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主力机K40Pro现在实在是难堪重负,8G的运行内存在2025年的现在已经很吃力了,杀后台也是家常便饭,256G的存储也满了,存储一满整机速度就慢到龟速了。电池也换了一块,现在续航掉的快不说还是火龙888,怕骁龙8 Elite翻车就先观望了两个月,最后还是入了小米15Pro,前几代的痛点基本都改进了,屏幕边框进一步缩窄,屏下指纹也升级为了超声波,电池也做到惊人的6100mAh,于是就顺理成章的升级。简单做个开箱和体验,非严肃评测,所有对比均图一乐。
开箱
Pro黑色包装盒,标准版则是白色
和14Pro的包装盒基本一摸一样,只是14变成了15
左下角多了个Powered by Xiaomi HyperOS
联名了徕卡之后基本处处都能看到徕卡的logo
黑色的小盒子里送了个灰色的手机壳,基本是国产厂商的标配了
90W的充电头
后面充电环节再细说为啥从120W变90W
附送的A to C的线
为了控制成本和私有协议,大部分厂商送的头和线都是A to C,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跟进成全C to C
手机本体和盒内所有附件
90W单A口充电器
正常输出:5V=3A 快速输出:3.6-5V=3A
以前的小米正代基本一代一个设计,被吐槽最狠的就是小米8那代1:1复刻iPhoneX,做到了相似的背面但是正面不但有刘海大下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代的设计可以说是最没设计的一代,直到小米12开始矩形Deco固定左上才算是开始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13系列基本固定了到现在15系列的摄像头Deco设计,徕卡的加入也给小米的影像多少带来了一些提升。
外观相比14系列基本是小修小补逐步完善
看似改动不大其实调整的都是细节
14系列被吐槽的巴黎饰钉纹理也取消了,摄像头Deco和背板衔接更自然,隔壁友商的mate70系列倒是加上了
后盖材质方面标准版是玻璃,Pro则是玻纤,官方说Pro的玻纤是为了减重
除了敲击起来的声音以外个人感觉质感上倒是和磨砂玻璃差别不大
15Pro的摄像头Deco是陶瓷材质,一体性和质感是真不错,且不怎么沾指纹,标准版则是玻璃
前后过渡圆滑,中框更多的延伸至背板解决了前代中框和背板握持感的问题
相比上一部红米也没有了恼人的屏幕支架
这代对于细节的处理明显进步了很多
上手质感相比之前的小米有大幅的提升
前几代都是没啥大问题,但细节还是差点意思,这次也算是把工艺的这块短板补上了
外观工艺对比
手上刚好有之前被吐槽最狠的小米8和上上代影像旗舰小米13 Ultra以及上一任红米K40Pro
正好也看看相差7年的数字旗舰还有上上代Ultra以及红米K系列旗舰之间的设计与工艺
不对比还好,一对比发现7年前的小米8下巴真的宽到吓人
摄像头越来越多摄像头Deco也越做越大
探索版和屏下指纹版后盖还协调一些,标准版在主板位置还有个指纹传感器
好消息是12开始已经逐步有了系统化的设计语言而不是之前1:1的复刻
小米11开始旧的图标LOGO也全换成了字母
和13 Ultra机身大小相当
13 Ultra为了塞下一英寸主摄和更多焦段摄像头Deco自然比数字系列大
数字系列的潜望长焦缺席三代也回来了
做工和质感相较于13 Ultra也更好,15Ultra也可以期待一下了
前摄和红米K40Pro对比
当年选择K40Pro有部分原因就是这个最小的挖孔
由于挖孔太小了屏幕边缘的光会影响前摄,调用前摄时会有个黑色的小圆圈挡住周边防止干扰
后面挖孔的机子都是在不影响前摄的基础上尽量缩小挖孔
下巴就比不了了,红米的屏幕支架硌手不说还显得边框很宽
这次标准和Pro的边框都做到了1.38mm且四边等宽差一点点赶上iPhone16 Pro Max的1.36mm
性能
骁龙8 Elite相比上代提升巨大采用了A18、天玑9400同款的台积电N3E工艺,内核架构也从公版的ARM换成了自研的CPU内核。能效比和温度控制很优秀,相比骁龙8Gen3大幅提升,详细测评很多了这里就简单跑个分,之前观望了两个月就是怕又像888时期一样翻车,这次的骁龙8 Elite到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稳的。
CPU跑分
GPU跑分
充电&续航
很多人都好奇上代的充电功率还是120W,这代怎么成90W了?确实,我到手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疑问。
得益于硅碳负极的应用,今年很多厂商的电池都有很大提升,容量一个比一个大,各家旗舰机的电池能量密度基本都做到了830Wh/L往上,上代14Pro还是4880mAh,15Pro直接到6100mAh 上代120W能在18分钟充到100%,充电速度虽然快但高电流会导致锂离子沉积加速,长期使用后电池容量衰减更明显。120W降到90W很显然就是电池寿命与快充的权衡,即使是90W系统也会提示慢冲可以延长电池寿命,要快充速度还是使用寿命这个就见仁见智了,考虑到官方换个电池才100出头,两年之后换个电池再用一年也差不多换手机了,所以我还是会选择全功率快充。充电时的发热也只是温热,可以接受。以现在的技术迭代速度相信用不了多久估计就能在保证大电池的情况下重回120W了,可能月底的15Ultra就能看到充电功率的提升。
