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楼主: nApoleon

一周年庆抢楼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图索骥  à n t ú suǒ y ì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发表于 2008-2-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里很高兴。
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 :“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到原来的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 ,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乐羊子喃喃地说 :“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刀,嚓嚓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成尺、成丈、成匹,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才返乡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发表于 2008-2-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三七二十一

很久以前,有个叫李元的财主,雇卫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起初,他每天管小伙子三顿干饭,免得借屙尿的机会偷懒。不久,财主就后悔起来,心想小伙子一顿能吃三碗干饭,一天下来就得吃九碗。吝啬的财主觉得长工饭量太大,就对老婆说:“这小伙子干活卖力气,一个能顶两个,只是太能吃了!从明天开始,每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但小伙子即使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还是有气无力。眼看田中杂草丛生,再不抓紧除草,粮食就要减产,李元十分恼火,他生气地问长工:“你一天我三七二十一碗饭,怎么干活不佝个男子汉?”
   小伙子闭关没听见敲着碗边说:“干干干,一天九碗,汁毛都有劲,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竹竿雨,手脚软如泥。我着急没力气,你着急,为的什?”
   李元听了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算了,算了,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饭,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传开了。时间的推移,“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俗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用来指不分是非的言行。
发表于 2008-2-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宾至如归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发表于 2008-2-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生可畏

源于《论语·子罕》。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现在,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发表于 2008-2-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含沙射影

源于唐代白居易的《读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发表于 2008-2-1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见钱眼开

相传,在南宋时,苏州有个姓柴的大富商,他腰缠万贯,非常有钱,所以人们都叫他“财万贯”。财万贯虽然有钱,却极其吝啬。
   一年,京城临安开科,财万贯的外甥顾文秀想进京赶考,但是家中贫困,没有盘缠。顾文秀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到舅舅家里去借一些,但他深知舅父的脾气,所以悄悄地找到舅妈。舅妈也不管钱财,便把几件首饰给了他。财万贯知道这事后,就像剜了他的心,所得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
   大财主瞎眼后,到处求拜佛,一天,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灵隐寺的济公和尚佛法无边,一定可以攻好他的眼病。财万贯听了,连忙去求济公。济公打趣他说:“施主,眼不见,心不烦,还是什么都看不见好啊!”财万贯一个劲地磕头,说:“只求神僧医好我的眼睛,弟子情愿献上布施。”济公拿出化缘簿,说:“你能出多少?”财贯狠了狠心说:“十两!”济公笑着说:“亏你好意思说出口,真是枉为苏州首富了!”财万贯心一横:“一百两”济公扭转身,说:“那你回家摸银子吧!”财万贯急得抓耳挠腮,最后,他颤抖着说:“一,一千两,总可以了吧!”济公说:“那我试试吧!”他假装念了几句咒语,又从身上搓了些泥丸给他吃,还不见好,济公说:“看来施主的眼是无药可救了。”
   财主又苦苦哀求,济公说:“好罢,你的眼睛,临安新科状元才能治,咱们去找他吧!”
   财万贯和济公来到临安,找到状元府。原来,新科状元就是顾文秀。顾文秀听说舅父来了,赶忙将二人迎入客厅,说:“甥儿能中皇榜,全靠舅妈资助。”说罢,命家人捧上十个大元宝,说:“甥儿还没有多少家产,这一千两银子先孝敬舅父,就算还盘缠钱吧。”
   财万贯一听还他一千两银子,满心喜,把十个元宝摸来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进,济公念念有词:“心病还须心药攻,如见钱眼应开,嘛呢吧,开!开!开!”财万贯只觉两眼一亮,面前是十个银光灿灿的元宝,高兴地乱叫:“银子!银子!十足的银子!”
   济公冷笑一声,说:“施主,你这病,因为钱财所得,又因钱财治好,今后若要再发病,我和尚可就没办法了。”“这一千两银子,就算你许的布施吧。”
   财尤贯心疼万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现在,人们用“见钱眼开”来形容那些吝啬喜财、爱占便宜的人。
发表于 2008-2-1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遂自荐

典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 当秦军围攻赵国都城

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时,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 早 已脱颖而出了 ,并自荐同往。 后来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 毛遂 上前展露才华,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
发表于 2008-2-1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发表于 2008-2-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言可畏

  

