僻,道路狭窄。建议选择通过性较好的紧凑型车辆,好停车,好调头。

IMG_2830.JPG

06:55成都东出发(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8,还可选择静音车厢),5时9分就到郑州东。当天下午直杀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jpg

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河南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官方公众号预约(提前2天开放预约)
时间:每周二-周日0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有停车场)

IMG_2805.JPG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位之高、价值之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IMG_2528.JPG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IMG_2755.JPG

如果实在是预约不到河南博物院的门票,可以在官方公众号购买华夏古乐门票,也可以尝试预约参与博物馆举办的活动或讲座。

贾湖骨笛.JPG

贾湖骨笛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土时间: 1987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妇好”鸮尊 (1).jpg

妇好鸮尊
所处时代: 商代晚期
出土时间: 197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

“妇好”鸮尊 (3).JPG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类鸟的统称。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昼伏夜出的习性、无声的飞行、锐利的喙爪使其拥有了勇猛、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崇拜,被视为神鸟。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鸮尊,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

“妇好”鸮尊 (6).JPG

妇好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后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后为尊称,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

“妇好”鸮尊 (5).JPG

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领军,征战沙场,战功卓著。妇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多件青铜器上发现有鸮形纹饰,还有6件鸮形玉佩,不仅显示了妇好地位的显赫和武丁对妇好的宠爱,更是妇好能征善战的体现。

兽面纹提梁铜卣 (1).JPG

兽面纹提梁铜卣
所处时代: 商
出土时间: 1982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

兽面纹提梁铜卣 (2).JPG

《诗经 大雅》云“厘尔圭瓒(音同赞),秬(音同巨)鬯(音同唱)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盛酒器之一。

司母辛四足觥 (2).JPG

司母辛四足觥
所处时代: 商
出土时间: 197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

司母辛四足觥 (1).JPG

商“司母辛”四足觥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宫廷盛酒器具器。盖前端如马头,但头上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一条,大头圆眼,钝角后伏,身尾较长,中脊作扉棱形。

司母辛四足觥 (3).JPG

在龙身的右侧饰夔形纹一,口向流端,身尾特长,双足前屈,有四爪,较为奇特;右侧分别饰怪兽纹和夔纹。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盖里后端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IMG_2779.JPG

“后母辛”四足铜觥 (4).JPG

“后母辛”四足铜觥 (2).JPG

“后母辛”四足铜觥 (1).JPG

“后母辛”四足铜觥
所处时代: 商
出土时间: 197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

提梁卣.JPG

祖辛卣
所处时代: 商
出土时间: 1965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辉县褚邱

祖辛卣分盖、身两部分,整体平面呈椭圆形。器盖椭圆弧状顶,正中立六瓣花蕾状钮,周边垂折成母口;器身直子口,束颈,颈两侧有对称的半环,环内套弧状提梁,鼓腹下垂,圜底,圈足,下有宽折边。

透雕夔龙纹钺.JPG

透雕夔龙纹钺
所处时代: 西周
出土时间: 1964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北窑庞家沟墓地西周早期墓

如《诗·商颂·长发》有云:“武王载旗,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成汤所秉之“钺”,不仅是主要用于砍杀的实用兵器,也是象征军事权力的礼用兵器。

匍雁铜盉 (2).JPG

匍雁铜盉
所处时代: 西周
出土时间: 198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

“匍”雁形铜盉为西周酒器。整器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长31.8厘米,体宽17.2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匍”雁形铜盉器身为雁形,雁颈曲而上扬,扁嘴微张,自然形成盉流。雁尾部有一个龙首形鋬(音同盼)手,鋬手上还站立一圆雕铜人,他双手抱住器盖上的环形钮,整器造型精巧端庄。

龙凤纹玉璜.JPG

龙凤纹玉璜
所处时代: 西周
出土时间:1997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

IMG_2558.JPG

镶红铜龙纹扁壶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3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辉县琉璃阁甲墓

通高53厘米。该壶扁圆体,平盖,盖上有一环形钮;壶身束口,长颈,鼓腹,平底,肩部两侧有环形耳,下腹部有三个环形穿。颈部饰宽带纹,其上有回首鸟纹一周,其下为对首鼻吻的象纹和鸟纹。腹部饰镶嵌红铜的菱形纹和回首龙纹。

该壶出土于卫国贵族大墓中,出土时为一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日寇劫掠文物,这对壶随当时河南省博物馆大部分精品文物南迁,藏于重庆磁器口。19**解放后,国家接收留存于重庆的文物,该对铜壶一件返回河南博物院,另一件入藏故宫博物院。

春秋·神兽 (2).JPG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13厅

春秋·神兽 (7).JPG

春秋·神兽 (13).JPG

春秋·神兽
所处时代: 1976年春秋(前770-前476年)
出土时间: 1990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徐家岭9号墓

春秋·神兽 (8).JPG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南方大国,其青铜器因具有独特的形制而自成一系。周成王时期(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 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春秋·神兽 (11).JPG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数批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群,明显地反映出楚器风格的成熟,从此摆脱了传统的周式青铜器的束缚和影响,并开始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转而影响其他文化铜器。

春秋·神兽 (5).JPG

春秋·神兽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徐家岭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春秋·神兽高48厘米。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龙张口吐舌,犬齿犀利,龙首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成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由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

春秋·神兽 (16).JPG

神兽造型诡异,充满神秘意味,是楚地浓厚巫风留存在青铜器上的远古信息,不仅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量,而且给人以极富抽象意味的美感,其用途很可能是编罄架或者是鼓架。

春秋·神兽 (18).JPG

西周早期,楚国被中原诸国认为是蛮夷,楚国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向中原文化靠拢,但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浓厚的巫风,各种器物上纹饰的灵动。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口衔一条龙。

春秋·神兽 (19).JPG

满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松石。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悬鼓用的鼓架,有的认为是编磬架。

春秋·神兽 (17).JPG

楚人以帝高阳之苗裔自居。周成王时,熊绎立国于楚地,都丹阳(今河南淅川),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春秋时期,楚先后吞并汉淮之间四十余国,楚庄王一度饮马黄河,败晋服郑,问鼎中原。雄厚的国力与多元的传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王孙诰”戈.JPG

“王孙诰”戈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

长援短胡三穿,援内近于直线,春秋中晚期很典型的楚戈型式。上有鸟篆体错金铭文6字“王孙诰之行戟”。鸟篆亦称鸟虫书,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孟滕姬”浴缶 (1).JPG

“孟滕姬”浴缶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楚墓

“孟滕姬”浴缶 (2).JPG

直口窄沿,短颈圆肩,敛腹平底,肩上有一对兽首耳,盖隆起,有折沿,盖的捉手作四孔喇叭状。盖顶饰纤细的蟠虺纹,盖的坡面和器体饰两道绹索纹,其间饰蟠虺纹和圆饼纹。

王孙诰编钟.JPG

王孙诰编钟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下寺楚墓

兽面纹玉牌.JPG

兽面纹玉牌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下寺1号墓

佩饰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在古代它不仅是简单的装饰,还是权势与地位的物质表征。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商周贵族宫庭中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钟磬这类礼乐“重器”,并以其数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这种青铜打击乐器,从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铜铃开始,到商代的铜铙、西周的鎛钟,东周的各类编钟,形制越来越复杂,编列越来越大。

龙纹器座.JPG

龙纹器座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下寺

IMG_2572.JPG

龙耳方壶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7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淅川下寺

莲鹤方壶 (2).JPG

莲鹤方壶
所处时代: 春秋
出土时间: 1923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莲鹤方壶 (5).JPG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

莲鹤方壶 (6).JPG

壶体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 (7).JPG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

莲鹤方壶 (8).JPG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鸟兽纹贯耳铜壶.JPG

鸟兽纹贯耳铜壶
所处时代: 战国
出土时间: 1935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汲县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所以卣通常也会被用来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壶体呈椭方形。上有盖,束颈,鼓腹,两侧有兽首贯耳,可穿带提携,耳下有浮雕双虎,张口对尾。器身以夔纹衬地,腹上部前后各饰浮雕兽面两个,中部为浮雕凤、虎、鹿等,四角及腹下部饰凸起的绳纹。盖面饰夔纹,四角各饰一浮雕蛙纹。所饰动物塑造得颇具灵气,栩栩如生。

战国 错金嵌松石铜带钩.JPG

错金嵌松石铜带钩
所处时代: 战国
出土时间: 1975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

