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楼主: Cyberaegis

[散热] D15 G2正式发布(本站测试发布前讨论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nApoleon 发表于 2024-7-4 16:02
我在让编辑给我加速测出来,但如果是GN这个结果,说真的,猫头鹰还是那个我操TR盘时代的猫头鹰,只会搞风扇, ...

划重点:我在让编辑给我加速测出来

猫头鹰散热器本体的硬件配置一直是偏保守的,D15 G2没有跳出这个观感。不过其基本逻辑:依仗A14 G2更优异的性噪比来堆表面积说得通,没毛病。唯一没赶上时髦的就是热管没有并管缩小投影面积。所以算是正常发挥吧,也不指望哪个品牌把潜在提升性能的设计要素全占了。

猫头鹰靠散热器的保守规格能稳坐第一梯队到现在,和同行疲软有很大关系。D15 G1不像U12A配备了现象级的风扇,但一路过来,特别是到生命周期后半程还能战各路妖魔鬼怪,像是更多的热管、更粗的热管和早期3DVC,一直没虚过,甚至赢的局更多,很难不用靠同行衬托来形容。虽然D15 G2的更多测试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同行不振,D15 G2还能凭借在超一线散热器中的保守规格继续得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A12、A14 G2(疑似)、T30、P28这样的好风扇加持,确实对散热性能帮助很大。甚至可以说,最近兴起来的大陆品牌型号和猫头鹰相比,最大的短板还真就是风扇。
发表于 2024-7-5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ropellingbird 于 2024-7-5 09:12 编辑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2 18:33
目测没有做并管是D15 G2唯一一项没有“与时俱进”的设计取舍。

但并管会稍稍破坏热管毛细结构,也不是0 ...


还有一个小细节不完美,鳍片上回流焊穿焊料的孔最好开在气流的背风侧,就是逆时针转动90度。RZ820就注意到这点了。
发表于 2024-7-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4 17:23
划重点:我在让编辑给我加速测出来

猫头鹰散热器本体的硬件配置一直是偏保守的,D15 G2没有跳出这个观感 ...

只能说同行要吗无脑堆料,要吗就是卷,根本都没有认真的投入Research & Development
就拿TR来说了,以前台湾的TR就真的令我感到震撼,如今的TR不过是为了卷而生产,质量就如抽奖一样,风扇的短板更别说了。猫头鹰是十年磨一剑,同行的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弄不过鲁班就开始卷,卷完了同行就卷自己。猫头鹰提出的处理器IHS弯曲的问题&决绝方案,同行呢?
还是Gamer Nexus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有钱然后不不在乎价位,只要最好的风冷散热器,D15 G2是绝对首选。拿TR和Noctua比较就如Super Car和Hyper Car做比较而已。
发表于 2024-7-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obfuscate 发表于 2024-7-3 09:05
我赞同你的看法. 不接受轧带, 也不接受有损, RZ820看起来没有挂铁丝的位置. MA824拆后战损有点严重, 这样 ...

824拆除了几个塑料开口压扣会略有磨损之外基本是无损的,就是比较麻烦,拆的时候要仔细,鳍片之间要垫垫块防止受力变形。
发表于 2024-7-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D15 G2塔体没啥提升,提升基本是风扇带来的。
发表于 2024-7-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fcs15963 发表于 2024-7-5 09:01
感觉D15 G2塔体没啥提升,提升基本是风扇带来的。

风扇是主要,塔体方面就放了8支热管,底座针对IHS弯曲的,还有推出新的扣具,这个不叫提升吗?
发表于 2024-7-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BladeRider 发表于 2024-7-5 09:24
风扇是主要,塔体方面就放了8支热管,底座针对IHS弯曲的,还有推出新的扣具,这个不叫提升吗? ...


看评测换装老A14风扇后和老D15比就提升0.6/0.3度
发表于 2024-7-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4 17:23
划重点:我在让编辑给我加速测出来

猫头鹰散热器本体的硬件配置一直是偏保守的,D15 G2没有跳出这个观感 ...

其实就是TR死了没人抄了.
发表于 2024-7-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爱TJ 发表于 2024-7-4 16:06
得加多个定语,比方说25mm厚度,xxx价格以内如果只看140直径,三洋9RA的14038扇子应该才是T0级 ...