官方数据90W的充电头充电时长是53分钟,实测5%到100%用了45分钟,如果是0-100还算上涓流充电的时间和官方宣传的53分钟应该是差不多的,这个速度其实还是能接受。无线充电方面则是50W且支持10W无线反充,无线反充用于应急和偶尔充耳机还是有点用的。
续航方面得益于电池技术的提升和骁龙8 Elite还算优秀的能耗,正常使用一天没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前一天晚上充完电之后用到第二天下班回去都还有15%的电量,离电使用时长不算待机时间使用10小时基本是没问题的,如果打游戏和高亮度看视频续航时间可能会短点
拍照
相比上一代小米14Pro其实这代的硬件改变不大,主摄参数基本一样但是砍掉了可变光圈,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长焦从上代的立式长焦回归了潜望长焦,数字系列作为小米的均衡旗舰影像一直不是最强的,毕竟上面还有Ultra这个影像旗舰。就像前面说的不是最强但要均衡,各个场景都能应付,各个焦段都要齐全。样片都是春节前后家附近拍的,各个焦段和两种徕卡模式都试了下,也对比了一下13Ultra,就效果来说大部分场景都还不错,主摄和长焦的白平衡还得优化优化。
当年华为算是智能机时代最先玩和传统相机厂商联名的了(功能机时代还有诺基亚和蔡司),从最开始和徕卡联名的P9到最后一部P50,也成功的让友商们和相机厂商玩联名,蓝绿两家不是蔡司就是哈苏。徕卡和华为的合作结束后华为搞了自己的XMAGE,小米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影像技术也是拿下了和徕卡的合作联名。和当年和华为合作时一样,默认影像风格也是分为徕卡生动和徕卡经典。生动模式饱和度和亮度都会高一点,观感会更讨喜。徕卡经典暗部和高光都会压的更低些,白平衡会稍稍片绿会有一点点暗角,德味确实会更明显。两种风格不纯在哪个更好,适用的场景不一样。
得益于这几年计算摄影的发展,暗光环境下相比降低快门速度现在的手机会更倾向于靠算力解决,但是夜景的高光溢出算法的味道还是很明显的
这次回归的潜望长焦画质还是不错的,能用长焦的很多场景都会优先使用长焦,15Pro上的这颗长焦解析力不是最强的但相比主摄裁切的还是好很多的,长焦也更容易将主体和背景分离出来。和iPhone16Pro从3X变成5X一样,这次15Pro的长焦也从3.2X变成了5X。很多人对5X长焦的实用性存在质疑,觉得适配场景有限。实际用了一个月下来觉得其实还好,时间久了就能知道什么场景自己大概要使用哪个焦段。之前的2X主摄裁切和3.2X长焦的搭配其实在焦段上差距不大2X大约等效50mm,3.2X大约等效75mm。现在的5X大约等效120mm,算下来23mm的主摄、50mm的主摄裁切、120mm的长焦,基本能覆盖很多的使用场景了,所以我觉得5x在使用上来说是没有大问题的,我也很喜欢用这枚长焦拍照。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就是每个焦段的白平衡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即使是同一颗镜头裁切也会有区别,这点挺奇怪的
长焦解析力对比
刚好手头上的13Ultra也有120mm长焦,简单对比了一下
Ultra毕竟是影像旗舰,虽然差了快两年但是解析力和色散控制还是要好一点,也期待一下月底的15Ultra能有什么
设备互联
和小米15系列一起发布的澎湃OS2也支持和Mac的互联,用户可以在Mac上使用妙享桌面功能显示小米手机的镜像画面;通过小米互传功能,用户可以轻松传输文件到苹果设备。发布会看到的时候我还以为我看花眼了,这俩还能互联,初步使用下来的体验是能达到苹果生态中Mac和iPhone互联70%的水平,剪切板内容互通、备忘录等自动同步这些需要iCloud的肯定是无法实现的。但是AirPods设备之间切换、Mac和手机文件互传、Mac端手机镜像这些是没问题的。最实用的还是文件互传,使用起来和Airdrop基本差不多,稳定性甚至还好点,这段时间的使用只出现过一次传输失败,非原厂的互联做到这些功能可用度还是很高的。使用时需要设备都在同一个网络且小米账号一样,理论上讲后续支持澎湃OS2的机型都能支持。多一个功能还是能多一些玩法的。
这里的跨设备粘贴只有单向的,仅支持手机端复制电脑端粘贴 ,反之则不行
除了使用投送,在Mac端打开手机镜像的情况下是可以直接进行文件相互拖拽的
连接之后可以直接调用Mac的键盘和扬声器
互联随说没iPhone搭配Mac那么完美,但两个厂商的两个品类之间能做到这个适配度还是在意料之外的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