带钩是我国古代先民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配件,是一种用于束带或佩系物件的用具。

跽坐人漆绘灯 (2).JPG

跽坐人漆绘灯
所处时代: 战国
出土时间: 1975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

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它的灯座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梳偏髻,右额有发饰,下颚还系有带,身穿高领右掩束袖长袍,腰里还束有宽带。

金缕玉衣 (3).JPG

金缕玉衣
所处时代: 西汉
出土时间: 198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绿釉立姿陶狗.JPG

绿釉立姿陶狗
所处时代: 东汉
出土地点: 河南省项城汉墓

东汉彩绘陶院落 (2).JPG

东汉彩绘陶院落
所处时代: 东汉
出土时间: 1981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淮阳于庄汉墓

隋彩绘仆侍陶俑群 (1).JPG

隋彩绘仆侍陶俑群 (2).JPG

绘彩陶女舞俑
所处时代: 隋
出土时间: 1959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

武则天金简.JPG

武则天金简
所处时代: 唐
出土时间: 1982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

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音同照)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

三彩牛角型孔雀杯 (1).JPG

三彩牛角形杯
所处时代: 唐
出土时间: 1976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郑州市后王庄村

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此物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一种兽角形杯相似,应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创造。

杨国忠进奉银铤.JPG

杨国忠进银铤
所处时代: 唐
出土时间: 1970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洛阳隋唐宫城北郊

宋陵石刻头像 (1).JPG

宋陵石刻头像 (2).JPG

宋陵石刻头像
所处时代: 北宋
出土时间: 2009年

彩绘仆侍陶俑群 (1).JPG

彩绘仆侍陶俑群 (3).JPG

金代彩绘陶俑

唐代陶俑 (1).JPG

唐代陶俑 (2).JPG

元代砖雕俑.JPG

元代砖雕俑
所处时代: 元
出土时间: 1973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焦作市

郭巨埋儿画像砖.JPG

郭巨埋儿画像砖
所处时代: 元
出土时间: 1958年
出土地点: 河南省邓县学庄村南朝墓

彩绘陶文官俑 (3).JPG

彩绘陶文官俑 (4).JPG

彩绘陶文官俑 (5).JPG

彩绘陶文官俑 (7).JPG

彩绘陶文官俑 (2).JPG

彩绘陶文官俑 (1).JPG

彩绘陶文官俑

不愧是中原核心区博物院,馆藏级别之高,数量之大,之精美。

评分

参与人数 6邪恶指数 +75 门户文章 +1 收起 理由
TernenceS + 10
hudizhoutube + 10
Miaow1874 + 20 就是NB
sunrisen + 30
nApoleon + 1
tkggqq + 5 就是NB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 登封/巩义 少林寺/巩义北宋皇陵/巩义石窟/包拯墓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6 编辑

少林寺.jpg

嵩山少林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北太室山南麓
开放时间:08:00-16:30
门票:80元
停车场:导航少林寺迦蓝殿(非节庆日交通管制,可直接导航到迦蓝殿旁的停车场)

少林寺 (2).JPG

《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自古就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的圣地。汉晋以来,佛教、道教已在这里传播。

少林寺 (3).JPG

少林寺 (4).JPG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 (6).JPG

少林寺 (8).JPG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

少林寺 (7).JPG

少林寺 (12).JPG

少林寺 (19).JPG

少林派属正统外家,主要走刚猛硬派一路。少林寺僧练武本为参禅及保护寺院之用,因威力太猛,容易造成杀孽,因此不传俗家。佛家戒杀,故其武技少用刀剑利器,而主力发展徒手拳法及棍棒之术。寺内武僧亦同时修禅,「禅武不二」的精神,乃为少林武道之根本。

少林寺 (22).JPG

少林寺 (24).JPG

北宋皇陵.jpg

北宋皇陵(第二批国保)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

永定陵途经永熙陵途经永昌陵途经宋陵公园途经巩义市至永泰陵 - 百度地图_20244118946.png

北宋皇陵在巩义市,位于北宋都城开封和洛阳之间,一共有300多座陵墓,其中8座帝陵。北宋九位皇帝中除徽宗、钦宗因被金人掳去死于漠北外,其余七位皇帝都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形成了“七帝八陵”。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300余座。如寇准、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

永泰陵 (1).JPG

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命“司天监(掌天文、历法、祥瑞、兆候的机关)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赡等改卜安陵(即永安陵)于西京(洛阳)巩县之邓封乡(今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将埋葬在东京(开封)东南的父母的遗骨迁葬到巩县西南。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

永泰陵 (3).JPG

永泰陵 (4).JPG

永泰陵 (5).JPG

永泰陵 (6).JPG

北宋末年,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齐”皇帝刘豫曾对宋陵进行大规模盗掘。金朝占据中原后,宋陵建筑彻底毁坏,珍宝被盗掘一空。元朝时期,宋陵陵区“尽犁为墟”。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命加以修葺,“禁人樵采”。清朝时期,又分民户看管宋陵,减免其赋税、劳役。

永泰陵 (38).JPG

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中原遭受战乱,民生凋敝,刘豫专门设立了一个叫“淘沙官”的机构,类似于曹操的摸金校尉,专门负责盗掘北宋皇陵,这是北宋皇陵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洗劫”。

永泰陵 (30).JPG

北宋亡国后,金兵对东京(今开封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劫掠,当然,藏满黄金珠宝的北宋皇陵,更是在劫难逃。南宋皇帝听闻祖坟被挖的消息,悲痛万分,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竟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甚是凄凉。

永裕陵 (35).JPG

北宋所有的皇陵都被盗掘,其中宋哲宗赵煦最惨,尸骨竟被拖到陵外,扔在光天化日之下曝晒,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将其尸骨包裹起来。如今的北宋皇陵,在经过千年来的无数劫难后,各陵园的地面建筑,大都已毁,仅有遗址尚存。就连曾经威武的石刻,也已半掩在黄土之中。幸得那些神道上的石雕像,尚保存得较为完整。除了位于市郊的永定陵,和已被改造成宋陵公园的永昭陵,以及永熙陵之外,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皆在田野之间。

永裕陵 (28).JPG

永安陵:赵匡胤父赵弘殷之墓
赵匡胤称帝后,追谥赵弘殷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赵弘殷的墓葬被称为永安陵。位于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西500米处,南北长520米,东西宽230米,陵园四面均有神门角阙,墓冢呈覆斗状。冢前石刻4件,形体较小。陵是赵弘殷与昭宪杜太后的合葬墓,又称“指挥坟”。祔葬四位皇后及陪葬子孙121坟。

永泰陵 (23).JPG

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之墓
宋太祖赵匡胤之墓,位于巩义市南15公里西村镇北的龙洼,陵园南高北低,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30米,陵台呈覆斗型。陵台现存石刻47件。陵园石像为宋代早期石刻的代表。陵西北祔葬有太祖孝章宋皇后、真宗章怀潘皇后保泰陵。

永裕陵 (25).JPG

永熙陵:宋太宗赵光义之墓
宋太宗赵光义之墓,位于巩义市南7.5千米西村镇滹沱河村东北。陵园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450米,史载“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灵台方二百五十尺,置卫士五百人于陵。 (宋代一尺约合30厘米)永熙陵存在石刻62件。陵西北祔葬有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太宗明德李皇后陵及真宗章穆郭皇后陵。永熙陵石刻造像体型高大,内容丰富。

永裕陵 (13).JPG

永定陵:宋真宗赵恒之墓
宋真宗赵恒之墓,位于巩义市南10千米芝田镇蔡庄村北, 310国道从陵区南端通过。陵区地势高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20米,上宫、神门及四角阙台遗址保存完好。存在石雕60件,祔葬有真宗章懿李后陵、真宗章献明肃刘后陵。

永泰陵 (16).JPG

永昭陵:宋仁宗赵祯之墓
宋仁宗赵祯之墓,位于巩义市内新华路与建设路之间,陵区南高北低,南北长980米,东西宽260米,神台三层。永昭陵鹊台、乳台、四神门、四角阙楼、陵台全部按照原建筑基址大小,重新复原,对外开放。永昭陵西北祔葬慈圣光献曹皇后陵。

