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其实一直对松下的复古类旁轴机身感兴趣,不管是早期有世界最小M43微单之称的GM1/GM5还是后期的GX85/GX9还有LX100,颜值都非常高。但都有着些或大或小的缺点,M43相比其他画幅底太小,小机身带来的局促按键布局,松下早期的迷之对焦,高感稍微高点画质就崩等等......
终于时隔多年之后发布台颜值够高的全幅机身了,方方正正的设计语言也有点当年GM1那味了,不过这次不再是M43而是全画幅。
和S5II一样风格的盒子
套机头也和S5II一样是20-60mm F3.5-5.6(已出掉回血)
翻转屏也是安排上了
醒目的红色视频录制按键还有AF-ON旁单独添加的LUT键
绿色的实物比渲染图好看太多了,调了下色看着会白点
CMOS也是不再是M43,终于换上全画幅了,要是左肩做平了就和GM1长的非常像了
smallrig的手柄和R26也到了
(Feat. abo studio PLATE 置物盘)
盒子还是像模像样的
镜身非常小,确实是饼干头的体积
不过镜头盖也没送一个优点不厚道了,本来还想着买个落口镜头盖扭上
结果一看,好家伙,滤镜螺口也没有
一开始没细看宣传页,还以为像其他家的饼干一样是自动的,一上手按了半天对焦没反应才发现是纯手动
毕竟佳能efm有22饼EF有40饼、尼康Z有26饼、就算自家M43时代也有14饼20饼
沿用原来饼干头的光学结构放大下镜组对全画幅像场做做优化感觉还是有搞头的,手动的26mm f8只能说有点抽象
好在是个广角头加上f8对焦也不算特别费劲,当个玩具还是很有意思的
也有大神把前面的光阑贴片扒了直接变f4的,这样看来原价1500的R26还是有玩法的
这么轻的重量卡口也必然是塑料的了,毕竟金属卡口动不动就几十上百克
上机还是很协调的
smallrig的手柄带磁吸工具也是老传统了,多少也能改善点握持手感
完全体
结尾
虽说这次的S9虽然市场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21世纪的数码相机热靴都没有、没其他家那么夸张的像素读取速度还敢只配备电子快门、连拍RAW色深只有12bit、连续视频录制会过热、4K60p裁切、只有单卡槽......
但是我的评价还是较为积极的
松下自家的L卡口机器除了S1/S5那种“巨单”终于有了新的选择,以上专业功能对于95%的业余玩家,根本不是问题,简单易用,方便外出携带,直出色彩足够好看就足够了。就算有以上专业功能需求的用户也不会考虑S9,同门的S5II会是更合适的生产力工具,从独立的LUT的按键和S5II差不多的视频规格也能看出这台机子松下的定位就是Vlog视频机又或者说是一台玩乐属性的相机,当年的GM1/GM5如此。
起初的M43画幅的优势就是机身和镜头体积小重量轻,松下早期的GM/GF系列就是往小巧便携方面靠的,GH系列把专业视频带起来之后机身越做越大,视频规格越做越牛,防抖越做越强,体积更是比肩APSC和全画幅的存在。而当初最占M43小体积优势的GM/GF系列却停更了,后面出的G100本来以为会是M43重新抢占便携Vlog市场的一次好机会,结果就是稀烂的反差对焦被索尼ZV1的光速对焦好好上了一课,后续M43产品线直到2023年的G9II才用上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G100之后M43产品线只更新了G9II这种偏专业级机身,也再没出过新的便携机身了,反而是GH6/GH7这种专业视频机变成了M43的主力。
当年的GM到现在的S9,松下是有做好一台复古机身的能力,只要S9价格再降低一点点,全画幅的底,实时Lut,还有第一梯队的防抖,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真的很希望松下能继续完善S9这条产品线,对焦已经改了,机身也改了,S9的下一代后继机型只需再完善完善细节,首发价格再降点就完美了。在这千篇一律的相机市场中多一台复古外观的全画幅机身还是很好的。真的希望松下能摸着富士过河,40个机身LUT也希望后续有更多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