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
GFX100II的外形确实比较符合它的定位——工具(高级)
外形硬朗又带一点圆弧倒角,机身顶部向两侧斜切的两个面和硕大的热靴盖是这台相机最大的特点,方便,易用,有辨识度。
右手食指的按键放在了快门附近,没有任何标记,说明书上叫fn1-3
内部一面几乎全部留给了巨大的肩屏,感觉能显示所有东西,特别是视频模式下。
手柄与镜头之间还有fn5/6两个按钮
巨大的机身也提供了一个挺大但是边框停航母的翻转屏,对比X2D,工具属性一下就突显出来了。
(虽然屏幕边框宽,但使用一年后屏幕和翻转五金的连接依然松动了)
机身背面没有方向圆盘,但几乎没有影响。菜单方向键交给拨杆,ISO调整交给前波轮
CFexpress type B卡和SD卡槽
左侧接口不多,但足够大
可取下的取景器真的非常实用,因为GFX100II的取景器确实非常突出,这个突出包括高度和长度。
GFX100II使用感受,抛开画质和视频不谈
按键操控设计的不错,和尼康佳能并列第一梯队。
菜单易用性介于两代索尼之间,没怎么用过尼康和佳能的新菜单,无法比较。
对焦水平大概齐平尼康Z 6,单点单次可用,连续对焦不靠谱,人物识别还不错,但是对人脸识别会高于单点选择的区域,导致对焦飘到其他人脸上去。
RAW文件大小在130MB左右,一般使用16bit无损压缩RAW,介于虽然提升了但是依旧比较慢的快门时滞,基本不担心缓存问题。
鉴于对焦和快门时滞,中画幅拍摄动态抓拍和会议活动都是比较吃力的。
联机拍摄功能高强度使用,搭配win笔记本或台式机使用LR和C1都有概率出现连接没有反应,且概率较大。搭配Macbook pro使用非常丝滑,电脑锁屏界面都能正常输出到电脑照片。联机拍摄时不会给相机电池充电,但在电池电量较高时能保持相机不掉电,持续拍摄数周不换电池。
APP不错,能显示快门数,还能更新相机固件。
镜头
在使用了一年后,我对于当初的镜头选择,甚至选择GFX系统都存在一些后悔,从镜头选择说起吧。
首先是“大三元”,这三只镜头又是GFX工具属性的一大佐证
价格不贵,画质够用,焦段覆盖比较完整
GF20-35mmF4 R WR
当然是为了活动和展会买的,没听过什么风光
确实画质不错,体积小巧
“小巧”示意图: 对比Z6+Z24120f4
由于用途比较局限,可以贴出的样片只有一张,RA滤镜直出,长曝有抖动
GF45-100mmF4 R LM OIS WR
堪比定焦画质的标变,尤其是45端。
画质的代价是易用性,1005g的重量不是最大的问题,93mm的镜身直径更加影响握持,左手无法舒适的单手握持使得右手得不到休息,相比之下手持1050g的GF100-200mmF5.6反而会轻松很多。
同时,等效全画幅36-80的焦段,广角端0.65m长焦端0.82m这种近乎离谱的最近对焦距离,都是使用这只镜头时需要克服的困难。
还有一个优点,LM代表的对焦迅速。
所以最适合这颗镜头的,还得是拍Look的服装摄影师。
45-100的后玉也是巨大的。
GF100-200mmF5.6 R LM OIS WR
小三元的规格,两倍的变焦比, ø67mm滤镜尺寸
没办法,这就是GFX在这个焦段唯一的原厂选择(等等67mm?怎么听起来腾里腾气的)
虽然这个头画质一般,光圈较小,但是长焦毕竟是长焦,比如去坝上草原出片只能靠它
1/250s的快门,在行驶的车上拍摄,还是糊了
GF110mmF5.6 T/S Macro
在富士中画幅的帖子里,110是最常出现的一个头,被称为GFX必入的一个头,但不是这个
我在这个镜头和GF120mmF4 R LM OIS WR Macro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为了更强的MTF图表现和可能的移轴使用场景选择了它
也可以说有了它,才离GX680更近了一点。
画质无可挑剔,偏移量够用,对焦手感丝滑
对,它是一个手动对焦镜头,代价就是不能使用机内的自动对焦包围
分辨率:
移轴效果:
在倾斜的机位上拍摄平面,可以实现整个平面的合焦,
左图为使用倾斜功能,右图为正常
光圈f20,在不使用倾斜功能时有虚化
GF110mmF5.6 T/S Macro 日常使用环境,110ts作为我的挂机头,能够最好的发挥这块一亿像素底的实力,不过0.5x的放大倍率还是有点遗憾,配合原厂近摄环也有画质问题。
(曼富图真的难用)
总结
可以看出,这四只镜头是我根据全画幅系统的经验搭配的一套比较常见的职业摄影师套装,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慢慢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变焦头的变焦比普遍在2倍左右,不说和24-120这种5倍比较,就算与全画幅大三元这些3倍左右的变焦头比,差异也比较大,拍摄一些题材时需要频繁的更换镜头。
其次是巨大像素带来的很慢的读取速度,导致电子快门几乎不可用,抓拍也变得困难的多,尤其是和全画幅动辄20张/秒的连拍速度相比较。
(GFX100II连拍时RAW的bit甚至会掉到12bit,所以基本不考虑连拍)
所以,最后的教训就是,如果你什么都可能拍一点的,千万不要放弃你的全画幅系统!! !中画幅目前还只适合作备机用。
GFX系统依然还是一个长板很长,短板挺短的一个系统。它并不是全画幅的上位替代,在部分商业拍摄、风光拍摄方向它确实很强,但在活动、素人人像、生态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效率问题。
今年想有空继续研究下非原厂方案,下到接适马70art,上到外接仙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