永泰陵 (8).JPG

永厚陵:宋英宗赵曙之墓
宋英宗赵曙之墓,位于巩义市区西部,孝义、杜甫街道办里沟、外沟、二十里村耕地内,东距永昭陵500米,这是北宋皇陵中二陵相距最近的陵区。陵区南北长750米,东西宽300米,建筑遗迹地面皆存。地面存在石刻雕像56件,雕像整体普遍瘦小。祔葬有宣仁圣烈高皇后陵。

永裕陵 (7).JPG

永裕陵:宋神宗赵顼之墓
永裕陵是宋神宗赵顼之墓,呈“覆斗形”,底边略为正方,每边60米左右,高约18米,原有上下两层台阶,底层原用砖石围砌,上层密植松柏长绿植株,现无存。永裕陵前石雕像存有17件。章怀潘后保泰陵附葬在这一陵区的陵墓,还有神宗向皇后(钦圣皇后,死时56岁,其陵在裕陵西北)、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时51岁)、陈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时年32岁)和徽宗王皇后陵(钦宗生母,死时25岁,其陵在裕陵的东北)。

永裕陵 (33).JPG

永泰陵:宋哲宗赵煦之墓
永泰陵是宋哲宗赵煦之墓,位于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西南一里许,其东南500米为宋神宗永裕陵。陵园南北长740米,东西宽330米,由上宫、下宫和昭怀刘皇后陵组成。上宫宫城位于乳台北约134米处,边长约为240米。陵园北有一段神墙,高4-5米。陵台底部南北长60米,东西宽57米,高17米。地面现存石刻雕像56件,武士雕像威猛高大。

巩义石窟.jpg

巩义石窟(第二批国保)
门票:25元
时间:夏季08:00-18:00;冬季08:00-17:00
停车场:有

巩义石窟 (45).JPG

巩县石窟,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东北9千米的大力山南麓。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巩义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同为北魏皇家石窟,巩义石窟虽然没有它们的名气大,但在艺术成就上完全可以与它们平分秋色,因为全国仅存的《帝后礼佛图》就保存在此。

巩义石窟 (47).JPG

巩义石窟 (55).JPG

石窟寺是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的场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举行佛事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式。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像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位于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另一处位于龙门石窟的已不在)。

巩义石窟 (36).JPG

巩义石窟 (31).JPG

“帝后礼佛图”浮雕位于石窟寺的一、三、四窟内大门东西两侧,共18幅,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仅有。其中最精美的为第一窟“帝后礼佛图”,构图分三层,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第四窟的“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营造高低起伏的立体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反映了当时严格的君权观念。

巩义石窟 (1).JPG

巩义石窟 (14).JPG

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提携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服饰的裙线、衣带还迎风飘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生动展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与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相比,巩义礼佛图的位置与形式,均取法前者。后者,帝后均增加了随从,壮大到三四层之多,如同展开的长卷,占了大半个窟壁的位置。

巩义石窟 (50).JPG

巩义石窟 (64).JPG

巩义石窟 (66).JPG

帝王头戴平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置于侍者所捧香炉中,两侧侍者或为王者牵衣,或持扇、持伞盖。其余男像皆戴高冠,各与身边持伞、扇之侍从形成一组。女像头戴莲花冠,各自都有持伞、扇的侍从。人物除僧尼袈裟有几条衣纹,每个形象主要是靠圆浑的浮雕体积感构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两臂的动作,在侍从的众多垂直线中异常突出。浮雕概括洗练的特点在窟内其他北朝石刻上也极为明显。

巩义石窟 (20).JPG

巩义石窟 (37).JPG

如第1窟东壁第1龛内比丘像、各窟壁脚的伎乐浮雕等。此外,龙门石窟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

包拯墓 (1).JPG

包拯墓
地址:巩义芝田镇后泉沟村村东岭上

包拯墓 (11).JPG

包拯墓 (15).JPG

包拯墓位于巩义芝田镇后泉沟村村东岭上,距宋真宗永陵约1千米。墓前现存清代乾隆年间石碑一块,碑高近3米。碑额正中篆书“**碑记”,碑身正中楷书“宋丞相孝肃包拯墓”。

包拯墓 (12).JPG

包拯墓 (5).JPG

东侧存在一望柱,高约3.5米,一石羊呈昂首静卧状,一石虎呈昂首蹲姿。按照《宋史》等史料记载,包拯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于开封。宋朝廷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但在各类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包拯具体葬于何处的信息。全国范围至少有多处包拯墓,如河南巩义后泉沟村包拯墓,陕西紫阳铜锣湾包拯墓,安徽合肥的包氏家族墓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邪恶指数 +30 收起 理由
sunrisen + 3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 洛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5 编辑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jpg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预约: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公众号
时间:每周二-周日0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
备注:有停车场

IMG_3283.JPG

IMG_3216.JPG

河南省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一行人发现二里头遗址,后经挖掘发现一号基址。1967年,在遗址里发现了成套瓷器。1982年,在IV区发现了铸铜遗址,在IX区发现了小型房屋等遗迹。1986年,在IV区发现了部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2010年,首次发现巨型坑。

IMG_3223.JPG

IMG_3225.JPG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基本陈列展厅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2089件,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IMG_3243.JPG

IMG_3284.JPG

第一王朝
“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分别由“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三个单元组成。这一展厅选取了王城岗遗址、禹会村遗址、肖家屋脊遗址、新砦遗址、灰嘴遗址、王湾遗址、瓦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等一系列与探索夏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址,并节选《史记》《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使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相结合,较为科学、系统地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强调了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陶爵 (1).JPG

镶嵌绿松石玉钺.JPG

赫赫夏都
“赫赫夏都”由第二、三、四展厅共同组成,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二部分。“国之大事”由第二展厅采用正副两条展线的方式展示,正线围绕着二里头文化时期祭祀与战争这两件大事,集中展现了夏代的祭祀文化、酒文化、乐文化、鼎文化、玉文化、墓葬制度和兵器制度,陈列上则使用了二里头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玉、绿松石、陶、石等精品器物。副线则以考古大事记的方式,展现了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年来的主要成就。

IMG_3286.JPG

IMG_3312.JPG

世纪探索
“世纪探索”位于第五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三部分,由两个单元“学术殿堂”和“断代探源”组成。该厅采用雕像、多媒体、采访视频播放、图文介绍等多种形式,主要介绍了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六位先驱顾颉刚、徐旭生、赵芝荃、夏鼐、安金槐、邹衡的简要生平及其关于夏文化的重要学术观点。同时,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国家学术工程为主线,向观众详细讲述了两大工程的成果及其中有关夏文化研究的内容。

绿松石龙形器 (8).JPG

绿松石龙形器 (10).JPG

绿松石龙形器 (7).JPG

绿松石龙形器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龙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6).JPG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2).JPG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又名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I11区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长16.5、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七孔玉刀 (2).JPG

七孔玉刀 (1).JPG

七孔玉刀

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属于二里头文化文物,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乳钉纹青铜爵 (1).JPG

乳钉纹青铜爵 (6).JPG

乳钉纹青铜爵

于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区,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骨猴 (2).JPG

骨猴

2002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26M6区,高2.2厘米,宽0.75—0.95厘米,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白陶斗笠形器.JPG

白陶斗笠形器

2002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一组瓷器,共3件,直径分别为4.85、5.9、4.8厘米,高分别为2.18、2.85、2.44厘米。和绿松石龙出自同一墓葬。正面似斗笠,背面螺旋形,中心有细小圆孔,每件与一个绿松石珠同出。可能同为墓主帽子上的装饰。

陶鼎 (4).JPG

陶鼎

出土于王城岗遗址,口小腹圆,下部有三个支撑的乳状鼎足,故又名“乳足鼎”。在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众多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著名的王城岗大城遗址。

陶盉.JPG

陶盉

出土于禹会村遗址,通高21厘米,单把,颈、流部位均残缺,红陶烧制。禹会村遗址发现遗迹、遗物众多,遗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出现了包括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江汉平原文化因素和禹会村自身文化因素在内的多种器物风格,这件陶盉的造型与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的陶盉十分相似,表现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陶龟.JPG

