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楼主: nApoleon

一周年庆抢楼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先恐后

  

释义
现在多来比喻争先向前,惟恐落后,形容热烈紧张的场面。

故事
春秋后期,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赵襄子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但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了不起啦,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
比赛开始了,赵襄子刚反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飞快地追赶起来。一开始赵襄子遥遥领先,可越跑他的车越慢,结果,他接连换了3次马,还是远远地落在了王子期的后面。赵襄子不高兴,便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道:"你教我驾车,为何不把技术全都教给我?"
王子期解释道:"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可您在运用上有毛病。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上车辕,宽要合适,要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的动态,不断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接着,王子其又具体地指出赵襄子的毛病,说:在比赛中,当您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您,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又拼命想追赶上我,总是把注意放在我身上,试问,您哪里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赵襄子虚心接受了王子期的批评,并认真按照王子期的指点练习驾车技术,终于成为一个驾车能手。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争先恐后"这个成语,原指做事不能分神,要全力以赴。
发表于 2008-2-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炙手可热

【释义】: “炙”(zhì),烤。手一靠近就觉得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威大。亦作炙手而热。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发表于 2008-2-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相 矛 盾

  

出处
《韩非子·难势》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发表于 2008-2-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窍不通

  《 吕氏春秋 · 过理》: “ 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 ‘ 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 高诱注: “ 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比干,纣之叔父,原封于比(今山东 附近)。先辅帝乙治殷,后为纣朝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纣王皆忠贞。纣晚年荒淫无道,百姓缄口,众臣叛离,比干心焦如焚。见箕子因谏而为奴,比干深为悲愤,表示“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于是到摘星楼劝纣王,纣王不听,他不惜“以死争”,犯颜苦口三天,诤劝纣王改邪归正,纣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遂在摘星楼剖比干视其心。

比干为国捐躯,年六十三岁。殷亡后,殷民怀其德,改朝歌摘星楼称摘心台,建“忠烈坊”。悬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至清代犹存,今有遗址。
比干死后,葬朝歌南汲境内,世称“比干墓”。周武王克商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赠为太师,谥忠烈”。今比干墓仍存,且有“平寇柏”、“无心菜”之说传世。

春秋时,孔子感叹地说: “ 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这是成语“一窍不通”的来历。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发表于 2008-2-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丝不苟

出处 : 《儒林外史》

见世叔—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释义 :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好细。

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 “这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知县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发表于 2008-2-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怀不乱

   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

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发表于 2008-2-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钱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发表于 2008-2-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远亲不如近邻
相传,古时候有个张员外,两口子为人善良,就是儿子张清不争气,不是吃喝玩乐,就是到赌场里耍钱。不久,老两口去世了,张清再也没人管束,成天在赌场里,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只好以讨饭为生。
   一年冬天,风雪交加,张清又冷又饿,只好跑到舅舅家混口饭吃。他舅舅一见是他,就把脸一沉,让家人把他打出门外,张清无处可去,此时才想起爹娘,不禁哭得像个泪人儿。天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渐渐地张清冻得失去了知觉。
   这时,张清的邻居张江见张清躺在雪地里,便把他背回家,给他暖身子。张清冻饿了好几天,一下子病得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张江又请来郎中给他看病。张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张江劝他说:“好兄弟,别哭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后来,张清病好了,恶习也改掉了,每日和张江勤勤恳恳地过日子。没用几年工夫,哥俩就富裕起来了。人们见了都说:“邻家邻家,关起门来是一家,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
发表于 2008-2-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虎谋皮
源于《符子》一书。相传周朝有一个人非常糊涂。有一次,他想弄一些美味的祭品来祭祀神灵,所以就去找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商量,想借用羊身上的肉。羊听了后,大吃一惊,急忙跑开了。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后来他又想做一件暖和的皮衣,以便冬天御寒,于是跑去和狐狸商量,想借用狐狸的毛皮。狐狸一听,也吓得跑到深出里去了。后来,人们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与狐谋皮”,表示一种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狐”与“虎”音同又同是动物,它们的毛皮都非常珍贵,所以也把它写成“与虎谋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08-2-1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朝三暮四

典自《列子.黄帝篇》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人们把他叫做狙公。 狙公懂得他养的猴子的 心思;猴子也了解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的人的口粮,满足猴子的食 欲。不久,家里越发穷下来了,势必要减少猴子的食粮。但怕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再给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它们的食粮要减少了,一齐都龇牙咧嘴地站立起来, 表现出很生 气的样子。狙公看见这情形,马上改口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芋头,晚上再给三个,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从三个芋头变成了四个,以为是增加了;就没有感觉到晚上已经 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实际上每天还是七个。便一齐爬山在地上,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以后的人从此引伸,凡见有人主张不定,做事常有变更,就根据这个故事 ,说他 是“朝三暮四”。
发表于 2008-2-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 死 不 悟