只要加的定语足够多,就是无敌的
发表于 2024-7-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erisk 发表于 2024-7-3 09:52
除了不会漏液,还有啥比得上360水冷的?

我的猫头鹰09年用到现在,你找个09年的水冷出来
发表于 2024-7-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结果中发现ID Frozen A720倒是强dyb,再搜了下海外评测,多项测试里都特别nb,在Intel平台上好像很不错,可惜国内还没开卖,也没人测
发表于 2024-7-5 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15 G2答卷還行吧,看得出在變著法寶提高底座傳熱
所以,請問A14x25那裡買?
发表于 2024-7-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sc80t 发表于 2024-7-5 13:13
测试结果中发现ID Frozen A720倒是强dyb,再搜了下海外评测,多项测试里都特别nb,在Intel平台上好像很不错 ...

可能老外手里没P60T吧...那玩意是真强,关键还只针对12cm风扇做的造型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BladeRider 发表于 2024-7-5 08:56
只能说同行要吗无脑堆料,要吗就是卷,根本都没有认真的投入Research & Development
就拿TR来说了,以前 ...

今天的粤民与其前身——和猫头鹰一样追求极致的湾民不是一个企业定位。但是就散热器本体而言,粤民在用最低代价提供有竞争力的性能方面做得很不错,尤其是是使用12cm/14cm风扇的非焊接鳍片双塔,可说俘获了海内外大量预算有限玩家的心。并且,除了单纯的低价以外,粤民110mm/135mm高的小塔在很多场景里都是玩家不得不去考虑一下的选项。粤民因高端线疲软和湾民粉丝渐行渐远是事实,但靠前边提到热门产品收获了和湾民粉丝不同质的更大粉丝群同样是事实。简单讲就是我不喜欢架不住有的是人喜欢。

行业里面还是有一些风冷散热实力很强的企业,在R&D投入上跟猫头鹰之流相比不是一个量级(此处为褒义),酷冷算是其中之一。但是,虽然酷冷设计和制造能力很强,其DIY产品的策划能力却跟不上企业的设计制造能力,结果就是给猫头鹰这种在DIY(小体量)市场里追求极致的企业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酷冷最优秀的风冷产品还是要通过OEM/ODM途径获得,DIY用户不容易分到和酷冷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完全成比例的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酷冷卖给老黄的散热器和卖给我们的散热器说是来自两个企业的也不为过。

(插播无关趣闻:酷冷绝对是行业生态多样性模范、标兵,是DIY企业最爱的老大哥,其放DIY企业一条生路的例子绝不限于风冷。譬如说NR200 V2但凡延续V1的直插,M2和C4 SFX V2的买家数量会被压缩成什么样不敢想)

猫头鹰现在毫无疑问是最专注针对DIY市场的风冷散热器的品牌。区别对待不同处理器凹度的散热器底部设计、针对特定芯粒布局的偏移扣具不仅保证了猫头鹰产品在特定场景中的竞争力,也是其精益求精的表现,而后者本身就能创造品牌粘性。拿实际产品例子来说,年初发布的海盗A115就采用了专门为Intel CPU特化的高凸度底部,直接放弃了其在AMD平台上的竞争力。遇上这种对手,猫头鹰可以说是提前锁定胜局。一些现在没有在roadmap中,但实际存在可行性的型号,如U12A LBC,其在AMD平台上有何等强大的竞争力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beraegis 于 2024-7-5 19:35 编辑
fcs15963 发表于 2024-7-5 09:01
感觉D15 G2塔体没啥提升,提升基本是风扇带来的。

BladeRider 发表于 2024-7-5 09:24
风扇是主要,塔体方面就放了8支热管,底座针对IHS弯曲的,还有推出新的扣具,这个不叫提升吗? ...