陶龟

长10厘米,宽6厘米,头足不见,只存龟甲部分,龟甲无纹饰。龟因其长寿,在我国被视为灵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用龟现象。夏代以来,龟灵崇拜和用龟占卜的习俗逐渐增多,在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遗址——新砦与二里头均出土了大小相似的陶龟即是最好的例证。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 晋城 玉皇庙/西溪二仙庙/开化寺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5 编辑

ccc01754ae445b81313f38e492289d6f.png

去年山西访古穿越行后,在CHH发布了《古建山西,一眼千年》。在回帖中知道了一款叫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听说了晋城玉皇庙里的二十八星宿牛P到起飞,看到了网友在看到我拍的隰县小西天感慨一定要来一次山西。所以,山西,我又来了。

blackmyth_wukong_wallpaper_013.jpg

blackmyth_wukong_wallpaper_011.jpg

黑神话:悟空 山西取景地(有幸已去过15个)

未标题-1.jpg

2022山西自驾地图2.png

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觉山寺,善化寺,永安寺
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
忻州:佛光寺,南禅寺
晋中:镇国寺,双林寺
临汾:小西天,广胜寺
长治:观音堂,崇庆寺
晋城:玉皇庙,铁佛寺,西溪二仙庙
运城:鹳雀楼,永乐宫,关帝庙

玉皇庙.jpg

晋城玉皇庙(第三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山西晋城泽州县东南13公里府城村
看点:二十八星宿孤品彩塑
预约:公众号“晋城市文物保护中心”,青莲寺(暂停预约)和晋城博物馆也在这里预约
备注:玉皇庙寺内无公厕,公厕在停车场附近
玉皇庙,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

玉皇庙 (10).JPG

玉皇庙,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

玉皇庙 (12).JPG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玉皇庙始建,题名“玉皇行宫”
金泰和七年(1207年),玉皇庙重修
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玉皇庙因兵乱被严重破坏
元至元元年(1335年),玉皇庙重修扩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及明、清时期均有修葺
1980年至1989年,政府陆续投资,维修了二十八宿廊房,并对露明木构件进行油饰
1990年,政府又拨款10万元,再次维修了二十八宿廊房

玉皇庙 (11).JPG

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

玉皇庙 (14).JPG

玉皇庙 (7).JPG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玉皇庙 (9).JPG

玉皇庙 (6).JPG

前院是玉皇庙内第一进院落,中有门庑二重,第一重山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第二重仪门元代遗构。门两侧有文昌殿、咽喉祠、六瘟殿、地藏殿、钟鼓楼等。中院主殿成汤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玉皇庙 昊天玉帝殿群塑.JPG

玉皇庙 (8).JPG


建筑特征为宋金时期。后院正殿为昊天玉帝殿,建于宋熙宁九年(107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悬山顶。无论是建筑,还是彩塑及神台上的浮雕砖饰,都保留了北宋风格。各殿内保存有宋、元、明三代塑像300余尊,其中元塑二十八宿星君像为全庙之冠。庙外碑廊内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十余通,是研究道教史及道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blackmyth_wukong_wallpaper_013.jpg

二十八星宿

玉皇庙内二十八宿塑像位于庙内西边走廊,是元代遗存,塑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现存塑像23尊,造型生动,体现了元代道教造像的面貌。根据塑像风格推断可能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又名刘銮)的作品。中国道教保存最完整二十八星宿雕塑,古代塑像遗物中的孤品。

轸水蚓 (4).JPG

张月鹿 (2).JPG

胃士雉 (3).JPG

斗木獬  (3).JPG

女土蝠 (3).JPG

道教二十八星宿神将是指守护道教四灵神君的二十八位神将,角星是守护东方青龙神君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之一。

轸水蚓 (5).JPG

1 轸水蚓:属水,为蚓。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七宿。轸水蚓是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被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

翼火蛇 (1).JPG

2 翼火蛇:属火,为蛇。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中的第六宿,凡二十二星。居朱雀之翅膀之位,故而得名“翼”,鸟有了翅膀才能腾飞,翼宿多吉。翼火蛇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其原名为王蛟,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

星日马.JPG

3 星日马:为日、为马,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七宿的第四宿。星日马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原名吕能 ,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被封神。

鬼金羊  (1).JPG

4 鬼金羊:属金,为羊。为南方第二宿,犹如一顶戴在朱雀头上的帽子,鸟类在受到惊吓时头顶羽毛成冠状,人们把最害怕而又并不存在的东西称作“鬼”,鬼宿因此而得名,主惊吓,故多凶。

参水猿 (2).JPG

5 参水猿:西方白虎七宿,属水,为猿。居白虎之前胸,虽居七宿之末但为最要害部位,故参宿多吉。

毕月乌 (2).JPG

6 毕月乌:属月、为乌,是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七宿之第五宿。在十二月份时的夜晚,或一月下旬的黄昏时分,出现于天空。毕宿位于金牛座,与昴宿相邻。因为这两颗星宿的光芒都非常闪亮,所以,毕宿也跟昴宿一起,并列为西方白虎星群里传说最多的两颗星。

胃士雉 (2).JPG

7 胃士雉:属土,为雉,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七宿第三宿。在十二星座中,胃宿属羊宫足,属西方白虎星群。位于现代星座的白羊座。

奎木狼 (2).JPG

8 奎木狼:属木、为狼,是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参,觜中的奎,也属于四木禽星之一。《西游记》中曾下界在宝象国波月洞,化身为黄袍怪;《封神演义》说他封神前名为李雄,死于万仙阵中。

室火猪  (1).JPG

9 室火猪:即室宿,属火,为猪。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第六宿。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因其星群组合象房屋状而得名“室”(象一所覆盖龟蛇之上的房子),房屋乃居住之所,人之所需,故室宿多吉。

虚日鼠 (2).JPG

10 虚日鼠:属日、为鼠,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之第四宿,古人称为“天节”。当半夜时虚宿居于南中正是冬至的节令。冬至一阳初生,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如同子时一阳初生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一样,给人以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故虚宿多吉。

牛金牛 (2).JPG

11 牛金牛:神祇名,主牛宿。属金,为牛。为北方第二宿,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其中最著名的是织女星与牵牛星,虽然牛郎与织女的忠贞爱情能让数代人倾心感动,然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剧性的结局,故牛宿多凶。

箕水豹 (4).JPG

12 箕水豹:属水,为豹。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故箕宿好风,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因此又代表好调弄是非的人物、主口舌之象,故多凶。

心月狐  (1).JPG

13 心月狐:为狐,心为火,即心宿,东方七宿第五宿,是夏季第一个月应候的星宿,常和房宿连用,用来论述“中央支配四方”。

氐土貉 (2).JPG

14 氐土貉:属土、为貉,是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七宿之第三宿。氐”是“根”的意思,氐指东方苍龙之前足;貉,是一种动物。氐土貉星宿是苍龙胸星之精,龙心要害所在。

角木蛟 (1).JPG

15 角木蛟:亦称角星、角星官,是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第一,在七曜属木,以蛟象征,故称角木蛟。

亢金龙 (1).JPG

16 亢金龙:属龙,为亢。大角相护,是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之第二宿。是风神,如火珠,位于苍龙星群中的脖子位置,是苍龙之精华,故名其为亢金龙,形态、性情都与龙相似,身长,有鳞,能飞,善走。古书记载里时常有人见其戏于水中。《封神演义》中原名李道通,阵亡于万仙阵后被封神。《西游记》中曾经帮助孙悟空从金铙当中脱身。

房日兔 (2).JPG

17 房日兔:东方青龙第四宿,为青龙腹房。在七曜为日,图腾为兔,故亦称房日兔。

尾火虎  (1).JPG

18 尾火虎:属火,为虎,是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之第六宿。《封神演义》中原名朱招,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封为火部正神。尾即龙尾,九颗星辰恰位于蝎子有毒尾巴的位置,故亦有“九江”之称。龙尾,是斗杀中最易受到攻击部位,故尾宿多凶。

斗木獬  (2).JPG

19 斗木獬:北方玄武第一宿,又称斗木獬,是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共有十个星官。由《步天歌》,斗宿原有52颗星,后经《仪象考成》增补至93颗星。

女土蝠 (1).JPG

20 女土蝠:属土,为幅(蝠)。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第三宿。其星群组合状如箕,亦似“女”字,古时妇女常用簸箕颠簸五谷,去弃糟粕留取精华,故女宿多吉。

危月燕 (1).JPG

21 危月燕:属月,为燕。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七宿之第五宿,居玄武尾部,因为战争中,断后者常有危险,故此而得名“危”。 《封神演义》中原名侯太乙,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才被封神。

壁水獝 (1).JPG

22 壁水獝:属水,为貐。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七宿之第七宿,居于室宿之外,形如室宿的围墙,故而得名为壁。