出处
《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释义
“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形容顽固到了极点,贬义。

故事
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 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 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耍。 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 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发表于 2008-2-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志成城

  

出处
《国语·周语下》
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释义
“众志”,万众一心;‘城”坚固的城堡。形容大家一条心,就像筑起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现在常用来比喻众人齐心合力,事情一定会办成功。

故事
周朝末年,周景王即位以后,为了个人行乐,下令把全国的好铜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单穆公劝谏说:“大王,你两年前铸大钱废小钱,使百姓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钟,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用大钟配乐,声音也不会和谐的。”但周景王仍不听,下令继续铸造。过了一年,两口大钟铸成了,一口叫“无射”,一口叫“大神”。 一个敲钟的人为了奉承景王,说:“新铸的大钟,声音非常好听。”于是,周景王就命他敲击,他听了后,对司乐官州鸠说:“你听,这钟声多和谐呀!”州鸠深知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回答说:“这算不得和谐。如果大王铸钟,天下的老百姓都为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您为了造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什么地方。俗话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大家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口中消熔。”
发表于 2008-2-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饱私囊

1、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赵国君王的先人),派税官去收赋税。

2、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

3、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4、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


5、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

6、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中饱私囊”这个成语,指那些经手钱物和有权的人,利用工作之便将自己的腰包装得满满的。
发表于 2008-2-1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眼不见为净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秀才和一个姓李的秀才在一块儿喝酒。喝到半醉,两人抬起杠来了。李秀才说天下万物水洗为净,而张秀才却说眼不见为净。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便一起请乡绅判断,谁若输了,便把一半财产和妻子输给对方。结果张秀才输了。
   回到家后,张秀才闷闷不乐,在妻子王氏的一再追问下,张秀才只好如实以告,还没说完,他就趴在床上痛哭起来。
   王氏非常聪慧,她想出一个计策来,好对张秀才说:"官人,你虽把我输给他人,但我也要走得像个样子才好。明天中午你把众乡绅请来吃一顿饭,算是作个证吧!"中午时分,众乡绅和李秀才准时赴宴。酒过三巡,只见王氏从屋里端出一个马桶放在门口,倒入三次清水,用长扫帚扫了三遍,又倒入三次热水,擦了三遍,然后又用清水冲了三遍,众乡绅见了都皱眉头,王氏却不慌不忙,又用抹布把马桶里外擦了个净,转身带着马桶到厨房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张秀才喊:"有劳娘子上饭吧!"
   王氏应声而去,只见她端着马桶,把它放在桌上,说:"各位老爷赏脸来到寒舍,只有淡酒薄肴略表心意。今日人多,只好用它来盛饭。大家都看,我已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了,请大家包涵。"说完,揭开盖子,只见里面是热腾腾的白米饭。满座的客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个个目瞪口呆,李秀才只好说:"我算服了,不是水洗为净,而是眼不见为净,你还是和张生一块儿过吧!"
   从此,这句俗语便传开了。
发表于 2008-2-1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虎谋皮
源于《符子》一书。相传周朝有一个人非常糊涂。有一次,他想弄一些美味的祭品来祭祀神灵,所以就去找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商量,想借用羊身上的肉。羊听了后,大吃一惊,急忙跑开了。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后来他又想做一件暖和的皮衣,以便冬天御寒,于是跑去和狐狸商量,想借用狐狸的毛皮。狐狸一听,也吓得跑到深出里去了。后来,人们把上面的故事概括为“与狐谋皮”,表示一种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狐”与“虎”音同又同是动物,它们的毛皮都非常珍贵,所以也把它写成“与虎谋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08-2-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纸上谈兵



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

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


以后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发表于 2008-2-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鹬蚌相争

战国时,苏代(着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当说

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燕国来赵国途

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

面大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鹬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鹬鸟的长嘴

紧紧地挟住。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说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

的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在苏代的劝说下,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

算。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至今还被人们常常

引用,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到好

处。
发表于 2008-2-14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窍不通

  《 吕氏春秋 · 过理》: “ 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 ‘ 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 高诱注: “ 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比干,纣之叔父,原封于比(今山东 附近)。先辅帝乙治殷,后为纣朝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纣王皆忠贞。纣晚年荒淫无道,百姓缄口,众臣叛离,比干心焦如焚。见箕子因谏而为奴,比干深为悲愤,表示“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于是到摘星楼劝纣王,纣王不听,他不惜“以死争”,犯颜苦口三天,诤劝纣王改邪归正,纣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遂在摘星楼剖比干视其心。

比干为国捐躯,年六十三岁。殷亡后,殷民怀其德,改朝歌摘星楼称摘心台,建“忠烈坊”。悬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至清代犹存,今有遗址。
比干死后,葬朝歌南汲境内,世称“比干墓”。周武王克商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赠为太师,谥忠烈”。今比干墓仍存,且有“平寇柏”、“无心菜”之说传世。

春秋时,孔子感叹地说: “ 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这是成语“一窍不通”的来历。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发表于 2008-2-1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经地义

1、周朝敬王时,王子朝起兵作乱,把周敬王赶出王城,自立为王。


2、晋顷公为此召集宋、卫、郑等诸侯国大夫讨论如何平定叛乱,安定周王室,最后决定各诸侯国按照礼仪,为周敬王提供粮草和军队,帮助周敬王回归王城。



3、晋国卿大夫赵鞅(即赵简子,赵国国君的先人)问郑国的大叔吉:“什么是礼?”




