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仔细看我在这个帖子里的每一条回复,会发现我的措辞更加谨慎:我没有讲过「OLED 低亮度‘出现 PWM’」,而是「OLED 低亮度一定是‘有闪烁危害的’」
前面那帮纯对个屏幕还能「护主」的就不谈了,你是正经讲事实求真的,我也乐意多花点时间帮你捋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 any 自发光设备,在每一帧结束的时候,亮度就会至少产生一次波动。这是因为在像素刷新时, TFT 需要擦写复位,这是一个先放电再充电的过程,我们叫它 TFT pulse.
也是因为有 TFT pulse, 所以一些水平较差的媒体就错误地解读成了「随刷新率的 PWM 调光」,但其实 pulse 的信号和 dimming 的信号是分离的, 所以即使我们看 dimming 的器件,它是电气意义&信号意义上的完全纯 DC 调制, OLED 最终也会有亮度波动。
那既然调光就是 DC 调光,为啥低亮度下还会有占空比下降,最终导致闪烁危害呢 —— 因为这个占空比的降低,压根就不是 driver「主动」打出来的信号。而是器件「不受控」了,物理特性导致电气性能衰减,最终「被动」产生的波形变化。
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在高亮度和低亮度下, OLED 每个周期产生的波动。会发现它们「下降」的这个过程是几乎没有差异的,占空比的区别来自于「上升」的速度慢了很多。这是因为低亮度下 TFT 漏电增大,充电的时长增加了,电流只能慢慢爬坡,因此 TFT pulse 的过程直接「侵占」了 DC 的 dimming 部分,于是闪烁危害出现。
像桌面这种 DC dimming + TFT pulse 的波形,尤其漏电后可能看着就比较近似在 PWM dimming, 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pulse 的信号和 dimming 的信号是分离的」,我们可以拿手机 OLED 这种本身就是 PWM dimming 设备的波形来看一下。
不难发现, OLED 的闪烁瓶颈主要就来自于 TFT pulse 了,即使是手机这种「高频 PWM」,低亮度下也仍然逃不开高闪烁危害。
所以就是很简单:
1.对于像 OLED 这种自发光设备, DC 调光和有无闪烁危害已经完全解耦合了,通常峰值来自于 TFT pulse, 所以不管你是 DC 调光,什么 3840Hz 高频 PWM 调光还是哪怕 38400000Hz 的 PWM 调光,最终也有很高的闪烁危害。不再能像以前看 LCD 那样讲「DC 调光无危害」了。
2.桌面的 WOLED / QD OLED 都宣传也的确是全亮度 DC 调光的,但是调光没有波动可以有别的波动,用 OLED 显示器开深色模式,那就是高闪烁危害。
3.低亮度下 TFT 漏电流增大、电气性能下降,充电速度变慢很多是必然。目前我测试过性能最好的,和桌面显示器用的 LTPS / Oxide 相比,是手机上的一些 LTPO, 在低亮度下的速度衰减会更低一些。但对于 win11 深色模式下的 pattern, 即使是性能最好的 OLED, 最终 SVM 也要大于 1, 是强闪烁危害。
4.逻辑上讲材料&工艺再进步的话,性能会越走越高,理论上这个问题不是无解。但实际上,至少业内不认为 TFT 在最近数年内能再来一次大的性能飞跃,像 8T LTPO 这种,算是已知上限了。预想的 3D stacked TFT, 也不是用于低亮度漏电流方面的问题。 |