娄金狗34.jpg

23 娄金狗:属金,为狗。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第二宿。娄,同“屡”,有聚众的含意,也有牧养众畜以供祭祀的意思,故娄宿多吉。娄宿之星吉庆多,婚姻祭祀主荣华,开门放水用此日,三年之内主官班。未从官,季神也,娄星神主之。季神十三人,姓竺,名远来。衣流荧单衣,娄星神主之。上治太一君,下治平盖山。

昴日鸡 (2).JPG

24 昴日鸡:即昴宿,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四宿。居白虎七宿的中央,在古文中西从卯,西为秋门,一切已收获入内,该是关门闭户的时候了,故昴宿多凶。

觜火猴.JPG

25 觜火猴:属火,为猴。即觜宿,为西方第六宿,居白虎之口,口福之象征,故觜宿多吉。

井木犴 (1).JPG

26 井木犴:南方朱雀七宿之一,井,鬼,柳,星,张,翼,轸中的井,位于双子座。

柳土獐 (5).JPG

27 柳土獐:即柳宿,属土,为獐,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七宿第三宿。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居朱雀之嘴,其状如柳叶(鸟类嘴之形状大多如此),嘴为进食之用,故柳宿多吉。柳土獐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原名为吴坤,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被封神。

张月鹿 (7).JPG

28 张月鹿:属月、为鹿,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第五宿。居朱雀身体与翅膀连接处,翅膀张开才意味着飞翔,民间常有“开张大吉”等说法,故张宿多吉。张月鹿在《封神演义》小说中名称薛宝,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被封神。

二仙庙.jpg

陵川 西溪二仙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山西晋城陵川县城关镇西溪村
午休:大概是12:00-14:00
门票:无

西溪二仙庙 (33).JPG

西溪二仙庙 (2).JPG

西溪二仙庙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59年)
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
金大定五年(1165年)、元定宗二年(1247年)、均有修葺
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正殿、挟殿、前大殿、东西梳妆楼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均有重修
中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间重修
1992年,修缮东梳妆楼

西溪二仙庙 (4).JPG

西溪二仙庙 (7).JPG

亦称真泽宫,据碑文记载,寺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西溪二仙庙 (8).JPG

西溪二仙庙 (19).JPG

山西晋东南地区有这样一个民间信仰,就是二仙。 因孝道成仙的“真泽二仙”的传说,即冲惠、冲淑二姐妹。相传,古时在陵川、壶关一带有个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父亲叫乐山宝,母亲杨氏,育有两女,一名冲惠,一名冲淑,她们天资聪慧,孝敬父母。不幸的是母亲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续弦李氏。这李氏歹毒异常,对两个**百般虐待,姐妹俩经常相拥而泣。继母的行为终于为天帝不容,玉皇便降黄云和飞龙,让两个姊妹去西山修炼,这时姐姐才十五岁,妹妹大约十二岁。姊妹俩修炼成仙后,她们在这个地方显灵施恩于百姓,有求必应,为了报答她们的恩惠这里的百姓便建庙并设炉奉祀,因此在晋东南各地,遍布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 (27).JPG

西溪二仙庙 (28).JPG

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整个院落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中殿至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梳妆楼及配殿,后殿两侧各置耳房三间。

西溪二仙庙 (30).JPG

西溪二仙庙 (29).JPG

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式悬山顶,上建戏楼三间。中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拜亭,拜亭较大,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顶。

西溪二仙庙 (25).JPG

东西梳妆楼是二仙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建于后殿与中殿 的东西两侧。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东梳妆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间皆有回廊,上层廊下置有平座,于檐柱间设勾栏,并融缠柱造与叉柱造为一体,结构独特,具有早期建筑的特征。檐下斗为四铺作和五铺作,形制同后殿。西楼虽经民国年间重修,基本保留着金代楼形制。寺内还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开化寺.jpg

开化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宋至清
地址:山西晋城高平市东北20公里陈镇王村舍利山腰
午休:11:00-15:00
看点:开化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

高平开化寺 (1).JPG

高平开化寺 (4).JPG

山西访古不易,一定要注意午休时间。一早看完西溪二仙庙,到开化寺下已是11:20。联系了文保大叔,可以提前1小时给我开门。但是因为当天还要去长子崇庆寺,法兴寺和观音堂。只能无缘错过。

高平开化寺 (2).JPG

高平开化寺 (3).JPG

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
唐时寺宇逐渐隆盛,名曰清凉兰若。晚唐龙纪、大顺年间(889~891年),重修
宋天圣八年(1030年),改额开化禅院,亦名开化寺
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大雄宝殿
宋元佑、绍圣年间(1086~1098年),绘制大雄宝殿内壁画
金皇统元年(1141年),建观音阁,历经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
新中国成立之后,分别修缮过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2005年时新建了千佛殿

高平开化寺 (5).JPG

高平开化寺 (7).JPG

据寺内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寺创建于唐末天年间(904-907年),初名清凉寺,宋改为开化禅院,后易名开化寺。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阁为明代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

高平开化寺 (9).JPG

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大悲阁、大雄宝殿、演法堂,纵向进深两院,前院设东西廊庑各10间,后院设东西配殿、文昌帝君阁、圣贤殿,演法堂两侧东为观音阁,西为维摩净室。
观音阁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 大悲阁为二层楼阁,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

3234b44fead3913928eee930ae1981ea.jpg

大雄宝殿,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立于石砌台基之上,三间见方,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次间为破子棂窗。檐柱上刻有“宋熙宁六年”施柱题记,为建殿的确切年代。檐下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斗后尾在华拱上施沓头,压在昂尾之下,这种做法开了后世华楔之先例。殿内除明间佛龛上设有平外,余皆为彻上露明造,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殿内梁架斗上彩画亦为宋时原物,为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图案,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纹样极为相似。是我国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傲游截图20240416160829.png

傲游截图20240416160843.png

傲游截图20240416160902.png

傲游截图20240416160912.png

傲游截图20240416160928.png

傲游截图20240416160938.png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共96平方米。据碑文和画面榜题记载,与梁枋彩绘同为宋绍圣三年(1096年)作品。画师为郭发,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和佛经故事以及当时世俗生活的写照。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为研究宋代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晋城.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 长治 崇庆寺/法兴寺/观音堂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7 编辑

微信图片_20240417143916.jpg

在山西文旅和热心网友共同努力下,目前长治法兴寺,崇庆寺,观音堂都开放拍摄(不开闪光灯)。法兴寺和崇庆寺的开放时间也改为09:00-17:00,取消了午休。公众应该有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道德观,拍照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互相尊重互相尊重理解,负起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一起为山西的文物保护努力。

崇庆寺.jpg

崇庆寺(第四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山西长子县城东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下
看点:大士殿内十八罗汉塑像,被誉为“宋塑之冠”
午休时间:未知-14:30
拍照:当时不允许

长子 崇庆寺 (1).JPG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22千米的紫云山山腰下。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元丰二年(1079年)完备塑像,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寺内还保存有历代彩塑300余尊,大士殿内的十八罗汉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在国内彩塑领域属于殿堂级别的作品 被誉为“宋塑之冠”。

长子 崇庆寺 (4) - 副本.JPG

据清嘉庆三年碑载:“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士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现存建筑总体布局基本与之相符。寺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为天王殿和千佛殿,两侧东西配殿即卧佛殿和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东北隅为方丈院。

长子 崇庆寺 (6).JPG

崇庆寺分前、后寺,前为护国灵贶王庙,后为崇庆寺,前、后寺相距200米。护国灵贶王庙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庙为前后两进院落,布局基本对称,总占地面积2081.13平方米,建筑面积1256.83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山门、王殿(正殿)、王宫(寝殿),山门两侧建有夹楼、掖门,前院东西两侧为廊房,正殿东西分别为高祠和药王祠,后院东西两侧分别为厢房(东侧已塌毁,但基址尚存),后殿两侧东西耳殿分别为白衣殿和大悲殿,寺内存有清代碑碣9通(方)。

长子法兴寺 (2).JPG

千佛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塑一佛二菩萨,背后为倒座观音,塑像具有宋塑风格。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三大士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部为宋制。殿内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地藏殿内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技艺极佳,据佛坛题记,为宋元丰二年(1079年)作品。

法兴寺.jpg

法兴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宋
地址: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看点:宋塑十二圆觉像
午休时间:11:30-14:30
门票:15元
拍照:当时不允许(被喇叭全寺喊话)

