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彦彬Trent 于 2024-8-5 01:38 编辑
随着4433中画幅价格的逐年走低,GFX系统终成为器材党们的第一台中画幅, 然而早期由于原厂镜头的高价格,也使得不少吃螃蟹的先辈们走上选择转接全画幅镜头之路, 从而摸索出了一个具有相当趣味的玩法——全画幅镜头像场的探索, 以及同样的镜头在全画幅与4433上的不同表现; 有人质疑,4433残废也能算中画幅?正儿八经的中画幅都是那些6*6、6*7等等, 话虽这么说,但重要的是,只有4433画幅才能让你享受和探秘全画幅镜头, 如果GFX是6*6、6*7之类的画幅,那么几乎90%的全幅镜头都将被淘汰,仅有少量中长焦镜头能够覆盖这么大的像场; 自去年收入GFX50S2以来,又陆陆续续入了8个从广角至中长焦的全幅镜头为其所用,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大坑, 本想一篇把所有镜头讲完,但受限于篇幅长度,还是一篇一支镜头讲吧,今天的主角:
Voigtländer 58mm F1.4 SL II
其实它发布于2016年,简单聊聊这个镜头的故事, 根据查阅的资料,该镜头的前身是东京光学58/1.4凤凰瞳 确善能在获取了专利许可后复刻了该镜头
从左到右,东光凤凰瞳58/1.4原版、初代福伦达复刻版58/1.4、第二代复刻版58/1.4
据了解光学结构并无明显变化,经典的Planar双高斯结构 我没能在福伦达官网找到该镜头的MTF曲线图,不过根据我的使用经验, 它的30线高度应该是介于0.4-0.5这个水平上下,妥妥玄学头,
直至第三代的复刻版,为尼康auto卡口时代外观,橙红色镀膜,很是亮骚,
复刻版均为尼康F卡口,具备AI-S功能,可以用在尼康机械胶片机上,
对焦行程非常长,图中0.45m至无限远的距离,估计得有270度,光圈整档步进,这个跟尼康一样老实人... 在4433上乘以0.787的画幅转换系数得到约46mm等效F1.1的规格,当然F1.1是等效虚化,进光量依然是F1.4, 整个对焦范围内像场覆盖度良好,没有黑角,但暗角肯定是有的,可以轻松在LR的镜头校正里处理, 边缘画质衰减程度相比60-70年代镜头要好太多,
最近对焦距离0.45米结合等效46mm视角,特写拍摄力在一众转接标头里算还过得去,
原厂遮光罩为金属圆筒形且价格昂贵, 翻出来个55mm方形遮光罩利用55-52mm滤镜转换器给它强行安上去了,天衣无缝, 其实合适的方形遮光罩都很容易买到的;
在样片开篇之前,先来讲讲全画幅转接4433画幅基本理论知识,以下篇幅转载于无忌作者菲林鱼的4433画幅映像集
全幅镜的实际成像圈是一个完整的圆,当成像圈覆盖大于感光元件,就是完整覆盖无暗角;如果成像圈覆盖小于感光元件,就出现暗角了。很多全幅镜从全幅到4433画幅这1.7倍的跨度,就会出现暗角,尤其是50mm以下的镜头。
把镜头本身成像圈剖析,还可以分出三个区块,从里到外称之为:核心像场、有效像场、完整像圈
1.核心像场内,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焦外光斑是成圆形的,这部分区域焦内的成像也是最好的
2.有效像场内,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焦外光斑开始被压扁成椭圆形,越靠近外周压的越扁,会略带旋转形成一个旋涡状,这部分区域焦内的成像只能说还能勉强看的清
3.镜头完整像圈挖掉核心和有效两块像场以后剩下的这一圈,焦外光斑也好,焦内成像也好都已经变成梭子形状放射往外发散了
关于4433画幅暗角问题:
暗角只是一个统称,按照不同的原因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1.前口遮光罩或者UV等遮挡所引起的死暗角,因为画幅增大,0.787系数一乘,有的中焦镜头变成标头了,再沿用原来的中焦长度的遮光罩上4433画幅拍摄就可能引起遮挡,广角更是如此,所以要重新选择合适的遮光罩;UV和滤镜压圈也会造成类似的情况,需要排除法来排除。这一类暗角是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的。
2.尾口口径太小引起的遮挡,这一类大多出现在L39、M口一类中长焦镜头上,因为中长焦镜头镜组相对靠前,碰上L39这类小尾巴就容易引起遮挡。M42也不是万无一失,100mm以下基本上尾口水管够粗,上到100mm焦段的镜头,就会出现四角失光的情况,原因就是M42尾口有点遮挡了,所以100mm以上镜头上4433尽量改M52或者M58螺纹,再转接机身。
3.光圈全开下四角失光,其实镜头本身就具有“晕影”这个问题,这是设计上的缺陷,中心比四角会亮一些,随着光圈缩小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个晕影问题全幅上使用也会有,只是4433画幅更大,把这个问题放大了。后期各类软件里也可以拉一下暗角来解决晕影这个问题。