4、大叔吉引用郑国已故大夫子彦生前说过的话回答:“礼是‘天之经,地之义'(天道的规范,大地的准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经地义”由“天之经,地之义”演变而来,指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发表于 2008-2-1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言可畏

  

出处 : 《诗 ·郑风·将仲子》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释义 :“言”语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故事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点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门楼,
不要把我种的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伯父母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墙,
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伯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伯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于是再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后园,
.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议论我呀。”
发表于 2008-2-14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鹿死谁手

   晋时,北方有五个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在“五胡十六国”之中,以氏族的前秦和羯族的后赵势力最大。后赵的都城就建在今日邯郸市境内的古邺城。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石勒健壮有胆量,喜好骑马射箭。他在二十多岁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后来,与汲桑等人聚众赵兵。汲桑死后,石勒率众投奔前赵国君刘渊,刘渊拜他为大将。石勒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让他为谋士,发展成一种割据势力。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即为后赵……建国为王,石勒自然十分高兴。有一次,在欢迎外国使臣规模很大的宴会上,石勒乘着酒兴问他的大臣徐光:   “我的功绩可以和历史上哪个君王相比?”徐光想趁机恭维他的主人,便奉承地说道:“陛下的智谋和武勇,都超过了汉高祖刘邦和魏太祖曹操。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一个能比过您的。”但石勒却笑着说:“说得太过分了。我岂能不了解自己?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甘心做他的部下,服从他的指挥,和韩信、彭越一样争先效力。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就要跟他在中原争个高下较量较量。那可就不知鹿死谁手,天下落到谁的手中去了。”石勒的这一番话,叫徐光很汗颜,可群臣们却很称赞。
发表于 2008-2-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发百中

此典源于《虎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春秋战国时代,楚共王有两个非常擅长射箭的弓箭手,一个叫养由基,一个叫潘党。有一天,养由基看到潘党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前面箭牌的红心,很不服气,就想与潘党一比高低,他们决定在柳叶上用黑色做记号,站在百步之外去射,如果谁能够射中,就算谁本领高强。结果两人都射中柳叶的中心。他们又选了高低不同的三片柳叶,不但在柳叶中心涂上黑色,而且注明一、二、三等符号。养由基描准柳叶上的墨道和符号,然后搭弓上箭,连射三箭,依着一、二、三的顺序,箭箭命中,观看者都拍手称赞他“百发百中”的本领。
   后来,人们用“百发百中”比喻射击技术非常高明。现在也用“百发百中”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把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发表于 2008-2-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发表于 2008-2-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遗余力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

  “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

  “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

  “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发表于 2008-2-1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宋代著名授国诗人陆游的《短歌行》不有这个典故:“耳边闲事有何极,正可付之风马牛。”
发表于 2008-2-1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庭抗礼


【释义】:
“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故事】:
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弟子门读书,孔于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发表于 2008-2-1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含沙射影

源于唐代白居易的《读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发表于 2008-2-1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刀斩乱麻
相传,南北朝时期,北齐高祖高欢想测试一下儿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每人给了一团乱麻,让他们理顺,别的孩子都耐心地、一根一根地整理,只有高洋抽出刀来,挥刀一割,便把乱麻齐齐削断。高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高洋振振有词地说:“对待纷乱地事务,就要当机立断。”高欢听后,非常高兴,很赞成他的做法,后来,就把皇位传给了他。
   慢慢地,人们把这个故事总结成一句俗语,即“快刀斩乱麻”。
发表于 2008-2-1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箭双雕
源于《北史·长孙晟传》。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期洛阳人。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尤其擅长射箭。他出使西北突厥族时,突厥王非常佩服他的箭法,常和他一起出外打猎。当地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作“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态,又夸奖地称作“闪电”。有一次,他又和突厥王外出打猎。突厥王看到空中有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吃,准备搭弓射箭时,只听得“嗖”的一声,两只雕一齐直落下来,突厥王跑去一看,原来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更加佩服长孙晟的本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同时收到了两种效果。
发表于 2008-2-1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毛不拔

源于《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2-3 03:02 , Processed in 0.01360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