长子法兴寺 (7).JPG

长子法兴寺 (3).JPG

法兴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760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

发光地菩萨 (1).JPG

焰慧地菩萨.JPG

法兴寺因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尤以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久负盛名。

长子法兴寺 (46).JPG

长子法兴寺 (48).JPG

石舍利塔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燃灯塔中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的一座。

长子法兴寺 (26).JPG

长子法兴寺 (37).JPG

长子法兴寺 (25).JPG

长子法兴寺 (24).JPG

长子法兴寺 (23).JPG

长子法兴寺 (21).JPG

长子法兴寺 (19).JPG

长子法兴寺 (17).JPG

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石雕、音乐、舞蹈、服饰、宗教、民俗等各门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在雍容祥和的妙相中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观音堂.jpg

观音堂(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长治市郊区小常乡梁家庄村
午休时间:12:00-14:00
门票:10元
拍照:当时不允许

长治观音堂 (3).JPG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郊梁家庄村西,是长治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寺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创建时原构,余皆清代所建。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

长治观音堂 (6).JPG

主殿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出卷棚抱厦,廊下与柱头斗均为三踩单下昂。梁架为四架梁对后单步梁通檐用三柱。门楣上挂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郜钦立的“观音堂”鎏金匾。殿内密布明代圆塑、悬塑500余件,儒、释、道三教内容汇集一堂,其塑造技法、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齐全,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贯穿其间,在不大的殿堂之中,反映出佛国极乐世界,艺术价值极高。主殿前为献亭,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南、北为两列配殿,均为三间,西为天王殿兼山门,钟、鼓二楼立其两侧。院中有一株四百余年古槐,整体建筑布局精致小巧,保存完好。

长治观音堂 (11).JPG

悬塑,又名壁塑,彩塑艺术之一,是悬插在壁面上的彩塑。一般在殿堂内围绕佛坛塑像,在其两侧、背后及上方依托壁面塑造而成。悬塑,始于唐代,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山西从金元以后在寺院道观壁上作悬塑已经蔚然成风,因而留存悬塑作品的寺院也比比皆是。如长治观音堂,隰县小西天,平遥双林寺,汾阳太符观,长治崇庆寺,大同悬空寺。

傲游截图20240417145511.png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著名的悬塑包括:有幸去过6个

隰县小西天
平遥双林寺
长治观音堂
汾阳太符观
忻州五台山殊像寺
运城新绛福胜寺
长治长子崇庆寺
介休后土庙
忻州定襄洪福寺
大同悬空寺

隰县小西天 (14).jpg

隰县小西天 (18).jpg

隰县小西天:千佛庵位于隰县城西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堪称中国悬塑艺术之“绝唱”。

汾阳太符观 (21).jpg

汾阳太符观 (30).jpg

汾阳太符观 (32).jpg

汾阳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北17千米杏花镇上庙村。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吴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

平遥双林寺 (79).jpg

平遥双林寺 (40).jpg

平遥双林寺 (9).jpg

平遥双林寺:位于平遥县西南桥头村,因平遥县古称中都而得名“中都寺”。千佛殿内有500尊彩塑,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双林寺有着 “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称,更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

浑源悬空寺 (34).jpg

长治.jpg
大同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 邯郸 响堂山石窟/北朝考古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7 编辑

IMG_3851.JPG

北齐(550年~577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享国二十八年,于577年被北周灭亡。北齐以政治极端黑暗著称,被后人戏称为“禽兽王朝”。

高洋荒淫残暴,却制定了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的《北齐律》。吸收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蓝本。这部由高洋主导制定的法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从长治到北响堂石窟大约2小时车程,140公里。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为当天后续行程还有磁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院和临漳县的邺城考古博物馆,我们只去了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jpg

响堂山石窟(第一批国保)

时代:北齐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
门票:60元

北响堂 (25).JPG

北响堂 (32).JPG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北响堂 (2).JPG

北响堂 (3).JPG

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北响堂第2窟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晋昌郡开国公唐邕所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经》,有《唐邕写经碑》记载刻经经过,该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向来为中外文物、史学研究者所重。

北响堂 (10).JPG

北响堂 (11).JPG

北齐时期,以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

北响堂 (17).JPG

北响堂 (35).JPG

北响堂 (38).JPG

北响堂 (29).JPG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

常乐寺 (7).JPG

常乐寺 (8).JPG

常乐寺 (10).JPG

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北朝考古博物馆.jpg

北朝考古博物馆

预约:官方公众号“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查询
时间:每周二-周日09:00-12:00(11:00停止入馆)13:30-17:30(16:30停止入馆)
        周末及节假日09:00-17:30(16:30停止入馆)
地址:邯郸市磁县和谐大道高架桥西端路北(有停车场)

IMG_3851.JPG

IMG_3852.JPG

北朝考古博物馆位于邯郸市磁县。以北朝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建造,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北朝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大部分出土于磁县境内北朝墓群。博物馆以“走向隋唐—东魏北齐文化艺术集萃”为展览主题,分为“煌煌帝都”“浩浩典仪”“泱泱文明”三个展厅和一个特别展厅。

大同博物馆 (3).jpg

大同博物馆 (8).jpg

北朝皇陵陶俑 (5).JPG

北朝皇陵陶俑 (3).JPG

北朝皇陵陶俑 (6).JPG

回想起在大同博物馆,也有一组随葬陶俑。北朝皇陵陶俑中的人物佣既有汉族人,也有鲜卑人和西域人等。

IMG_3911.JPG

IMG_3902.JPG

门吏俑 (1).JPG

从386年北魏建立,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中国历经了近200年的南北朝分裂。北齐的都城邺城是在今天河北邯郸临漳和磁县一带,北周的都城是在长安。邺城与长安,相互遥望、交互融合,产生了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和悲壮记忆,在历史的拉锯战中最终走向繁荣。

北齐武士甬 (1).JPG

IMG_3872.JPG

公元四世纪末,中国北方草原上兴起了一个少数民族,称柔然族。这个民族与北魏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北魏被分裂成东魏、西魏的形势下,由东魏高欢政权支持起来的茹茹王阿那瓌,很想继续利用东魏的力量。

骆驼陶俑.JPG

骆驼陶俑

出自北朝的茹茹公主墓,它的身上驮着大雁、白丝和陶瓷等物品,塑造工法细腻,神态自然惟妙惟肖,代表了北朝时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拜占庭金币 (2).JPG

拜占庭金币 (1).JPG

拜占庭金币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就是东魏、北齐经由柔然,和西方国家交流的实物证据。像这样的金币全国不会超过两位数,而在磁县就出土了4枚。拜占庭就是东罗马帝国,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第一枚直径约1.6厘米,正面刻画了一副人物形象,四周有拉丁字铭文,金币背面是一位带有翅膀的胜利女神像,四周同样有拉丁字铭文,经鉴定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第二枚直径约1.8厘米,正面也是一位人物形象,背面为天使立像,经鉴定这枚金币人物为查士丁一世。

茹茹公主金冠饰.JPG

金透雕镶嵌花蔓飞天饰片

东魏为了联合柔然族牵制西魏进攻,也想与茹茹王联盟。于是东魏丞相高欢决定将自己的第九子高湛也就是公元561年即位的北齐武成皇帝,与柔然族可汗阿那瓌的孙女茹茹公主联姻。这一年,高湛8岁,茹茹公主5岁。

东魏萨蛮巫师陶俑 (2).JPG

东魏 萨蛮巫师陶俑

1978年出土于磁县大冢营村茹茹公主墓,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萨满教十分盛行。茹茹公主墓中出土萨满巫师俑,正是民族宗教信仰的体现。

湾漳墓的壁画 (2).JPG

湾漳壁画墓

湾漳北朝壁画墓,中国北齐帝王陵墓。位于河北省磁县湾漳村,东南距东魏、北齐都城遗址—邺城遗址约10千米。从墓葬的形制、规模、壁画、随葬品及墓前石刻人像等推断,此墓有可能是北齐皇帝高洋(550~560年在位)的武宁陵。此墓壁画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尤其是仪仗队列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应出自北朝一流画家的手笔,是迄今北朝画迹中最重要的发现。

IMG_3875.JPG

IMG_3874.JPG

IMG_3876.JPG

IMG_3882.JPG

北朝镇墓兽

镇墓兽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魌头」。兽面镇墓兽多为蹲坐状,形状似虎;人面镇墓兽呈蹲坐状或四肢直立状,人面多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 临漳 邺城考古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3 编辑