出处 : 《诗 ·郑风·将仲子》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释义 :“言”语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故事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点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门楼,
不要把我种的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伯父母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墙,
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伯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伯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于是再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后园,
.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议论我呀。”
发表于 2008-2-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心如面


  

出处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释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 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 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 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 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 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 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 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 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接着,子产诚恳他说 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 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 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 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 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 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 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 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子产 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 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 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 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 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 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 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 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 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 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 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 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 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发表于 2008-2-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倒猢狲散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聘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发表于 2008-2-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
   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从此,这名话便传开了。
发表于 2008-2-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死 存 亡

  

出处
《左传·定公十五年》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失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

释义
表示情势十分危急,已经到了非存即亡的关键时刻。

故事
公元前495年,邾(zhu,邹国本来的称谓)国的君主隐公来到鲁国,会见鲁国的君主定公。鲁定公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他。当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名声很大,也被邀请观礼。欢迎仪式开始后,邾隐公仰着脸。把玉器高高举起,态度很傲慢。鲁定公接受玉器的时候,俯着脸,弯着腰。两位君主不同的神情和态度,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在旁观礼的人们都非常惊讶。子贡对此发表了看法:"诸侯相见要手执玉器,这是从周朝就开始施行的礼节,所以今天这件事情要用礼来看待。用礼来看待这件事,两位君主都快要死亡了。
礼,是死亡或生存的主体,人的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揖让、进退和俯仰,就从这里选取它;朝会、祭祀、丧事、征战等等, 也要用礼来观察它。眼下是正月,在一年之初诸侯相互朝见,会不顾规定的礼仪,说明他们心里已经没有礼了。朝会不合于礼.哪里能够长久?邾国君主的高和仰是骄傲,鲁国君主的低和俯是衰废。骄傲接受动乱,衰废接近疾病。鲁国的君王是主人,恐怕也会先死去!"
发表于 2008-2-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无双

1、长平之战后,赵国军队大败、秦军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2、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窃取了魏王的兵符,调动魏军,解放了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3、为怕兄长魏安厘王追究窃符之罪,信陵君魏无忌逃到赵国定居。

4、后来,信陵君听说赵国有毛公、薛公两位贤才,就不顾身份,独自到赌场和酒店中去与他们结交。


5、赵国的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后,对夫人说:“我原来听说信陵君是个‘天下无双'的人,现在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出入赌场、酒店的行为荒唐的人。”


6、后来平原君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登门向信陵君道谢。“天下无双”,形容出类拔萃
发表于 2008-2-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发表于 2008-2-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机妙算


释义
形容机谋高明。

故事
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过江东与东吴都督周瑜共商破曹大计。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惟恐对东吴不利,借故欲除掉他。一天,他要求诸葛亮十天之内弄到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好办,并把工期该为三天。周瑜暗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到期不完成,以军法处置。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里去打探情况。发现诸葛亮正在悠闲地弹琴。诸葛亮一见鲁肃,拉住他的袖子道:“子敬救我!”他要求鲁肃在第三天夜里调拨20只战船,战船四周都用黑布蒙上,摆满稻草人,每船配备30名军士,让他们带上锣鼓号角。鲁肃不知底细,答应了。三天后,诸葛亮笑吟吟地邀鲁肃一同登上战船,船向江北驶去,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兵大寨。鲁肃惊问:“你要去送死吗?”诸葛亮只不动声色地劝鲁肃饮酒。这时,大雾满江,曹操闻报,说东吴派水兵来袭,他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命令不许出战,只用乱箭猛射。大雾散后,诸葛亮20只战船上满是箭,一数10万多支,到周瑜处交命。周瑜叹道:“他神机妙算,我比不上啊!”
发表于 2008-2-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李满天下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 700 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发表于 2008-2-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经地义

1、周朝敬王时,王子朝起兵作乱,把周敬王赶出王城,自立为王。


2、晋顷公为此召集宋、卫、郑等诸侯国大夫讨论如何平定叛乱,安定周王室,最后决定各诸侯国按照礼仪,为周敬王提供粮草和军队,帮助周敬王回归王城。



3、晋国卿大夫赵鞅(即赵简子,赵国国君的先人)问郑国的大叔吉:“什么是礼?”