咬文嚼字一下,个人看来,将D15 G2形容为塔体提升不明显其实不是一个准确的描述。

D15 G2相比G1的最关键提升:

(1)多2支6mm热管,增强G2相比G1应对高功耗CPU的能力。
(2)鳍片面积增大20%,缓存更多热管吸收的热量。
        (1)和(2)导致了G2比G1重200克,这一规模的提升不容忽视。理论上存在G2塔体可以相对从容应对,但G1塔体不能妥善应对的CPU功耗段。
(3)搭配性噪比更高的A14 G2风扇,满足从升级过的塔体转移更多热量的需求。

因此,A14 G2强于前代的热交换能力,是在新塔体能够输送更多热量这一基础上才可以得到彰显。

但是,如果将D15 G2用于中低功耗的热源,则会造成其热缓存能力的闲置,无法和硬件配置较低的散热器拉开性能差距。又或是如果将旧款风扇用于新塔体,那么由于鳍片间距从1.9mm的适中间距缩小到1.6mm的致密间距,会出现风压较低的旧款风扇的热交换能力限制塔体表现的情况。这些都是有助于解读GN测试的一些潜在角度。

此外,一个很可能存在的情形是,D15 G2的底层逻辑:在不显著提升散热器空间占用,也不改变铜底热管技术路线的情况下,通过性噪比更高的风扇搭配热缓存能力更强的塔体这一思路很早就被确定下来,并没有随着A14 G2的拖延而发生改变。在A14 G2拖延期间,CPU带来的散热难点已经从单纯的(i)更高TDP,转变为了(i)更高的TDP和(ii)更高的热流密度的组合,甚至还有(iii)IHS和CPU芯片的接触跟不上散热需求这一因素的掺和。

在因素(ii)和(iii)都不发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像D15 G2那样使用更多热管搭配更高的鳍片面积是可以更好应对因素(i)的。但是,因素(ii)和(iii)一起导致了D15 G2的性能升级思路效果大打折扣。其中,因素(iii)对所有散热技术路线产生一致影响,散热器自身无助于缓解该因素。而对于散热器自身可以缓解的因素(ii),铜底热管模式的缓解能力是有限的。均热板、3D均热板、水冷(不分一体或分体)应对高热流密度热源的能力均要强于铜底热管路线。但是,技术路线的切换显然没有位列在猫头鹰本轮旗舰散热器升级计划的考量范围内。

结果是,到A14 G2研发后期,由于塔体技术路线滞后于热源特性转变,D15 G2更像是一份一定要给一个交代的答卷,而不再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杰作。它并不是塔体提升不明显,而是塔体提升的角度和热源对塔体的需要不能完全匹配。

最后,至少我自己觉得必须要承认:在铜底热管技术路线的限制条件下,在统一噪音的测试中有3-4摄氏度的性能提升,足够给以猫头鹰热烈掌声,这可一点不寒颤。

发表于 2024-7-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价格太高了,成了没价值的东西
发表于 2024-7-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3 16:20
(i)对A U和I U对散热器底部凸度的不同需要视而不见,以及(ii)对A U特别是X3D的热度视而不见确实是绝 ...

X3D众生平等是积热,你改不改良有什么区别?100RMB可以解决散热问题去买个快1100的散热这就是尊敬?
i平台现在是官方灰烬导致的,这个1100元的难道比360水更强了?

发表于 2024-7-7 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7-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测完了,散热器本体相比老款还是有进步的,然后风扇也有进步的,只是,哪怕两者加在一块进步依然很小很小,而且最关键的是,P60T是一个仅仅针对12cm风扇优化的产品,却做到了D15这种庞然大物大差不差的水平,哎,猫头鹰始终都是一家卖风扇的品牌.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nApoleon 发表于 2024-7-7 15:09
测完了,散热器本体相比老款还是有进步的,然后风扇也有进步的,只是,哪怕两者加在一块进步依然很小很小,而且 ...

谢谢站长小灶预览。

如75楼所述,铜底热管模式风冷的性能提升空间就是不大的。这种模式不但和其他散热技术路线一样,对CPU和IHS的接触问题无能为力,在应对高热流密度方面还弱于其他高替散热技术路线。所以,只要沿用铜底热管模式,不只猫头鹰举步维艰,其他品牌也一样。并且,如果CPU和IHS的接触不能满足应对高热流密度的需要,即便是换用了优于铜底热管模式的商用散热技术路线,也难以带来散热性能的显著提升。

尽管性能提升幅度高度可预期,D15 G2还是为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提供了一个风冷散热的优秀选择。同时,像P60T这样的平价高性能散热器,则确保了玩家拥有用最顶级产品1/4的价格获取其90%+散热性能的选项。可以说,这是一个过于健康,健康到足以让其他种类PC硬件的圈子嫉妒的产品价格分布。对,我说的肯定包括了显卡。
发表于 2024-7-7 1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怪不得820会抢在d15之前发布,看来是有消息。
发表于 2024-7-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nApoleon 发表于 2024-7-7 15:09
测完了,散热器本体相比老款还是有进步的,然后风扇也有进步的,只是,哪怕两者加在一块进步依然很小很小,而且 ...