邺城考古博物馆.jpg

邺城考古博物馆

预约:“邺城考古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无需预约,门口登记)
时间:每周二-周日 提前半小时禁止入馆
冬季:08:30-11:30 13:30-17:30
夏季:08:30-11:30 14:30-17:30
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8:30-17:3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金凤北大街33号(路边有停车位)

邺城考古博物馆.JPG

博物馆2 (2).JPG

临漳古称邺,相传是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齐桓公时期始筑,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建安文学发祥地,佛教文化繁荣地,都城建设肇始地,西门豹投巫治水发生地,铜雀台所在地。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佛头像2 (4).JPG

佛头像2 (3).JPG

公元204年,曹操开始营建邺北城,初为魏国王都,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后以为五都之一
公元335年,十六国之后赵自襄国迁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350年,十六国之冉魏定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357年,十六国之前燕迁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迁都邺城,并于次年新建邺南城
公元550年,北齐禅替东魏,仍定都于邺城(邺南城)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撤毁邺城宫室及寺院
公元580年,杨坚毁废邺城

cf4939cd-2c2b-4318-a7ee-ae18c2395265.jpg

2012年,考古工作者抢救发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邺城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多数为2012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遗址考古文物。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北齐覆钵塔、彩绘立佛及隋唐时期佛造像等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非常珍贵。邺城考古博物馆是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

佛头像 (6).JPG

佛头像 (5).JPG

佛头像 (7).JPG

佛头像 (8).JPG

佛头像 (3).JPG

佛头像 (11).JPG

佛头像2 (7).JPG

佛头像2 (5).JPG

佛头像2 (6).JPG

佛头像2 (9).JPG

佛头像2 (1).JPG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为后周世宗。灭佛之际,寺院、佛像均遭毁破而埋藏。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4).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谭副造释迦像”残高1.28米,主尊高77.7厘米,青石材质,是一尊一佛二菩萨背屏式造像,通体彩绘贴金。主尊释迦牟尼身着通肩大衣,站在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在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的莲花座上,具有鲜明的异域特征。造像背面的雕刻也十分细腻。下半部分有题记,字体是典型的魏碑体,记录了造像背景以及对国泰民安的祈愿。上半部分线刻帝释天、大梵天王、难陀与跋难陀龙王、伎乐天等护法诸天,还有多位供养人形象,包括造像者谭副的父母、谭副夫妻和子女等。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2).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5).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7).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8).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9).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0).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1).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2).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3).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5).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7).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8).JPG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19).JPG

世俗装的供养人身穿交领窄袖、垂裙皂帽的鲜卑服饰,可以推测这尊造像是北魏孝文帝实施太和改制,模仿南朝全面实行汉化改革前后雕造的。结合主尊体型、袈裟样式、雕刻手法及菩萨、飞天和背屏上的弥勒说法图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因素,对比5世纪中期的北魏石窟及墓葬出土材料,可以确认其雕造时代当为公元5世纪后半段的北魏皇兴至太和年间。

北魏 坐佛三尊像  (2).JPG

北魏 坐佛三尊像  (5).JPG

北魏 坐佛三尊像  (3).JPG

北魏 坐佛三尊像  (4).JPG

北魏 坐佛三尊像  (1).JPG

北魏 坐佛三尊像

北魏 刘青虎造佛像.JPG

北魏 刘青虎造佛像

北魏 双龛状造像碑.JPG

北魏 双龛状造像碑

北魏 刘伯阳造释迦像 (2).JPG

北魏 刘伯阳造释迦像 (3).JPG

北魏 刘伯阳造释迦像

北魏 邓法念造观世音像.JPG

北魏 邓法念造观世音像

北魏 立佛三尊像 (2).JPG

北魏 立佛三尊像 (1).JPG

北魏 立佛三尊像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8).JPG

东魏 弄女等造弥勒像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7).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6).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5).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4).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3).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2).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11).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7).JPG

东魏 弄女造弥勒像 (4).JPG

弥勒菩萨双手分结手印,交脚而坐,胁侍菩萨手中持物站于两侧莲台上。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顶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与力士,左右两侧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雕刻象神王、珠神王及造像题记。背屏背面雕刻“白马吻别”场景,其中太子半跏跌坐于筌蹄上,身姿右倾,作思惟状。前方的白马曲腿引颈吻向太子左足,仆人侍立于一侧。根据题记内容可知,此像主尊为弥勒。弥勒具有两重身份,是现今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表现在造像上就是菩萨和佛两种造型,此像为弥勒菩萨造型。

东魏 思惟菩萨像 (2).JPG

东魏 思惟菩萨像 (3).JPG

东魏 思惟菩萨像 (1).JPG

东魏 思惟菩萨像 (5).JPG

东魏 思惟菩萨像

东魏 王元景造弥勒像 (2).JPG

东魏 王元景造弥勒像 (4).JPG

东魏 王元景造弥勒像 (3).JPG

东魏 王元景造弥勒像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1).JPG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2).JPG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3).JPG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4).JPG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5).JPG

东魏 道智造释迦像

东魏早期 菩萨立像.JPG

东魏早期 菩萨立像2.JPG

东魏早期 菩萨立像

东魏 佛像残躯 (2).JPG

东魏 佛像残躯 (1).JPG

东魏 佛像残躯 

东魏 惠判造观世音像.JPG

东魏 惠判造观世音像

东魏 智徽造观音像.JPG

东魏 智徽造观音像

东魏 坐佛三尊像.JPG

东魏 坐佛三尊像

东魏 立佛三尊像.JPG

东魏 立佛三尊像

东魏晚期 思惟菩萨像 (1).JPG

东魏晚期 思惟菩萨像 (2).JPG

东魏晚期 思惟菩萨像

东魏晚期 菩萨立像 (2).JPG

东魏晚期 菩萨立像 (3).JPG

东魏晚期 菩萨立像 (4).JPG

东魏晚期 菩萨立像

北齐 佛坐像 (2).JPG

北齐 佛坐像 (1).JPG

北齐 菩萨坐像

北齐 交脚弥勒像 (1).JPG

北齐 交脚弥勒像 (2).JPG

北齐 交脚弥勒像

北齐 弥勒五尊像 (1).JPG

北齐 弥勒五尊像

北齐 双思惟五尊像 (2).JPG

北齐 双思惟五尊像

北齐 思惟五尊像 (2).JPG

北齐 思惟五尊像

北齐 立佛三尊像.JPG

北齐 立佛三尊像

北齐 菩萨坐像 (1).JPG

北齐 菩萨坐像 (2).JPG

北齐 佛坐像

北齐-隋 弥勒菩萨头像 (1).JPG

北齐-隋 弥勒菩萨头像 (2).JPG

北齐-隋 弥勒菩萨头像

北齐 弟子立像 (1).JPG

北齐 弟子立像 (2).JPG

北齐 弟子立像 (6).JPG

北齐 弟子立像 (7).JPG

北齐 弟子立像

北齐 菩萨立像.JPG

北齐 菩萨立像

唐 倚坐弥勒.JPG

唐 倚坐弥勒

坐佛三尊像 (2).JPG

坐佛三尊像 (1).JPG

坐佛三尊像

细节图 (3).JPG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会给邺城考古博物馆120分。所有喜欢佛造像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家藏在小县城里的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3 编辑

邯郸博物馆.jpg

邯郸博物馆

邯郸博物馆官方公众号预约(提前2天开放预约)
时间:每周二-周日09:00-16:00
地址:邯郸市人民东路399号邯郸文化艺术中心(有停车场,但是很小,可以停在旁边邯郸图书馆或者对面美乐城地下停车场)

IMG_4260.JPG

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

IMG_4190.JPG

IMG_4244.JPG

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邯郸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

IMG_4181.JPG

IMG_4183.JPG

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

IMG_4226.JPG

IMG_4235.JPG

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IMG_4267.JPG

IMG_4269.JPG

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 战国 (4).JPG

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
一级 战国 邯郸市十中墓葬出土

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应为礼仪等级的象征。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出战国时期赵国冶铸也和玉器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战国透雕螭龙纹金牌饰.JPG

战国透雕螭龙纹金牌饰 战国
这件长方形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这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是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汉刻度天禄架熨斗 (1).JPG