4、大叔吉引用郑国已故大夫子彦生前说过的话回答:“礼是‘天之经,地之义'(天道的规范,大地的准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经地义”由“天之经,地之义”演变而来,指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发表于 2008-2-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穷匕现

战国末期,秦王赢政不断派军队蚕食齐、楚、韩、魏、赵等国。公元前228年,秦国的军队攻下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并一直打到了燕国的南部边境,直接危及到燕国的生存。燕园的太子丹派荆轲作刺客,由燕国的勇士秦舞阳陪同,带着秦王的仇家--樊于期的头和藏国土地最肥沃的地方--督亢地区(今河北固安县西)的地图,密藏用毒药淬过的锋利匕首来到了秦国。之后,荆轲先把带来的价值千金的珠宝送给了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通过蒙嘉的帮助,使得秦王同意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和秦舞阳。接见的这一天,荆轲捧着樊于期的头在前,秦舞阳捧着地图匣相随在后。刚进入秦宫,秦舞阳竟害怕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秦国的大臣都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看了看秦舞阳,笑道;“他住在偏僻的北方,没有见过天子,因此害怕,请你们不要见怪。”秦王便叫荆轲把地图献上来。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匣,取出地图,恭恭敬敬地献给泰王。秦王将地图徐徐打开,最后,卷在地图中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刺杀秦王的目的没有达到,死于乱剑之下。后来人们常引用的“图穷匕现”(或“图穷匕首现”)即由此而来。
发表于 2008-2-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虎色变


释义
成语“谈虎色变”用来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精神就紧张起来。

故事
北宋时,有两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们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程颐,字正叔,18岁时上书皇上,议论天下大事。当时,有许多大臣举荐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最后,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的校书郎。他实在不能推,只好上任。不久又升任崇政殿说书,这是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务。程颐平生诲人不倦,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一生留下了丰富著述,这些都被后人收入《二程全书》,他们的学说则被后人称之为“理学”;南宋时朱熹的学说被称为“道学”,由于两家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都是阐发、弘扬孔孟的儒家学说,于是在习惯上,人们便将他们两家的学说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二人虽然平生致力于“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事物原理的大学问,但他们一时一刻也不忽视实践。程颐在谈到实践出真知这一问题时,曾讲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老虎能伤人,这是就连3岁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人们聚在一起谈话时经常说到虎,却没有谁觉得害怕。” “有一位田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只要听到有人说到老虎,他就会被吓得大惊失色(闻谈虎而色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位田夫真正体验过老虎的厉害和被老虎伤害时的危险程度。”
说到这里,程颐又将故事引申说:“作学问,无非讲的是治国安民,利国利民的道理,但如果一味地高高在上,而不深入实际去体察民情,无论如何也治理不好国家。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程颐的学说进一步奠定了宋儒实践出真知的理论,对后人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08-2-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围魏救赵

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

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

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

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

战术。
发表于 2008-2-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发表于 2008-2-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发表于 2008-2-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枕黄粱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发表于 2008-2-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毛不拔

源于《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发表于 2008-2-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衣带水

源 源于《南史·陈后主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8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
   公元588年,杨坚派了50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发表于 2008-2-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知半解

源于宋严羽《沧浪诗话》,也见于清《唐宋诗醇》。《沧浪诗话·诗辨》里有:“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误。”
   《唐宋诗醇》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作没有一点新意,开始是模仿刘禹锡,后来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诗醇》时,作者却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他评论苏东坡的诗时说: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作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陈师道却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后来学李太白,这样评价是对苏轼的诗作并不了解的缘故。“后来,人们用”一知半解“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东西并不多。
发表于 2008-2-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千里

1、“一日千里”这个成语见于《荀子.修身》,故事出自《湘山野粟》。

2、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写一篇记事文。


3、3人各显其能,半日成文,大家围定一看,谢文七百字,欧文五百多字,尹文最少,只用了三百八十个字,而且洗练生动,叙事完备。

4、欧阳修暗暗称赞尹师鲁比自己写得好,当晚便去向尹师鲁虚心请教。



5、尹师鲁诚恳地对他说:“您的文章虽然也写得好,但结构尚欠严谨,语言也不够精练。”


6、欧阳修接受了尹师鲁的意见,对自己的文章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重新改写了一遍。


7、尹师鲁看后,觉得欧阳修改就的文章一个字也难于改动,便感慨地对文友们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后来,人们便用“一日千里”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的进步和事物发展的速度很快。
发表于 2008-2-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千虑

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9 11:17 , Processed in 0.014719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