请问站长,噪音部分的测评有吗。暂时没发现呢。感谢。
发表于 2024-7-9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亚价格,d15 g2 $205,id-cooling a720 $105,peerless assassin $40
这么对比利民简直太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ScjMitsui 发表于 2024-7-9 01:05
加亚价格,d15 g2 $205,id-cooling a720 $105,peerless assassin $40
这么对比利民简直太香了 ...


我也非常好奇粤民最后是个什么结果,PA/PS系列怎么说也是北美装机秀常客了。虽然看着是寨,但是它要的太少了……

我刚刷了下美亚酷里奥P60T是有卖的,目前是D15G2 1/3的价格,这妥妥外来强势物种入侵……
发表于 2024-7-9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ScjMitsui 发表于 2024-7-9 01:05
加亚价格,d15 g2 $205,id-cooling a720 $105,peerless assassin $40
这么对比利民简直太香了 ...

peerless assassin 我就 买的这个,之前压5800X ,没压力,便宜又好用,现在换了5800X3D 还没上机,看看怎么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2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hwbusters.com/cooling/noctua-nh-d15-g2-review-standard-lbc-hbc-comparison/8/

30_dBA_CPU_Temp-2.png

20_dBA_CPU_Temp-2.png

https://hwbusters.com/cooling/noctua-nh-d15-g2-rattlegate/

Screenshot_20240715-225655.png



发表于 2024-7-16 0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ch 于 2024-7-16 05:07 编辑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15 23:00
https://hwbusters.com/cooling/noctua-nh-d15-g2-review-standard-lbc-hbc-comparison/8/




HWbusters的散热器测试很奇怪,做温度对比时似乎没锁功耗。

例如在20 dBA,看温度,D15 G2 (HBC+1 mm垫片) 的91.67C似乎比MA824的90.88C要弱。但你再看功耗,D15 G2是327.88,MA824只有306.66,结论完全相反。

他家的风扇测试也很奇怪就是了,完全不测冷排滤网之类,还只懂看风压风量,PQ曲线看也不看一眼。

在我看来他的确是有买很贵的测试器材,测试方法却一堆问题,参考他的数据时要谨慎。

老实说,不锁功耗的测试不是问题,我甚至是支持的。看功耗和频率,没问题。但不锁功耗就别把温度放出来误导大众,要放也是放在角落当参考资讯。所有风冷都撞温度墙了他还在那分析温度…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2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ch 发表于 2024-7-16 02:54
HWbusters的散热器测试很奇怪,做温度对比时似乎没锁功耗。

例如在20 dBA,看温度,D15 G2 (HBC+1 mm垫 ...

引用HW的测试是借数据解释本帖19、42楼和https://www.chiphell.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18600&mobile=2的22楼。HW的测试也完整展现了处理器温度并不足以独立作为散热器性能的一项判断指标,并无通俗理解中的误导。他们是极为纯正的统一噪音测试,足以提供我需要的参考性。

我只选发了温度数据倒有误导之嫌,但我也没想发给看不来HW测试的人看,只是想给没有第一时间捕获HW测试的潜在同好提个醒。
发表于 2024-7-17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aegis 发表于 2024-7-5 19:33
咬文嚼字一下,个人看来,将D15 G2形容为塔体提升不明显其实不是一个准确的描述。

D15 G2相比G1的最关 ...


别尬吹了,1200的价格摆明割韭菜
但凡卖个699我都不说啥
发表于 2024-7-17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ye8887 发表于 2024-7-3 16:39
不怕堵塞、不怕漏液、几乎不老化

不老化就扯淡,鳍片氧化和热管失效一样会降低效能,特别是热管失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12 01:37 , Processed in 0.01504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