4.暗角出现的时机:普通镜头就看无限远时有没有暗角或者严重的失光,因为此时镜头在感光元件上的投影面积最小,最容易出现暗角。但是不同结构的镜头随着光圈的变化,暗角也会发生变化,有的是光圈全开的时候暗角或者失光最明显(主要是晕影导致),少数是光圈缩到很小开始出现暗角。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会出现暗角大部分发生在微距镜头上,当微距状态下,镜组离尾口是相距很远的,这段距离会导致光路被镜头尾口遮挡,产生暗角,这类情况只会在微距情况下发生,普通距离内不会出现。
Total:排除了前口、后口、晕影、微距遮挡等因素后,还有死暗角,那就是真正的像场不够所导致的暗角了,这就基本没辙了,撤退吧。
关于像场大小的大致规律:
1. 同焦段镜片结构简单的像场>结构复杂的(比如50mm天塞结构的镜头肯定像场大于50mm 四组六片双高斯的镜头)
2. 焦段越长,像场越大;
3. 光圈越大,像场越小(比如50 1.2的像场就小于50 1.4)
知道规律,大概就可以推算什么样的镜头可以上4433画幅来耍。一般三片cooke或者天塞结构的镜头,50mm起就可以完美覆盖;4组六片双高斯镜头,58mm f2起就可以完美覆盖;55mm f1.4起就可以完美覆盖;60-63mm f1.2起就可以完美覆盖:75mm起,不论什么结构的镜头和光圈大小,基本都完美覆盖。75-90mm之间的镜头大部分可以覆盖4433-645之间,K75这种甚至可以覆盖66-67,90-105之间可以覆盖到645-67之间,有的甚至69、45,视不同结构来定。
样片环节.
我个人觉得第三代凤凰瞳还是有一些老镜玄学的味道,焦外并不像现代牛头那样单纯的奶化,而是有一丢丢油画的感觉
0.8米内近摄画质有衰减,故此类静物拍摄收到F2.8,景深和画质都有保证了, 即使是F2.8景深依然很浅,毕竟在4433上相同景别比全幅要离被摄主体更近;
色散肯定是有的,但我个人从来对这些东西不敏感;
弱光环境下的焦外成像也不俗
去撸猫馆试镜数毛,0.8米开外只要对上焦其实算是能数毛的, 虽然是手动对焦,峰值提示真的是伟大发明,个人经验是强度设置为低, 中近距离只要焦点亮了基本八九不离十,甚至都不用放大,对焦难度比起老胶片机的裂像屏要容易太多, 而远距离则需要多练练判断力,因景深变大峰值提示范围也变大了, 通常并非亮了就中焦,而是整个被摄体亮了或者最亮的时候才算对准, 逆光情况下一般才需要放大对焦,因为峰值此时是不明显的;
手动对焦+峰值提示熟练之后,除了动态目标无法精准抓拍外, 静止目标的拍摄效率我觉得并不差,虽然肯定不会是张张精准, 但玩器材本身就不能有任何包袱,这算是技能的一种, 解锁它,玩任何年代的老镜都从容不迫, 在GFX上似乎又体验到了老机械胶片机手拧慢慢对焦的拍摄感觉, 节奏明显变慢的结果就是拍摄过程严谨了很多,也更多思考,出片率提高了不少,
科技越进步,人就越废物,我有体会到;
人像这块儿要试的镜头还有好几支,暂时就拿男性朋友来试刀,以后有新作就直接发照片栏, 不得不说,富士胶片模拟还是有点东西的,即使是RAW也可选择在LR里套用NC滤镜, 然后调整下细节,拉下曲线就出片了,颜色几乎不用动...
最后简单说说为什么选择GFX50S2 在购入之前做过很多对比,也考虑过哈苏X1D2,但全系没有机械快门直接PASS 因为依赖镜间快门,玩转接只能电子快门,果冻效应直接无解
去线下试了GFX100、100S、50R
GFX50R虽然有着不俗的外观,但操控实在较反人类,没有机身防抖,快门时滞大的要命 GFX100方块机过大过重,100S看似不错,相位对焦、机身防抖、体积重量合适,无奈均超预算 只剩GFX50S2,5000万像素完全够用,对老镜已有足够压力,宽容度够强大,实测高感表现也不差 机身防抖、握持舒适、可自定义的按键,考虑到我的转接基本以手动老镜为主,也不需要相位对焦和1亿像素 最终GFX50S2为最优解,价格也相对合适;
最后的最后, 老镜上4433再MF,确实不是每个人玩得转 没耐心、手残党,谨慎对待 转接党对AF有要求的,直接100S或100S2,Fringer转接环,全套佳能EF红圈定焦是最优解
画质党直接选择原厂
部分朋友可能会想,都上中画幅了,干嘛去碰那些渣画质老镜 我个人觉得,画质服务于题材,而并不是所有题材都依赖画质
除了风光和建筑,就人像、扫街而言,我觉得氛围重要性远大于画质 事实上中画幅更大的意义在于透视形变更小的透视空间关系,文字较难描述这种视觉具象的东西 就好比50mm在GFX上变40mm变广了但又不像全幅上有形变 用同一支镜头在全幅和4433上玩上几个月,你就会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