汉刻度天禄架熨斗  东汉
刻度天禄架熨斗,通体呈翠绿色,器形高大,厚重,比例匀称、稳定,支架柄细长,中部有孔可插置熨斗,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天禄”的铸造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构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动,憨态可掬。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

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JPG

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1 (5).JPG

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

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由此可见,这件金樽乃汉代鼎鼎有名的官造——“蜀郡西工”的杰作。铭文中的“乘舆”二字,表明了这件器皿是蜀郡西工专门为皇室制造的。如此精美绝伦的酒樽,是邯郸市博的镇馆之宝。

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 (1).JPG

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 (2).JPG

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

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表现微笑,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突出现象,与众多俯瞰众生的大佛那神秘而庄严的微笑不同,您面前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

战国后坐式青铜立马 (3).JPG

战国后坐式青铜立马 (1).JPG

战国后坐式青铜立马

出土于战国时期的赵王陵,是战国时期的写实战马。是目前我国最早、最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三匹青铜马,国家一级文物。

后冈一期文化人面石雕.JPG

后冈一期文化人面石雕

战国兽面青铜铺首 (1).JPG

战国兽面青铜铺首

邯郸博物馆逆天文物

东汉铜三管头帐架 (3).JPG

东汉铜三管头帐架 (1).JPG

东汉铜三管头帐架

彩绘镇墓兽 隋 (1).JPG

彩绘镇墓兽 隋 (2).JPG

彩绘镇墓兽 隋 (3).JPG

彩绘镇墓兽 隋

IMG_4304.JPG

IMG_4276.JPG

IMG_4287.JPG

IMG_4290.JPG

IMG_4302.JPG

IMG_4281.JPG

IMG_4283.JPG

IMG_42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 安阳 殷墟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4-4-23 16:42 编辑

殷墟博物馆.jpg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官方公众号预约(提前7天开放预约)
时间:08:30-17:30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有停车场)
门票:80元

IMG_4311.JPG

IMG_4495.JPG

IMG_4492.JPG

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因为这首祭祀商代祖先殷高宗武丁的颂歌,我来到了安阳,我来到了殷商博物馆新馆。

IMG_4315.JPG

安阳在河南之北,位于晋、冀、鲁、豫交会处,是中国七朝古都,中华第一都。中国的原始文明社会,是由许多血缘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组成类似议事会的组织,民主推选出一位共同的领袖。

IMG_4349.JPG

IMG_4353.JPG

他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提议,再民主推选新的领袖,这便是史籍颇为称道的“禅让制”。尧、舜、禹,都是被这样推选出的贤主。

IMG_4370.JPG

IMG_4486.JPG

IMG_4420.JPG

IMG_4375.JPG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夏族部落耒耜的普通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原始天文历法《夏小正》的制定和实行,都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IMG_4379.JPG

IMG_4382.JPG

IMG_4383.JPG

IMG_4384.JPG

IMG_4385.JPG

私有制理所当然地发展起来,呼唤着新的社会制度。而冶铜业的初步形成,更为新的文明社会的到来铺下了物质的地基。

IMG_4411.JPG

IMG_4336.JPG

IMG_4409.JPG

IMG_4410.JPG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IMG_4389.JPG

IMG_4390.JPG

IMG_4387.JPG

IMG_4393.JPG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

IMG_4320.JPG

IMG_4338.JPG

IMG_4328.JPG

IMG_4322.JPG

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G_4441.JPG

IMG_4431.JPG

IMG_4439.JPG

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IMG_4443.JPG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

铜手形器 (2).JPG

铜手形器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基本信息:通长13.03厘米,重0.1千克

铜手形器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

铜鸮卣 (1).JPG

铜鸮卣 (2).JPG

铜鸮卣

出土地点:1999年安阳苗圃北地M229出土
基本信息:通高24.4,口长径15、短径10.7厘米,重2.93千克

整器为两只鸮鸟背靠背联体而成。盖面圆鼓,呈鸮首状,上置庑殿式钮。器身为鸮身,腹部圆鼓,圜底,下接蹄形足。盖面饰鸮首兽面纹。

“亚长”牛尊 (9).JPG

“亚长”牛尊 (3).JPG

“亚长”牛尊 (4).JPG

“亚长”牛尊 (8).JPG

“亚长”牛尊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基本信息: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重7.1千克

牛尊造型为写实的水牛,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长方形铜盖。牛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尤以腹部两侧虎纹最为突出。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

“亚长”铜觥 (2).JPG

“亚长”铜觥 (1).JPG

“亚长”铜觥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基本信息:通高18.7厘米,重1.35千克

铜觥器身短宽,流微上扬,近流处饰一大一小两头象纹,大象张口扬鼻,双腿之间还饰一小象,纹饰生动活泼。腹呈扁圆形,后有扁平状鋬,鋬内有凹槽,上部为兽头状,其后饰云纹。器盖前端窄小,形似怪兽,中部有菌状钮。底较平,下有四个三棱锥状足。器盖内壁及器底内壁均有铭文“亚长”。

铜觚、铜爵 (1).JPG

铜觚、铜爵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亚长墓出土觚爵共9套,按照大小可分为两型,大型觚爵4套、小型觚爵5套。部分觚爵有铭文“亚长”或“长”,其中铜觚铭文大多位于圈足内壁,铜爵铭文则位于鋬下。

铜薨 (3).JPG

铜薨 (1).JPG

铜薨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1.JPG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 (3).JPG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

文物类型:甲骨器
出土地点: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窖穴
基本信息:残断的甲骨,在上面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

此展品为商代文物。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编号2172,是一块残断的甲骨,在上面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该甲骨卜辞记录了商王于戊子、辛卯、乙未、戊戌、辛丑、壬寅、戊申、己未、辛酉、乙丑日占卜田猎是否有灾祸的问题。

嵌绿松石刻辞骨栖.JPG

嵌绿松石刻辞骨栖

是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

司母辛鼎 (4).JPG

司母辛鼎 (2).JPG

司母辛鼎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基本信息:器口为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口。

此展品为商代文物。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重128千克。器口为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口。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腰边底饰乳丁纹,足上部兽面醒目,兽口向下,目字形眼。鼎内壁清晰刻有“司母辛”三字铭文。“辛”即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母辛”是子辈对其母辈的称谓。

IMG_4480.JPG

IMG_4479.JPG

铜钺 (3).JPG

铜钺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玉戚 (1).JPG

IMG_4450.JPG

IMG_4453.JPG

玉戚

出土地点: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亚长墓出土玉戚共6件,其中3件器型较大,两侧均有脊齿,中部有较大的管钻圆形穿孔,多素面,为仪仗兵器。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 (1).JPG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 (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邪恶指数 +50 收起 理由
Kevin_Aidaren + 30 就是NB
一闪二闪亮晶晶 + 20 就是NB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4-23 1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牛的大佬,技术和文笔一流 最羡慕能走遍有许多历史故事地方的人
发表于 2024-4-23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图文并茂,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24-4-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X至极,看了一下午
发表于 2024-4-2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ttz 发表于 2024-4-23 19:25
牛X至极,看了一下午

是不是篇幅太长了,都没看到有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uccio 发表于 2024-4-23 17:34
很牛的大佬,技术和文笔一流 最羡慕能走遍有许多历史故事地方的人

哈哈哈哈哈,终于把晋东南补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2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cl0318 发表于 2024-4-23 20:06
感谢楼主的分享

客气了
发表于 2024-4-2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
发表于 2024-4-2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收下我的膝盖吧。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4-4-24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拍的好,
叙述到位,
楼主在古建筑这个领域深耕多年
发表于 2024-4-2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好内容。有幸去过一站:邺城考古博物馆
发表于 2024-4-2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工作量,楼主NB
发表于 2024-4-2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行程不错 以后也可以走一圈
发表于 2024-4-2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真清晰。。。
发表于 2024-4-2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感谢楼主分享,图文并茂,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有机会也想去感受一下。
发表于 2024-4-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各种博物馆还是很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24-4-2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全面详细,照片素质高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0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gpedit 发表于 2024-4-24 08:18
好图好内容。有幸去过一站:邺城考古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我真的是跪着看完。太!!!
发表于 2024-4-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鸿篇巨作!很多地方去过,都没有楼主这么深入,真是温故知新。
发表于 2024-4-24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挖了个渠,LZ NB!!!
发表于 2024-4-2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大饱眼福,对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五体投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4-12-27 20:18 , Processed in 0.05494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